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 皇澤寺
那些陳芝麻爛穀子里,想起三年前的七月,嘉陵江畔的皇澤寺和千佛崖,它們分別位於廣元市的嘉陵江兩岸,雖相隔數公里,卻也能遙相呼應。
自從台式機壞了,就再也沒有系統的整理過照片。想寫這兩個地方,翻出移動硬碟,第一次回看和整理這部分圖片,頗為感慨。一千多年前,古人的智慧和藝術,有倖存留至今。珍貴的文物呈現面前,能夠實地欣賞到的文物比擺在博物館裡的更加令人感動。
廣元的皇澤寺和千佛崖,分兩篇梳理。
依山而建的皇澤寺
郭沫若同志四處題字
皇澤寺依山而建,背靠烏龍山,面臨嘉陵江,殿宇軒昂,氣勢巍然。
皇澤寺也是一座全國唯一能一睹武則天真容的寺廟。
當跨進皇澤寺大門,首先看到的就是二聖殿,大殿正中,供奉著二聖:唐高宗和武則天。
二聖殿
據說這裡呈現的是女皇武則天的真容。按中國傳統應男左女右,而該二聖的排列是女左男右。
皇澤寺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關於女皇武則天不必多言,國人盡知。不過皇澤寺並不是建於唐朝武則天時期,而是始建於北魏晚期,歷經北周、隋、初唐的不斷發展,漸成規模,至盛唐時達到鼎盛,也就是武則天前後,皇澤寺才成為一個著名的「大」寺廟。可見其歷史已近1500年。
南北朝時期,佛教興起並盛行,我曾在《南京攻略》中寫雞鳴寺時,引用杜牧的《江南春》中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可見南朝寺廟之多,而同時代的北魏不僅多寺廟,而且石窟多,這得益於北魏的地理位置,著名的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都開鑿修建於北魏時期。(簡單梳理,以便學習和理解,其中發現些有趣的知識和資料,這裡不贅述。關於武則天和皇澤寺暫且說這些,主要圖文並貌展現的是皇澤寺內的摩崖石刻造像。)
皇澤寺寺內保存著從北魏時期至清代的豐富摩崖石刻造像,這些珍貴文物現僅存6個窟群,41個龕窟,大小佛像1203軀,大部分為盛唐時期的作品,都有著極高的文物價值,觀賞和研究價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北魏時期石窟因易損毀坍塌被封存保護,透過玻璃觀看。
北魏晚期,天然色彩,如今還能看到,真是難得。
北魏晚期,一千四百多年前。
38號窟 是北魏晚期藝術水平最高的代表作。
其中最壯觀的佛窟在大佛樓內,大佛樓又叫大佛石窟,原本無樓,是則天殿側依山摩崖造像石窟,後來在清代道光年間建樓。
大佛窟高7米,寬6米,深3.6米,開鑿於唐代中期,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其內雕塑都刻得眉目清秀,端莊慈祥,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左右護法、金剛、力士等造像,雖經風雨剝蝕,已面目難辨,模糊之間仍舊雄姿英發,形態不凡。
主佛阿彌陀佛,立於蓮台之上,左手曲舉胸前,右手施無畏印,體態雄健魁偉,表情莊嚴肅穆。可惜那手指在文革中被截斷,現在看到的是後移植上。
釋迦牟尼移植的手指,還有阿難的斷指(左邊)。
主佛左右侍立迦葉、阿儺二弟子。迦葉袒右肩,左手執香爐,右手握拳下垂;阿儺左手捻串珠,右手上舉,拇指中指相併。外側觀音,大勢至二位菩薩,也都刻得眉目清秀,端莊慈祥。左右護法、金剛、力士等造像,惜風雨剝蝕,已面目難辨,但所見一肢一臂,仍舊雄姿英發,形態不凡。
這座石窟內刻有一「供養人」像(綠色箭頭下)。在全國「佛界」中再也找不出相同的面孔。他身著官服,頭戴唐制雙翅官帽,雙手合掌跪於佛前虔誠禱告,在大佛足下,顯得卑微而又渺小。
據張大千先生考證認為,此「供養人」應為被廢后的唐中宗李顯,因希求復帝,以取悅母后,正為其母祈禱之。另一說法為章懷太子李賢。因李賢曾令范曄詮譯《後漢書》,有影射皇權旁落之嫌而得罪於武則天,被廢為庶人;後令李賢監造「皇澤寺」時,令石工將自己的像雕於大佛腳下以示懺悔請罪。
接著繼續游五佛亭,寫心經洞,武氏家廟,中心柱窟等等幾個景點,皇澤寺就逛完了。一般的遊客遊覽一小時余足夠,對於喜歡這些藝術形式的人來說,一兩個小時真不夠。
從皇澤寺遠眺
另外,皇澤寺還是觀賞廣元市全境的好地方。
看過這些佛崖造像,感動於祖先的藝術瑰寶,匠人的技藝,尤其是攀上遙相呼應,數公里外,嘉陵江對岸的千佛崖後,更是驚嘆!炎炎夏日顧不得炙烤,攀上走下,幾乎中暑,心情也是欣喜。下篇圖文細敘說對千佛崖的學習和認識,相較之,皇澤寺的佛崖造像只是冰山一角。


TAG:王小檢的旅行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