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朝之後的游牧民族為什麼越來越難打了?

唐朝之後的游牧民族為什麼越來越難打了?

先秦時期秦國、趙國等諸侯國對付游牧民族都是綽綽有餘,漢時擊敗匈奴,唐時擊敗突厥。但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蒙古。明末土木之變明英宗為瓦剌所擒,後滿清入主中原。明顯可以看出,唐之後的游牧民族越來越難打了,以前的擊敗變成了被擊敗。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杯酒釋兵權

古代的科技條件等所限,中央對地方的資源調度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而且離帝國首都越遠的地方,因為腐敗,損耗,對地方缺乏控制力等原因,從越遠的地方取得稅賦和調動人員就越是困難。所以唐及唐以前,為了維持帝國龐大的疆土,儘可能的調動地方潛力,皇帝一般將地方之軍政權力下放給地方,實際上形成了國中之國,即獨立的地方政府。

而這些地方政府可以充分調動當地資源,徵召和維持數量驚人的軍隊和徵收足以維持這支軍隊的賦稅,他們實際上也是在維護自己在當地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會和當地的豪族和富裕自耕農結成聯盟,共同以高效的軍事手段保護當地免於外族入侵。

從宋開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中原王朝就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即通過龐大而複雜的文官系統無限地削弱地方權力和增強地方內耗,以此達到中央的穩定。

但是很遺憾的是,科技水平跟不上制度建設,導致了地方過於弱勢,比方說北宋時期全國軍隊有一百四十萬左右,刨去吃空餉可能餘一百萬至一百二十萬,而三國時期的軍隊數量總和可能就接近百萬之眾了,而宋之人口可是數倍於三國時期。在保證了中央集權無限膨脹的同時,帶來總體戰力的下降就是代價。

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它的位置大致相當於北京、河北和山西一帶。自古以來這些地方便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邊境天然的防禦陣地。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了當皇帝,便將燕雲十六州作為交換條件來換取契丹的支持。

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之於南方猶如嶺北行省之於北方,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地緣戰略價值巨大,元朝稱之為腹里。失去燕雲十六州這個北部屏障, 直接導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數民族的鐵蹄下,對宋朝的衰變乃至滅亡有著重大影響。併入遼朝的燕雲十六州,成為遼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二百年。

燕雲十六州在游牧民族的統治者統治了455年(913-1368年)之後,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燕雲十六州得以重新併入勢力範圍。

重文抑武

唐代之後,從宋代開始,科舉制走向完善,國人致力於儒學、文學,越來越文弱,軍事素養越來越差。另一方面宋代開始重文抑武,武人社會地位越來越低、權力越來越小。

像漢代,文官不文弱,武將地位高,民風尚武。全民軍事素養毫不亞於少數民族,文化素質完爆他們,自然能經常打敗少數民族。唐代的情況類似。而宋、明時代,武將權力小、地位低,常常被文官指揮。文官又普遍文弱、軍事素養差。全民的軍事素質也不如少數民族。

春秋戰國、兩漢時代,整個民族都比較尚武,從平民到貴族都願意學習騎馬射箭,民眾軍事素質與游牧民族差距不是很大。漢代雖然崇尚儒學,但是文人並不文弱,軍事素質很高。可以說是文能治國、武能安邦。軍人的社會地位也很高。軍人靠軍功可以封侯,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名聲,豐腴的食邑。武將在仕途上也不受限制,可以出將入相、進入最高權力中心。漢代時對於將領還很信任,很少有監軍的情況。

游牧民族華夏化

在唐以前,游牧民族政權都是部落聯盟,政權形式比較鬆散,生產力落後,內部凝聚力不高。漢族依仗自己生產力的巨大優勢以及對草原政權內部的挑撥離間,可以取得一定的優勢。像匈奴、鮮卑、突厥都是這樣。

可是從契丹開始,後面的女真、蒙古,開始學會了建立華夏式的的國家政權,有了各部各省的集權管理,有了促進生產力的措施,並且吸納統治了很多漢人。這樣的政權,早不是當初的吳下阿蒙,已經蛻變成了中世紀的「現代型」國家。不論是政治成熟度還是生產力水平,都已經比較接近中華帝國的水準,甚至可以認為中華帝國的游牧版本。

中國是一個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的國家,眾多的少數民族與漢民族共同譜寫了一部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歷史上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權,經過歷史風雨的洗禮和滌盪,他們一部分西遷、一部分在歷史中消亡,一部分融合入漢族,一部份仍保持了本民族的特徵和習俗,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當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歷史 的精彩文章:

田氏代齊後,姜子牙的後代都怎麼樣了?
漢代這三大名將,代表了漢王朝的大國之路

TAG:深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