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尹喜見老子,得授了哪些千古之秘?

尹喜見老子,得授了哪些千古之秘?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西漢劉向《列仙傳》中載:「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紫氣東來」即出於此處。先秦諸子中,孔子姓孔,墨子姓墨,孟子姓孟,獨老子姓李,不稱「李子」而稱「老子」,應是壽命很長的緣故。《史記》中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老子作五千言留給關令尹喜,司馬遷概括為「虛無」、「無為」四字。

《史記》記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尹喜與老子相遇時,老子究竟說了什麼千古之秘,必須要到老子留給尹喜的書中去探個究竟。

首先,《道德經》是老子的著作嗎?

讀者可以從以下記載中明辨:

《莊子·天下篇》載:「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欲;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西漢劉向所校《說苑·敬慎篇》中載:「韓平子問於叔向曰,剛與柔孰堅?對曰,臣年八十矣,齒再墮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因此觀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剛強者死之徒也 」。叔向是與鄭國子產同時的春秋時晉國人,他引證老聃之言,可知老聃著書在叔向和子產以前。

從上二則記載,我們可以斷定著《道德經》者為春秋時的老聃。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亦稱《老子》)版本,是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則是漢代河上公注本和曹魏王弼注本。從考古出土的帛書和竹簡本,還有韓非子的《解老》著作,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漢代以後魏晉時期的王弼,把「德」篇放在後,「道」篇放在前。當然,對《道德經》的考證並不是本文的重點,只是為讀者提供一些線索而已。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道德經》說了什麼?

「道」是什麼,《道德經》中有很多篇章進行了描繪。

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第二十一章有:「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第十四章有:「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第四章有:「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讀者可以從這些描述中去探究老子眼中的「道」到底是什麼。不過應當指出,老子所描繪的道,那是一種經過親身實踐和修證才形諸於文字的,並不是純思辨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有實踐與修證,只憑理性思維來求解聖人的意思,那隻能是緣木求魚。

對道進行描述和說明,那並不是《道德經》的價值所在,關鍵是如何修道。老子在書中明示了一些方法。

第十章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五章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第二十九章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第七章云:「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五十五章中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第五十九章說:「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另外還有「生之畜之」、「為而不恃」等等。

從這些篇章中,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只有心靜才能「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才能「沖氣以為和」進而得「一」。可見修道之要,在於得「一」。「一」為何物?老子的答案是「道生一」。

「一」是什麼?筆者認為「一」即陰陽混合的「先天一氣」。

宋王重陽在《五篇靈文注》中說「內真外應,先天一氣自虛無中而來」、「先天若無後天何以招攝,後天不得先天豈能變通,此乃無中生有,有中生無,無因有而激之成象,有因無感之而通靈,先後二天之氣,如谷之應聲。」

陳攖寧先生在《參同契講義》中說:「一,即先天一炁,隱藏而不見,蓋即坎中之一陽爻也。」

胡孚琛先生在《道學通論》中提出:「內丹學認為在宇宙未創生之前,是一片虛無。當宇宙創生之時,虛無之道化生出元始先天一炁(太乙真氣),這種先天一炁被認為是宇宙萬物運動的一片生機,也是生命運動的源泉。因之,陰陽雙修和清凈孤修兩派丹法都以招攝先天一炁為目標。我們推測,先天一炁大概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初始信息,是時間和空間還沒展開的宇宙本源,是自然界最根本的內在節律。初始的宇宙中隱藏著秩序,存在著產生普適的宇宙節律的信息源。內丹家通過一種將人體節律和宇宙節律調諧的技術,使人體精、氣、神等元素充分激發,在量子層次上和自然界的本源相互作用,將這種殘留在宇宙中的初始信息招攝到體內。內丹家將人體和大自然的內在節律相調諧,使自己的身心與混沌的宇宙融匯為一體,返回先天的初始狀態,才能同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進人道的境界。」

最後,如何得此先天一氣?

《莊子?人間世》載:

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心齋功夫的重點在致虛極、守靜篤,可以如莊子在《人間世》中借孔子之口所說的:「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即觀照那個空明的境界,寂靜的心室就會發出純白的亮光,吉祥之光只停止於虛寂空明之心。

我國古代氣功文獻精品《胎息經》載:「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南宋白玉蟾留下「得一」真訣:「昔日遇師真口訣,只要凝神入炁穴」。張三丰真人在《道言淺近說》中對「凝神入炁穴」說得分明,讀者自己參考,或許可以窺見端倪。抄錄如下:

「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工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先要自勸自勉,勸得回來,清涼恬淡,始行收入氣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後如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如燃天燈而照九幽九昧,所謂凝神於虛者,此也。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調息者,調度陰蹻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中也。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靜自然曰勿忘,順其清靜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潑而心自在。即用鑽字訣。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如醉矣。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真誠描夢繪仙圖,丹青不改道德宗」——唐誠青道長以藝精道之畫集
「我不是葯神」,道教祖師卻為何要治病救人?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