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祖母級藝術家布爾喬亞中國首個大型回顧展 「永恆的絲線」 即將登陸龍美術館

祖母級藝術家布爾喬亞中國首個大型回顧展 「永恆的絲線」 即將登陸龍美術館

中國藝術現場 關注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

GIF

2018年11月3日至2019年2月24日,龍美術館(西岸館)將舉辦展覽「路易絲·布爾喬亞:永恆的絲線」——法裔美國籍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在中國的首個大型回顧展。

布爾喬亞被認為是20世紀和21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她的作品以融合了深層心理暗示和高度形態創造而享有盛名。此次展覽將展示藝術家職業生涯中最為重要的系列作品,包括1940年代末期的「人物」系列雕塑,90年代的「細胞」系列裝置藝術,還有她生命最後十年的以紡織物為創作核心的作品,以及最為宏偉的、紀念碑式的巨型雕塑——蜘蛛「母親」系列。

路易絲·布爾喬亞是雕塑家、畫家、批評家與作家,極少有人到90歲時還能保持如此旺盛的創造力,她自己寫了這樣一句話:「人越老越聰明」。2010年5月31日在她居住的紐約曼哈頓因心臟病去世,享年98歲。

英國著名當代藝術家翠西·艾敏曾說道:「1990年代中旬第一次看到布爾喬亞的作品時,我以為她是個年輕野性的美國女孩,當得知她已經年屆八旬且從事藝術創作已經四五十年之久,我震驚良久」。

路易絲·布爾喬亞,《母親》,1999

鋼,大理石

927.1×891.5×1023.6厘米

泰特美術館收藏,藝術家2008年提供

圖片版權 伊斯頓基金會,VAGA授權

攝影: Marcus Leith

她從20世紀活到21世紀,經歷了二十世紀後半葉所有的藝術思潮,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極簡主義、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她淡然的面對這一波接一波的新的藝術浪潮,創作、不斷的創作……直到71歲,她才真正在世界範圍內成名並在80歲迎來了自己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創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周,將一生無法和解的創傷、憤怒都化作了藝術。

一位女性擁有如此長久的創作生命,並且能持續奉獻出如此激動人心的作品,這本身是一個令人驚嘆的事實。

路易絲·布爾喬亞,《歇斯底里之弧》,1993

銅,拋光銅銹,懸吊設備

83.8×101.6×58.4厘米

伊斯頓基金會收藏

圖片版權 伊斯頓基金會,VAGA授權

攝影: Christopher Burke

而她談到身為一個女人的矛盾:"做一名雕塑家,你必須要有侵略性…作品才能產生獨立的風格。"又說: "當一名獨特的女人,又想被人喜愛,其實很困難的。

身為女子,若要在藝術上有獨立,挑釁的作風,但又得顧及人們的贊同與喜愛,這份不安全感一直跟隨著她,不過,在兩者之間產生衝突時,她寧願選擇前者,當代人將她奉為女性主義的偶像,雖然她的藝術大都以女人的角度作出發,但她卻認為她的作品反映的是個人的經驗,並拒絕這種被窄小化的歸類。

《情侶》

那麼她是如何用她無與倫比的天賦和近百年的生活經歷,將屬於個人的生活體驗轉化成敏感又複雜的作品的?我們先來聊聊她近百年的人生。

路易絲·布爾喬亞1911年生於法國巴黎,25歲時開始專註於藝術創作。1938年與美國藝術史學家Robert Goldwater結婚,並移居紐約,她早期的作品都是繪畫或平面雕刻,以接近於超現實主義的方式進行創作,上世紀40年代後又開始嘗試雕塑。她大膽嘗試橡膠、石膏等新材料,並恰到好處地將行為、裝置等形式融入自己的藝術。

布爾喬亞早期繪畫作品

布爾喬亞與丈夫

她雖然在三十多歲就開始創作雕塑作品,但她在60歲後才贏得學術和商業的雙重成功。此後,創造力不斷爆發,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創作了細胞、蜘蛛系列。1982年紐約現代美術館為路易絲舉辦大型回顧展,在此之前還沒有一位女性藝術家享有此殊榮。

布爾喬亞雕塑作品

痛苦一直是布爾喬亞的創作主體。她說:「痛苦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我不建議逃避或修補。」 對父親的失望和童年噩夢是她的藝術動力,父親十多年和她的家庭教師的保持有男女關係,而她必須對和父親的情人視而不見,對母親的痛苦視而不見,因此作品看上去每每不同,主題卻都是相同的:對恐懼的擺脫。在它面前躲藏、逃跑、表現、驅除、恥辱,最後成了對恐懼的恐懼。無神論者的她曾說:「我在創作時是一名教徒,那時的我正在拯救自己的靈魂和修補身體的傷口」

