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當前經濟學及經濟學家的幾點看法

對當前經濟學及經濟學家的幾點看法

經濟學與經濟學宗師

經濟學既不是科學,也不是宗教。

科學的實質是懷疑,宗教則相反,要堅定不疑。科學的懷疑是為了建設,宗教的堅定是為了規範。經濟學既不能像科學那樣建設,也無法像宗教那樣規範。但經濟學也並非一無是處,而是同樣具有巨大的現實性作用。

經濟學與其它人文學科一樣,真正的目標是揭示和批判。揭示(或描述)經濟運行的現實狀況,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理性的批判。

管理學、金融學、會計學等一般也被歸入經濟學科範疇,但並不屬於經濟學,它們基本可以歸入科學。

在我看來,真正可以稱為經濟學宗師的大概有四位: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和哈耶克。

亞當·斯密對市場進行了揭示;凱恩斯對市場進行了批判;馬克思深刻批判了資本;哈耶克則為資本進行了合理的辯護和規勸。

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約翰·納什,或許也可以被稱為偉大的經濟學者,但博弈論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它在經濟學中有廣泛的應用,卻並不能歸於經濟學的範疇。

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和佛教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被稱為庸俗經濟學;馬克思經濟學,被稱為政治經濟學;而所謂佛教經濟學,其實可稱為或歸屬為宗教經濟學。

但這並不是僅僅對於庸俗、對於政治、對於宗教進行經濟學分析,而是說經濟學其實並不可能獨立存在,其總是與社會的文化、政治、宗教、歷史、倫理等各個方面緊密聯繫的。

庸俗經濟學是以社會庸俗規範作為指導思想來研究分析經濟運行的,比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一種庸俗思想吧?西方經濟學即是以此為導向去研析經濟的。

政治經濟學當然是以政治規範來研析經濟的。政治的目的是什麼呢?馬克思認為是追求正義和公平。於是,他便以此為導向來揭示經濟規律。

佛教經濟學,大概是以佛教教義為指導去研析經濟。但佛教是龐雜博大的體系,其中各門各派之間傾軋之處也是很多的。它有一個相對統一明晰的教義嗎?恐怕沒有。因此,佛教經濟學這個說法,帶來的也許是更加的混亂,而經濟學本來已經非常混亂了。另外,經濟學自身其實本就越來越成為一種宗教,再來個教上之教,教中之教,倒是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不妨試試。

對幾位西方經濟學家

某些理論的粗淺看法

1

亞當·斯密的理論

1、市場機制

通過自由競爭制度,即所謂市場機制,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從而使經濟不斷走向繁榮。這其實是一種空想。

這個所謂市場機制就是斯密所宣稱的「看不見的手」,這隻手不知疲憊地保障著經濟的正常運轉。但事實並非如此,市場失靈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市場為什麼會失靈?因為市場這隻手也並非看不見,它其實更像個鐘擺,沒有發條的給力,它照樣會停止擺動而變成一件擺設。所謂「看不見」,不是看不見鐘擺,而是看不見發條。而只要打開後蓋,發條也是看得見的。

市場失靈就是沒有動力了。任何機制的運行都需要動力,市場也不能例外。動力為什麼沒有了?給力的發條鬆了唄!

市場是一種交換方式。交換可分為對等交換和不對等交換,這是就結果而言;又可分為自願交換和非自願交換,這是就前提而言。 市場被認為是一種自願且對等的交換,這個自願和對等又稱為自由等價原則。

然而,這是一個悖論。自由和平等是悖論,在這個悖論的引導下,市場走向困境則是一種必然。因為在這裡,自由的實現是等價的妥協,等價的形成是自由的出賣。妥協是平等嗎?只好假裝承認它是。自由可以標售嗎?只能故意認為可以。

於是,「假裝」和「故意」被追捧為偉大的市場精神。

實際上,市場是一種博弈機制,是一種博弈均衡的過程。在這個制度設計者看來,由於博弈產生了動力,這個動力就是發條的給力;而博弈均衡的實現則是給力充分的標誌。於是,市場時鐘在持續給力之下,將會不停息地走向永恆。

