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閻錫山的「晉綏軍」名號的由來及實力變化

閻錫山的「晉綏軍」名號的由來及實力變化

民國的軍閥混戰時期,晉綏軍很有一席之地,在抗日戰爭中更是廣為人知。「晉」是山西省的簡稱無需多說,而「綏」則指的是民國時期塞北九省之「綏遠省」,其時省府位於歸綏市,即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這兩個省份在民國時期都曾被山西軍閥閻錫山所控制,因此他的部隊被稱為「晉綏軍」。

晉綏軍創建人閻錫山

閻錫山以晚清的山西新軍起家,成為統治山西近38年的軍閥,他的基本部隊原稱「晉軍」。綏遠地區則一度是馮玉祥的地盤,1926年春,閻錫山聯絡奉系和直系共同打擊馮玉祥的「國民軍」,張大帥想攆走佔據北京周邊的老馮,吳大帥要報第二次直奉大戰老馮臨陣反水之仇,三方於是一拍即和,致馮玉祥大敗退往西北,1926年8月晉軍前敵總指揮商震率部進入綏遠。閻錫山就任「安國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張作霖正式承認了晉軍在綏遠的存在,並以商震為綏遠都統,於是「晉綏軍」名號初定。

不到半年,反覆無常的閻錫山又宣布效忠廣州國民政府,被編為第三集團軍參加北伐。又與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成為盟軍,自西向東攻擊奉系軍隊,張大帥下野逃回東北(路上出了事),晉軍勢力擴展到華北中心地帶。而蔣介石為打壓馮玉祥,故意將平津地區的警備權交給了閻錫山,這也是晉軍的巔峰時刻。1930年中原大戰後,馮閻聯軍戰敗,閻錫山的軍隊縮回山西,但綏遠地區遠在塞外,蔣介石鞭長莫及,仍舊是晉綏軍的勢力範圍。

晉綏軍名將商震

1931年東北淪陷後,日本關東軍的勢力侵入內蒙,察哈爾等省成立了偽蒙政權,綏遠就成為了抗日前線,晉軍名將傅作義是年底兼領綏遠省主席,一度重創日偽軍。全面抗戰爆發不久太原淪陷,閻錫山率領晉軍主力退往晉南,而以晉綏軍第七集團軍司令傅作義,率所部第35軍北上綏遠繼續抗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任命閻錫山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作戰區域即劃定為:山西全部、綏遠全部和察哈爾、河北一部。

實際上,傅作義自領兵堅持綏遠抗戰開始,已經逐漸脫離閻錫山的掌控而自成一系,蔣介石為了分化晉軍實力,防止其趁機壯大,也一直延攬和拉攏晉軍大將,商震和徐永昌都成為南京重臣。為抬高傅作義的地位,使其有資格和能力與閻錫山分庭抗禮。1939年特任命傅作義為第八戰區(朱紹良)副司令長官,不再歸閻錫山節制。到抗戰末期,乾脆新成立個第十二戰區給傅作義,此時傅部實力雄厚,閻錫山亦無可奈何,而商震、徐永昌和傅作義等脫離晉綏軍,是閻錫山系統無可挽回的損失。

晉綏軍名將傅作義

傅作義治軍嚴明,抗日堅決,又與八路軍過從甚密,閻錫山誣其為「七路半」要求蔣介石懲辦,換了別人,恐怕真的要兵權旁落了,然而蔣介石為了牽制和弱化閻錫山,破天荒地輕描淡寫,終至傅作義成為一方諸侯,到解放戰爭期間升任華北軍政一把手,地位已在閻錫山之上。所以「晉綏軍」這個稱呼自1939年起,已經名不符實了,綏遠方面的部隊閻錫山已經失控。

中原大戰前,晉綏軍經過閻錫山的四次擴充已達20餘萬人,戰敗下野後,被張學良收編為5個軍不足10萬人槍;抗戰期間,晉綏軍先後有10個軍的番號,但直到1940年也只編有8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師,最慘的時候被八路軍和日軍壓縮到晉南一隅,只剩4萬餘人;蔣介石看其可憐,為了利用閻錫山牽制另外二股力量,撥給他四個集團軍的番號,到抗戰勝利前,晉綏軍大約有8個軍24個師10餘萬人(傅作義的部隊不計在內),力量較弱,這也是閻錫山留用部分日軍的原因,手底下缺貨。

山西和綏遠的位置簡圖

1927年起,閻錫山籌建太原兵工廠,成為晉綏軍武器裝備的主要來源,到抗戰爆發前已經有18個分廠,可生產七九步槍、日式九二重機槍、一二式山炮、迫擊炮甚至仿製的「湯姆遜」衝鋒槍等,產量不低。太原淪陷時由於大部機器未及運走,因此在抗日戰爭期間僅能生產少量步槍和輕機槍,以及子彈和手榴彈等。晉綏軍的軍裝為灰藍色,但帽徽與胸章,與國民黨中央軍相同,這一點可以在《亮劍》、《豆娘》、《鐵在燒》等抗日劇中得以印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度度狼哥哥 的精彩文章:

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十大名將

TAG:度度狼哥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