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詩鑒賞 何當首歸路,行剪故園萊。宋之問《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鑒賞

唐詩鑒賞 何當首歸路,行剪故園萊。宋之問《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鑒賞

賞析名家詩詞,聆聽名家心聲,領略名家風采。詩詞名家,與你一起品讀名家詩詞!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

【唐】宋之問

候曉逾閩嶂,乘春望越台。

宿雲鵬際落,殘月蚌中開。

薜荔搖青氣,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響細泉回。

抱葉玄猿嘯,銜花翡翠來。

南中雖可悅,北思日悠哉。

鬒髮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當首歸路,行剪故園萊。

【譯文】

等到天亮便越過閩地的山障,乘風向粵進發。

宿雲如落鵬之翼,殘月如開於蚌中之珠。

碧綠的薜荔如青氣在搖動,茂密的桄榔樹遮蔽著碧台。

桂花帶露開放,香氣襲人,流水擊打溪石,叮咚有聲。

黑猿抱葉啼叫,翡翠鳥銜花飛來。

南中的景象雖娛心悅目,但我留戀北方的思緒卻更長了。

黑髮忽然變成了白髮,赤心已經化作冷灰。

仕進的路已絕,不如回頭返故鄉去剪來草過日子罷了。

【注釋】

1.早發:早上進發。

2.始興:即曲江,在韶州府。

3.虛氏村:地名。

4.候:等候,等待。

5.曉:天亮。

6.逾:逾越。

7.閩:福建。

8.嶂:山障。

9.越(yuè粵):廣東。越台:昔尉陀立台,以朝漢室,號為「朝台」。

10.宿云:隔宿之雲。

11.鵬:大鳥。

12.際:天際。

13.殘月:夜闌之月。

14.蚌中開:明月之珠,藏於蚌中,故見曉月,如珠在蚌中開也。

15.薜(bì)荔:香草。

16.桄榔(guāngláng):桄榔樹,大四五圍,長五六丈,無枝,至頭生葉。

17.翳(yì):遮蔽。

18.裛(yì):通「浥」,沾濕。

19.玄猿:黑猿。

20.嘯:啼叫。

21.南中:中國南部。

22.思:思緒。

23.悠:時間之長。

24.鬒(zhěn診)發:黑髮。

25.俄(é):忽然。

26.素:白色。

27.灰:冷灰。

28.首:向,朝。

29.行:去。

30.萊(lái):草名,即藜。

【鑒賞】

本篇作於詩人貶官南行途中。從詩中所寫景物表現出來的新鮮感看來,似為他初貶嶺南時所作。

開頭四句,點題中的「早發」,交代了時間是在「春」、「曉」,並以晨空特有的「宿雲」、「殘月」極力渲染早發時的景象。「閩嶂」本指閩地的山嶺,有時也可用作「嶺嶂」的意思,泛指南國的山嶺。這裡用以借指從始興縣的江口地方至虛氏村途中經過的高山峻岭。「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粵王台,是漢高祖時南越王趙佗在廣州越秀山上所建的台榭。從詩題看,當時詩人已經抵達虛氏村,村子離動身地點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內,距離廣州尚有數百里之遙,是無法望見越王台的。所謂「望」,只是瞻望前途的意思。「宿雲」是隔宿之雲。《莊子·逍遙遊》寫大鵬鳥,說它「翼若垂天之雲」。這裡見雲而生鵬翼的聯想,句意只是說宿雲漸漸消散,天空變得明朗起來。第四句,古人以為,月亮的盈虧與蚌蛤的虛實相統一,月圓時蚌蛤實,月虧時蚌蛤虛。所以,詩人由「殘月」而生「蚌中開」的聯想。宋之問與沈佺期一樣,上承齊梁餘緒,講究詞采聲律,從「宿雲」二句的鋪張筆法中,也可想見其「如錦繡成文」(《新唐書》本傳)的詩風。