這個理想不能說不美好,但仍然抵抗不了現實的殘酷。這裡的關鍵問題是:要有博弈者的不斷加入才行。自由和平等會召喚來無窮無盡的博弈者嗎?現實的情況卻是——博弈者越來越發現:他們加入的結果是成為囚徒,而囚徒面臨的則是囚徒困境。

說到底,市場上最終真正進行博弈的,是勞動與資本。經過博弈,勞動者換到了賣身的等價,但被換去的則是勞動的自由。資本家換到的是貨幣的等價,被換去的則是風險的自由。

此刻,平等看上去是實現了,自由也好像實現了,但實際上,勞動者沒有了自由,而資本家沒有了風險。這才是這個自由市場制度的本質。

斯密的理想越來越被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現實粉碎,他只好到道德那裡去尋找安慰。只是,生活仍要繼續,而經濟必須拯救。此時,凱恩斯出現了。 凱恩斯的辦法當然是所謂國家干預。這是對自由的侵犯,但相對來說生命似乎更重要一些。

凱恩斯是一個天使嗎?千萬別上當——有時候天使和魔鬼只有面具之別。如果說斯密的理想是建設一個賭場,那麼凱恩斯挽救這個賭場經濟的辦法就是放債。於是,賭場經濟通過向債務經濟的轉化可以繼續保持表面的繁榮了。

2、分工

如何定義分工?為什麼會有分工?以家庭為例吧。父親去賺錢,母親做家務,孩子們去上學。這無疑算一個合理的分工。

問題的實質並不在分工上,而是在分工之後產生的地位上。父親賺錢被認為最高尚,父親因而最尊貴。母親勞作被認為不太高尚,因而不如父親尊貴。孩子們坐享其成被認為不高尚,於是只能聽從父母的話。

分工決定了分工者或被分工者的家庭地位或社會地位,地位不同,對分工合理性的認同程度是不一樣的。於是,分工作為文明的標準是存在歧義的。分工是文明的起點嗎?這可不一定,或者,頂多也只是起點,離文明的高潮早著呢。

真正推動文明進步的是協作!或者,分工的同時必須有協作,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因此,分工和協作彼此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沒有分工,何來協作?沒有協作,分工是自尋煩惱罷了。社會危機的產生,大概就是因為分工與協作發生了脫節,分工越來越細,協作的難度就必然越來越大,於是,組織或管理問題日益變得重要起來,甚至成為決定社會生存的最關鍵要素了。組織又是什麼呢?組織是協作的實體化。如果分工是文明的起點,組織就是文明的象徵。亞當·斯密或許發現了分工的重要性,但馬克思無疑做出了進一步的指明——協作才是推動文明進步的真正活的動力。

2

凱恩斯的理論

凱恩斯是個偉大的經濟學家,同時也是個成功的股票投資人。他不僅賺取了超額的財富,更憑藉對市場的深刻洞察,發現了關於投資的「傻瓜理論」和「選美理論」。

1.傻瓜的世界

在凱恩斯看來,資本市場上人們的買賣行為,依據的並不是標的物的真實價值,而是一種虛幻價值。人們總認為自己是聰明的,以為會有別的傻瓜以更高的價格買走自己現有的投資品,並且事實上也的確不斷出現這樣的傻瓜。於是,傻瓜和下一個傻瓜們組成一個投機生態鏈,資本市場其實就是一個傻瓜的世界。

傻瓜理論似乎充斥著黑色幽默。但在這裡,凱恩斯揭示了資本市場的虛擬本質,指出這個市場上交易的基礎不是價值,而是價值預期或預期價值。

2、蒙冤的美女

凱恩斯還用選美競猜活動來比擬人們的投資行為。在某種選美活動中,組織者為吸引大眾參與,會設立獎金獎勵選中美女的投票者,那麼,投票人會怎樣投票呢?