從她童年起,她和父親的關係都不算好,而且越來越差,她的父親從沒把她當作真正的藝術家看待,她也從來不相信自己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時不時懷疑自己的能力,「如果你看她的日記,全是憤怒和自我懷疑。」 她的兒子說。

布爾喬亞雕塑作品

1973年,她丈夫去世,布爾喬亞將房子徹底重新改造。她從二人在二樓的卧室中搬出來,並幾乎再也不進三樓丈夫的書房,以此作為紀念。她在二樓客廳做了一張床。多年後,因關節炎不方便爬樓梯,她又將卧室改在了一樓。作為妻子和母親的日子裡,她一直在地下室工作。從丈夫去世後,她把整個房子都變成了工作室……而也就是從這時起,就是在布爾喬亞六十多歲的時候,她的藝術成就才被更多人所接受。

1993年英國BBC國家電視廣播公司要為82歲的路易絲·布爾喬亞拍攝藝術家生活紀錄片,剛一開鏡,布爾喬亞就把一群工作人員嚇得魂飛魄散。她拿起一隻花瓶往地上一砸,一臉怒氣地說不想拍此片,然後舉起一個寫著「不準入內」的牌子,在鏡頭前抗議。最後導演只好與藝術家一再溝通,並約法三章只拍攝經過布爾喬亞允許的畫面,片子才終於順利拍成。

在2010年五月的最後一天,布爾喬亞溘然辭世了,享年98歲。這位在晚年忽然紅起來的藝術家,據說去世前兩天依然在工作,她說,「怎麼我都這麼老了?時間去了哪裡?」

布爾喬亞雕塑作品

「人物」系列

藉著對法國的溫柔思念,開始創作雕塑的第一個十年,她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個雕塑展,而那些最初的木頭雕塑呆板而單調,細而長,不難看出賈科梅蒂風格的借鑒。她給它們取名為「人」。一直到1960年代,她的雕塑才展現出形態的層出不窮與獨特性。

這些「人物」作品代表著藝術家那些留守在巴黎的朋友和親人們,帶著一種異乎尋常的真實感:它們跟真人同樣般大小,有建築般的質感,但其抽象的輪廓給人一種孤立和脆弱的感覺。

布爾喬亞人物系列作品

路易絲·布爾喬亞,《帶包的女人》,1949

銅,著白色與黑色,不鏽鋼

165.1×45.7×30.5厘米

伊斯頓基金會收藏

圖片版權 伊斯頓基金會,VAGA授權

攝影: Christopher Burke

「細胞」系列

80與90年期間,她的作品更趨複雜並有空間性,尤其是她的細胞系列有著建築性的封閉空間,同時裝填許多的回憶與逃離的出口。

她將自己豐富的內心情感用完全個人的方式表達,展現出來的是人類的慾望和疏離、死亡與恐懼,所以在她的細胞裝置空間里,我們可以感受到病態的沮喪和排解這種沮喪的幽默感。

路易斯·布爾喬亞,《危險通道》(Passage Dangereux),1997,金屬 木頭 掛毯 橡膠 大理石 鋼鐵 玻璃 青銅 亞麻 鏡子,264.2 x 355.6 x 876.3 厘米 / 104.02 x 140 x 345 英寸。私人收藏。攝影:Maximilian Geuter, 伊司頓基金會 / VEGAP,馬德里(The Easton Foundation / VEGAP, Madrid),圖片:豪瑟沃斯

路易絲·布爾喬亞,《細胞(黑暗的日子)》,2006

鋼,布料,大理石,玻璃,橡膠,線,木

304.8×397.5×299.7厘米

伊斯頓基金會收藏

圖片版權 伊斯頓基金會,VAGA授權

攝影: Christopher Burke

《細胞(黑暗的日子)》作品局部

在這一系列作品中,也是藝術家對「環境雕塑」(environmental sculpture)嶄新、正面並具有革命性的詮釋。她給我們帶來了一種獨特的雕塑理念。密集、充滿幽閉恐懼的「細胞」內部讓人很容易勾起各種聯想,這個系列也是她最有影響力的雕塑作品。

在這小小的空間里,堆放著她片段組織的記憶,空間被物化,封閉的記憶是可以閱讀的。每一間密室代表不同的窺探情況,然而觀眾一直是觀看劇情的目擊者,戲劇的裝置張力不斷招喚著窺視者。這些密室刺激著聽覺和嗅覺的記憶與痛苦,將感覺具體呈現出來。

路易絲·布爾喬亞,《細胞 XX (肖像)》,2000

鋼,布料,木,玻璃

188×124.5×124.5厘米

路易斯·布爾喬亞信託收藏

圖片版權 伊斯頓基金會,VAGA授權

攝影: Christopher Burke

她說:「童年的神奇、神秘與悲劇從未消失過,為了完全表達我對這個家庭不能容忍的極限,我必須選擇一個形式發泄心中的焦慮,並且可以不斷改變、毀滅並重生。」於是其在巴黎郊區的童年時光不斷的重返當下。

