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馬恩》——《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學《馬恩》——《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馬克思生前沒有發表,這篇文章是馬克思第一次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性考察,第一次闡述了「異化勞動」、「共產主義」重要思想,以及私有制必然會帶來的惡果。至今為止,它是馬克思文獻中被引用最多,同時又最難懂的文本之一。

一、異化

(一)概念

異化是馬克思經常使用的一個哲學概念。一般來講,異化有三種含義:

1.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漸變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2.哲學上指:主體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分裂出自己的對立面,變為了外在的異己的力量。

3.語音學上指連發幾個相似或相同的音,其中一個變得和其他的音不相似或不相同。

差異性是三種含義的共同點,突出對抗性和壓迫性則是哲學上異化概念的特點。

(二)形成

1.中世紀經院哲學

異化源於拉丁文alienatio。經院哲學認為異化主要有兩層意思:(1)指人在默禱中使精神脫離肉體,而與上帝合一;(2)指聖靈在肉體化時,由於顧全人性而使神性喪失以及罪人與上帝疏遠。

2.格勞修斯(1583-1645)

首先探討異化實質的理論形態,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契約說。異化被明確規定為一種損害個人權利的否定活動,即指權利的放棄或轉讓。荷蘭法學家格勞修斯是用拉丁文alienatio(異化)這個概念說明權利轉讓的第一個人。

3.盧梭(1712-1778)

盧梭在《愛彌兒》中揭示了人的社會活動及其產品變成異己東西的事實——文明使人腐敗;背離自然使人墮落;人變成了自己製造物的奴隸等等。他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兩重關係上,深化了異化概念的內涵。

4.費希特(1762-1814)

費希特在其處女作《對一切啟示的批判的嘗試》中認為,稱作神或神的理念的東西,實際上不過是我們人的「內在的東西」的「entausserung(外化)」。

此後,費希特使用這一外化的邏輯,論述了絕對的自我通過將自己外化的方法而確立非我(客觀世界)。這種觀點成為通過神的絕對精神自我異化而產生出自然界的黑格爾哲學思想的先驅。

5.席勒(1759-1805)

詩人席勒通過批判勞動分工所帶來的危害,深刻地揭示了異化的實質,他認為,永遠被束縛在整體的個別小部件上的人,本身也變成了部件。

6.黑格爾(1770-1831)

(1)黑格爾的異化思想最初表現在對於基督教的「實證性」所作的批判中。他認為,所謂基督教的「實證性」,就是指人所製造的基督教變成了一種僵化的反過來壓迫人的異己力量。

(2)在《精神現象學》中,entfremdung(異化)一詞首次作為學術用語被使用。

異化被賦予了一種對抗性的力量:人和由人所組成的各種社會形態作為主體,在異化中不僅表現為「分裂為二」、「或樹立對立面的雙重化過程」,而且這種由主體所產生的對立物,對於主體是一種「壓迫性的」、「吞食它的力量」。

二、異化勞動

異化勞動是馬克思在《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原創,又稱勞動異化。

(一)勞動的異化表現。

「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及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於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現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在被國民經濟學作為前提的那種狀態下,勞動的這種現實化為工人的非現實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佔有表現為異化,外化」

1.勞動的產品同勞動相對立,意味著勞動者無法擁有自己的勞動產品。

2.哲學意義上的現實性是指包含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觀事物和現象種種聯繫的綜合。

勞動的現實性不僅指勞動產品,而是指以勞動產品為中心的和諸多社會現象所發生的相互映射關係。

3.「在被國民經濟學作為前提的那種狀態下」指的是私有制。

4.「工人的非現實化」是指工人的現實勞動無法實現勞動的現實性,不能必然的佔有自己的勞動產品,即使想到也得不到。但是,為了自身的生存,工人還必須去生產勞動產品,自己的勞動變成了對自己的奴役。

5.entfremdung(異化)與entausserung(外化),原本是德語對拉丁文alienatio的不同譯法,馬克思象黑格爾一樣沒有嚴格區分這兩個詞的概念,經常並列使用。

「但他有時賦予Ent?u?erung另一種意義,例如,用於表示交換活動,從一種狀態向另一種狀態轉化,就是說,用於表示那些並不意味著敵對性和異己性的關係的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注1)

(二)勞動的異化後果。

「勞動的現實化竟如此表現為非現實化,以至工人非現實化到餓死的地步。對象化竟如此表現為對象的喪失,以致工人被剝奪了最必要的對象-不僅是生活的必要對象,而且是勞動的必要對象。甚至連勞動本身也成為工人只有靠最緊張的努力和極不規則的間歇才能加以佔有的對象。對象的佔有竟如此表現為異化,以致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佔有的對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

1.工人不僅被剝奪了勞動產品,甚至對自己的勞動,工人也不能實現有效佔有。

2.相對於勞動產品的增加,工人生產的越多,他能夠佔有就越少,就越受資本的奴役。如同現在工人收入的增加遠遠趕不上房價的上漲,隨之而來誕生了一個新辭彙「房奴」。

3.工人付出的勞動和勞動的產品成為了自己的對立面,變為奴役工人自身的力量。

注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784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劍平 的精彩文章:

TAG:宋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