人們往往不是投票給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女神,而很可能投給他認為大眾會選擇的女漢子。於是,選美不再是選擇美女,而是選擇大眾的趣味。真正的美女反而名落孫山,含冤出局。

與此類似,人們選擇股票投資,不是依據價值,而是依據大眾的預期。

「傻瓜理論」和「選美理論」揭示的原理大致是相同的,即認為投資行為中存在非理性化因素,或準確地講,是心理預期因素,並且這種心理預期甚至可能是決定性的因素。兩種理論的差別在於:「傻瓜理論」是要把別人當成傻瓜,而「選美理論」是要避免自己被別人當成傻瓜。

3、最後的傻瓜

如果上述理論成立(從以往的經驗看,上述理論的確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那麼,投資成功的保證即是:不做最後的傻瓜或不與大眾意見相左。

然而,最後的傻瓜會出現嗎?從歷史經驗看,這是確定無疑的;從邏輯上推論,也是必定要發生的。於是,現實的問題則是:如何才能不做最後的傻瓜?

最後的傻瓜為什麼一定會出現?虛幻的世界為什麼不能持續到永遠?根本的原因在於時間。如果投資可以超越既定時間限制,那麼,最後的傻瓜就不會出現,或者,那個被認為是「最後的傻瓜」反而變成最終的贏家,「剩者」為王,「剩者」即是勝者。

4、美女的勝利

由於時間因素的存在,心理預期因素也會變化。在既定時間裡,傻瓜自然是失敗者,但超越既定時間後,傻瓜反而會成為贏家,因為預期又改變了。時間大概是不斷否定真實價值而致力於創生虛幻價值的,因此,成功就是擁抱時間。

同樣,美女的未來也不須悲觀。美女就是美女,美的本質也會因時間的推進不斷呈現給世界,選美活動只是既定時間裡人們基於短期利益而進行的選擇,而活動終將落幕,這反而是出局的美女進局世界的開始。

索羅斯說:「世界經濟史是一部基於假象和謊言的連續劇。要獲得財富,做法就是認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後在假象被公眾認識之前退出遊戲。」他無非也是說不要做最後的傻瓜。但有最後嗎?這仍然要追問!

3

納什均衡的人性悖論

納什均衡是一種假想狀態,其認為:在這一狀態下,博弈各方都處於合理地位,各方勢力達於均衡,都無不滿。但是,納什均衡仍然是一種心理均衡,而非實力均衡。或者是一種評估均衡,而非交易均衡。

引用圍棋術語來解釋,納什均衡是一種局面判斷,是棋手或旁觀者對於對弈過程中應採用的行棋步調作出的選擇或建議,如「只此一手」、「進入步調」這些評語大概即是認為棋局暫時達於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與其說提供了一種決策模型,不如說是闡明了人性的悖論。其似乎是一種純粹的管理理論,揭示了人們行為選擇的規律。然而,在實際中,納什均衡所展現的是一種哲學反思,深刻批示出人性的困境或人性的悖論。

納什均衡出現時,人們的行為結果可能是損人不利己。這是人們的初衷嗎?如果是,說明人性惡,惡性出惡行,惡行得惡果,這的確是一種均衡。只是其果真是人們的追求嗎?如果不是人們的初衷,那麼,均衡又該如何理解呢?這顯然是一種悖論。

當然,納什均衡的結果也可以是利人且利己。這證明人性善。不過,人性善惡不是以結局為依據的。我們其實仍然面臨選擇,即到底哪種狀態才是納什均衡狀態。

納什均衡可能仍然是一種純粹的理性,可什麼是真正的純粹呢?沒有立場是純粹嗎?

納什均衡的前提是信息割絕,人為的割絕或自我的割絕。但割絕不會一直持續,於是均衡會被打破,變為失衡乃至失控。

納什均衡可能否定了有效市場假說,即有效市場假說果然是假的。市場是不可能有效的,因為市場信息是博弈信息而不是真實信息。

那麼,一個無效的市場可以長久存在下去嗎?應該是不可能的,除非得到修正。那麼市場如何得到修正?按照納什均衡理論,參與市場者如果都是理性的,市場是不可能修正為有效市場的,其只能陷入囚徒困境。於是,修正市場只能依靠非理性力量。

制度一般被當作修正市場的場外設計或安排,然而,制度究竟是一種理性還是一種非理性?而理性又是什麼呢?我以為,理性後應加一個「善」字——理性善!理性善或者可以作為制度設計的標尺,從理性善出發的制度設計,或許是走出囚徒困境的一種正確選擇。