布爾喬亞細胞系列作品

「織物雕塑」系列

正如這次將要在龍美術館舉辦的「永恆的絲線」,這一主題參考了布爾喬亞人生中最後15年來在布料以及縫紉方面的成就。

她的織物雕塑和繪畫是用她生命中長期積累下來的衣服、床單、毛巾以及其他紡織品所構成,事實上,也賦予了這些傳記體般的作品,與觀者產生情感共鳴的特性。布爾喬亞出身於一個古董掛毯修復家庭。她創作的是一些布料縫製的娃娃,它們通體透紅,既暗示著死亡也意味著生命。路易絲把小一點的布偶縫在大一點的布偶身上,那隱喻著孩子與母親的關係,介於連接與分離之間的微妙狀態。路易絲也把自己的每一個家庭成員都做成了布娃娃,他們相互擁抱在一起,沒有性別,互相親吻,生命短暫的溫暖在此停格。

「織物雕塑」系列作品

路易絲·布爾喬亞,《情侶》,2001

布料,懸吊設備

48.3×15.2×16.5厘米

伊斯頓基金會收藏

圖片版權 伊斯頓基金會,VAGA授權

攝影: Christopher Burke

正如這次龍美術館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所說,對於布爾喬亞,通過縫紉、針線和連接這些具有象徵性的舉動,為她消解了伴隨一生的對於分離和遺棄的恐懼。

路易絲·布爾喬亞,《針(紡錘)》,1992

鋼,亞麻,鏡子,木

276.9×256.5×142.2厘米

伊斯頓基金會收藏

圖片版權 伊斯頓基金會,VAGA授權

攝影: Jochen Littkemann

「蜘蛛」系列

一般人對布爾喬亞印象最深的記憶,莫過於她那大型蜘蛛。

路易絲·布爾喬亞,《蜘蛛》,1997

鋼,錦緞,木,玻璃,布料,橡膠,銀,金,骨頭

449.6×665.5×518.2厘米

伊斯頓基金會收藏

圖片版權 伊斯頓基金會,VAGA授權

攝影: Maximilian Geuter

路易絲·布爾喬亞一隻10英尺高的青銅蜘蛛在2015年拍賣會上拍得2820萬美元,成為歷史上拍賣成交價最高女藝術家排行中的第二位。

布爾喬亞說她最好的朋友是她母親,母親就像蜘蛛一樣聰明,耐心,靈巧,她也懂得保護自己。她從母親身上抓取一些特質,然後創作大蜘蛛。所以她標誌性的作品「蜘蛛」代表了她的母親,同蜘蛛一樣,母親在家中古董掛毯修復作坊里也扮演著織布與修復的角色,童年記憶成為了她此系列作品的靈魂。因此展覽主題「永恆的絲線」也代指維繫母子關係的臍帶。蜘蛛從自己的身體中織網,建造出一座極具生命力的建築,正如布爾喬亞從自己的身體中來創造的雕塑。

布爾喬亞回憶道,兒時,在母親病重的情況下,布爾喬亞的父親把自己的情婦帶回了家做她的英文老師,而母親只能忍氣吞聲。所以,她後來製作了很多蜘蛛形象,它們都是她獻給母親的頌歌。「母親是我最好的朋友,她聰明、耐心、整潔,受到傷害,敏感如蜘蛛,總是辛勤地在織錦機前勞作。」

女藝術家路易斯·布爾喬亞工作到人生最後一刻,生命中的最後歲月里,她已經沒有力氣再繼續做雕塑,布爾喬亞選擇了在紙上作畫,攝影師曾用鏡頭紀錄下了她最後的時光。她像所有暮年老人一樣疲憊脆弱,卻依然保持童真和強勁。她是最兇猛、強硬的老太太,又是最溫柔、敏感的小女孩。

她表示她創造藝術的原因從來都只有:"know yourself","Making people see reason"(認識你自己,以及,讓人們知道原因)。

本次在中國的展覽由龍美術館(西岸館)與路易斯·布爾喬亞工作室合作,結束展出後,明年3月將前往北京松美術館繼續巡展。

路易絲·布爾喬亞:永恆的絲線

展覽日期:2018.11.03—2019.02.24

展覽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徐匯區龍騰大道3398號

#素材致謝99藝術網 ,中國藝術現場綜合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現場 的精彩文章:

「妄形」,亦或是忘形——「Hors De Soi 法國展」 於法國克呂尼市當代藝術中心舉行
極簡主義與賽博朋克

TAG:中國藝術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