從「薜荔搖青氣」開始的六句極寫賞心悅目的南國景色,鋪排有序,很見功力。前三句寫樹,錯落有致:「薜荔」是一種木本蔓生植物,常繞樹或緣壁生長。句中用一個富有動感並充滿了生命力的「搖」字,生動地描畫出了枝葉攀騰、扶搖直上與青氣鬱勃、無以自守的情態。「桄榔」則是一種亭亭玉立的喬木,與蔓生的薜荔對舉,構圖相當優美。加之碧苔依樹,古色古香,與「薜荔」句表現出來的盎然生趣亦復形成鮮明的對照。「桂香」句既為畫面添枝加葉,又使淡淡幽香透出畫面。句中的「裛」,通「浥」,打濕的意思。在上三句中,詩人用筆由視覺而到嗅覺,「石響」句更進而寫到聽覺,由泉水奔瀉的「石響」又轉而看到迴環流轉的細泉。「抱葉」二句轉寫動物:黑毛猴子攀附著樹枝在叫喚,翡翠鳥銜著花在飛來飛去。這就使畫面更充滿活力,線條、色彩、音響以至整個情調更其動人了。

讀到最後六句時,人們恍然大悟,原來詩人前面的鋪排繪景是為了後面的寫情抒懷。「南中」句使全詩的感情為之一頓,承上啟下。「南中可悅」四字總括前面寫景的筆墨,「雖」字是句中之眼,轉出後面的許多文章。「北思」句直承「雖」字。從末句的「故園」可知,詩人的「北思」是思念故鄉而非朝廷。「鬒(zhěn診)發」,黑髮。「鬒髮」二句說明貶謫對他的打擊,黑髮俄頃變白,丹心已成死灰。在文勢上,這兩句稍作頓挫,用以托住「南中」二句陡然急轉之勢,並暗示官場的榮辱無常,更增強了自己的思鄉之情。末兩句的感情直承「鬒髮」二句,並與「北思」二字相呼應。詩人直抒胸臆道:何時能走向返回故鄉的路呢?「剪萊」,即除草。「行剪故園萊」,與謝朓「去剪北山萊」、王績的「去剪故園萊」同義,都是要歸隱田園的意思。從文勢上來說,最後六句渾然一體,同時又有內在的節奏。比之於水勢,「南中」二句似高江急峽,大起大落,「鬒髮」二句江面漸寬,水勢漸緩,至末兩句化成一片汪洋,隱入無邊的平蕪之中。

此詩用詞的艷麗雕琢與結構藝術的高妙,可以使我們對宋之問詩風略解一二。詩用的是以景襯情的寫法。詩人不惜濃墨重彩去寫景,從而使所抒之情越發顯得真摯深切。然而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這首詩的價值倒不在於詩人抒發了何種思想感情,而在於詩中對南中景物的出色描繪。詩人筆下的樹木、禽鳥、泉石所構成的統一畫面是南國所特有的,其中的一草一木無不滲透著詩人初見時所特有的新鮮感。特定的情與特有的景相統一,使這首詩有著很強的藝術魅力。(陳志明)

【作者簡介】

宋之問(約656—約712),並無顯赫的門第家世。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閭,矢志於學,交友重義,「比德同道,理閫探索詞源論討。」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做到左驍衛郎將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台詳正學士,饒著聲譽。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驍勇過人,宋之遜精於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錶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武則天時,以文才為宮廷侍臣,頗受恩寵;後因結交張易之獲罪,貶瀧州參軍。中宗景龍中(708年)轉考功員外郎,與杜審言、薛稷等同為修文館學士。又以受賄罪貶越州長史。睿宗景雲元年(710年)流放欽州。[2]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賜死。有《宋之問集》

本欄目鑒賞部分來源於《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譯文和注釋來源於網路,圖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閱讀與欣賞 介紹辛棄疾詞《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閱讀與欣賞 介紹辛棄疾詞《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