大概斯密早已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寫的《道德情操論》,就是為了提醒人們,所謂看不見的手或許真的是只黑手,並不幹好事,因此尚需要道德予以約束。

維護有效市場的不是有限政府,而應該是無限政府。當然不是說政府要包攬一切,而是說必要時,政府權力可以且必須是無限的,只有這樣才能修正市場。

性善?還是性惡?其實都是假設。假設是一種觀念嗎?並不是。觀念是觀後之念,觀中之念,或邊觀邊念。

觀念是行為的後果,因觀而有念,總之觀念不是憑空而生。但假設則可以是憑空而設,即假定其有,其也許並不真的有,這可以理解為人為的先天性,或者叫先天觀念。

人之有別於自然,即在於人可以自主地或自我地、或者也許是自欺地設立先天觀念,即可以做出假設。這是人的意識自覺。這裡的「意識」其實就是可以自我先天化。

4

帕累托改進

1、合作博弈

帕累托改進在合作博弈的狀態下是可以實現的。帕累托改進指的是在既定利益格局下,個體利益增加而導致的總體利益增加,即俗稱的「錦上添花」。合作博弈是指在參與博弈的各方利益都不受損的前提下,至少有一方利益增加而形成總體利益的增加,又稱正和博弈,通俗講就是實現了皆大歡喜。

不過,帕累托改進可能暗含一個假定,即既有利益格局是合理的,或者說大家都願意接受。更準確地講,在既已存在的利益體內部,其成員沒有改變內部現狀的慾望,從而,把改進推向外部。

同樣,合作博弈也暗示這其實是一種外部博弈,即內部是合作的,大家結成了聯盟,而共同把博弈指向外部。

因此,帕累托改進和合作博弈,都假定了內部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或可以此為依託,試圖通過外部擴張來實現總體福利的增進。帕累托改進是對這一進程的樂觀預期,合作博弈是對這一進程的背景描述。

然而,在內部穩定性假定無法實現時,即內部成員並不認可既有格局的合理性,因而達不成內部合作,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一種可能的替代方案是,承諾將外部擴張成果用於內部補償以平息內部不滿成員的抗拒,從而換取既定格局仍然保持穩定,然後儘快展開外部擴張。另一種方案是,先改變或調整內部利益格局,使之變得合理,從而具有穩定性,然後再進行外部擴張。

這兩種方案是否仍是合作博弈呢?前一種似乎仍然是,但顯然合作性是脆弱的,因為內部存在很大的穩定性隱患。如果外部擴張不能迅速展開並且獲得外部成果,無法實現內部補償承諾的兌付,那麼內部穩定性將破壞,博弈將無法繼續。

這種合作博弈其實是一種偽合作博弈,或可稱為欺詐性合作博弈。後一種方案則顯然已不是合作博弈,而變成一種內部調整,或叫作內部博弈,它通常會造成外部擴張的暫停或失敗。

外部擴張實際上是一種不合作博弈進程,帕累托改進在合作博弈狀態下必然導致外部擴張。這大概是合作博弈的內在相悖性決定的,因為博弈一般就不能合作,合作則何來博弈?除非並非真正的合作或真正的博弈。但作為一種理論假設,合作博弈也許可作為不合作博弈的理論起點。

2、外部擴張

合作博弈在沒有外部資源約束的條件下是可以進行並帶來帕累托改進的。此時,合作博弈演化為外部擴張,這意味著,博弈活動由內部延展至外部,那麼,博弈進入外部之時可能會面臨新的博弈者。此新博弈者未必合作,從而合作博弈將可能演化為非合作博弈。當然,其也可能選擇合作,從而外部擴張重新內部化。還有一種可能是,博弈延展至的外部是一塊處女地,即此「外部」並沒有任何博弈主體,那麼,外部也自然而然地內部化了。

或許可以確定,人類歷史上的確出現過通過合作博弈而實現帕累托改進的眾多先例。例如,印第安人的先祖從亞洲向美洲的拓展帶來了美洲大陸的開發,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漢人整體家族向江南遷移帶來的江南地區的繁榮。儘管這些人群的遷移實際上是不合作博弈失敗後的選擇,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為其是自願妥協,為保持自身群落的內部穩定性而進行的外部擴張,因而可以視為是一種合作博弈。

並且,其外部擴張基本上沒有引發新的博弈,從而在理論上來說是在合作博弈的狀態下完成了帕累托改進,但其前提是沒有遇到外部資源約束。這裡講的外部資源約束,包括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壁壘,還包括與該自然相關聯的人文環境和人文資源壁壘。

當初歐洲人進入美洲大陸時,剛開始時既沒有遇到自然壁壘(美洲廣闊的土地足以容納他們的進入,當地的印第安人也非常友善),也未構成人文壁壘。因此,歐洲人群向美洲的遷移是一種合作博弈,實現了帕累托改進,中國魏晉時期的人口南遷也有類似之處。

就實際的結果來看,合作博弈應該是人們願意看到的局面。其在避免了人類因內部鬥爭而造成悲慘後果的狀態下,實現了人類總體福利的改進。但必須強調,其不可或缺的前提是沒有外部約束。一旦外部約束存在,則會有完全不同的情形,並且在此之前,局面也會發生劇烈的變化。

5

阿羅不可能性定理

阿羅不可能性定理並不是毫無爭議的,另一位諾獎得主阿瑪蒂亞·森就有新的不同論述。也並非完全否定,但至少已指出其局限性。

不可能性定理其實也沒有那麼神秘,無非是阿羅將社會選擇視為一個三體問題,從而認定不可能有解。這並不是多麼了不起的發現,早已被列入世界數學難題之一了。

阿瑪蒂亞·森採用另一種思路繞過阿羅的不可能性,大概是將三體問題化為二體問題予以解決。這應該是回歸現實的做法。地球繞太陽轉,月亮繞地球轉,為什麼非要把日地月三者放在一起解決呢?何如先理清地月,然後地月整體再面對太陽,不也一樣可以安排我們的生活嗎?

所謂不可能不就變為可能了嗎?人類是通過逐步升級而不斷進步的,何必非要一步到位呢?阿羅的理論或許沒有錯,但按其理論去進行實踐將可能是一條絕路。

那麼,我們可以換一種理論,從而尋找一條可以安全通行的路。難道不可以嗎?既然尚不可能生活在太空中,不妨先在地球上呆著。

6

哈耶克

哈耶克為當前國內某些人所吹捧,但是其理論就很勉強了。

按照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的範式,市場的有效性只依賴於如下假設:

(1)人不僅是利己的,也是無知的;

(2)人的行動是有目的的,並且只有個體有能力做決策;

(3)個人平等的權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競爭是自由的。

這三條假設中,前兩條是很現實的,是誰都無法否認的,它們意味著在選擇產業和技術方面,政府不可能比競爭性的企業家做得更好。第三條是否現實,依賴於政府的所作所為,而產業政策恰恰使得這一條難以實現。如果第三條也能實現,競爭性的企業家精神就會不斷創造出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產業。市場失靈是政府干預(包括產業政策)的結果,不構成政府干預的原因。

有人說哈耶克擊碎了某些人的烏托邦。我們要問:何謂烏托邦?烏托邦無非是一個從未實現的想像的世界,或者說那是一個夢幻。

那麼說是哈耶克擊碎了一場夢嗎?如果是這樣,既可以說他是偉大的,也可以說他太無聊。偉大之處在於其把人們拉回到現實,無聊之處則是其為何要影響到人們的睡眠!

烏托邦至多是未來世界。哈耶克真那麼法力無邊,可以穿越到時間的前路去預設伏兵,把一切美好殺個片甲不留嗎?

因此,哈耶克的學說恰恰是以烏托邦作為理論假設而建立的,即他的理論才是真正的烏托邦主義。

凱恩斯主義無非是救急的藥方,不管有沒有後患,先活過來再說。計劃經濟無非也是一種實踐探索,反正暫時也沒有什麼其他路徑,先走走再說。

這二者哈耶克可以一概斥之為胡言亂語和野蠻行為嗎?然而,還是請先解釋一下大蕭條為什麼會發生再說吧。大蕭條是殘酷的現實,不是烏托邦,哈耶克的理論當然解釋不了。

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不是葯神,救不了窮病!
《頭號玩家》——小時候陪你玩遊戲的人,還在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