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中國的首次「葬禮外交」

晚清中國的首次「葬禮外交」

原標題:晚清中國的首次「葬禮外交」


作者 | 賴某深 曾德明


本文原載於《中華讀書報》

2018年07月04日第14 版


轉載已獲授權


賴某深,長沙理工大學教授,「走向世界叢書(續編)」參與整理者。


曾德明,嶽麓書社總編輯,「走向世界叢書(續編)」主編。

葬禮外交是一種特殊的外交形式,指國家或政府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死亡事件舉行葬禮而引發和促成的一系列外交互動。晚清中國的首次「葬禮外交」隨著王之春《使俄草》的出版(收入「走向世界叢書(續編)」,嶽麓書社20173月出版)揭開了這一鮮為人知的歷史一幕。



王之春(1842~1906),湖南清泉(今衡南縣泉溪獅子坪)人,為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七世孫。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先後任李鴻章、彭玉麟之部屬,率軍駐防北塘海口及江蘇鎮江。1874年日本侵略台灣之後,他受兩江總督沈葆楨派遣赴東瀛探訪日情,於1879年在日本游探近一月,以所見所感書為《談瀛錄》。1879年,王之春根據清代順治至同治年間中外交涉的有關材料輯錄成《清朝柔遠記》一書,以為談時務者之資。1891年,他署理廣東布政使期間,曾代生病的廣東巡撫劉瑞芬接待來華旅行的俄國世子尼古拉二世。因以上經歷,他在光緒二十年(1894)以頭品頂戴、湖北布政使的身份,作為唁賀專使被派出使俄國,一面弔唁沙皇亞歷山大三世逝世,一面慶賀尼古拉二世加冕。《使俄草》即記此行經歷,起自光緒二十年十月十六日奉旨派充專使赴俄,終於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十七日因槍傷奉旨賞假一月。


日記的內容大體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卷一至卷四,從光緒二十年十月十六日至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啟程離開俄國,記作為唁、賀專使赴俄經歷。


此時正是中日甲午戰爭期間,王之春此行負有特殊使命。這從行前光緒帝召見王之春的問答中可看出端倪。光緒帝於十月十八日召見王之春時說:「甲申(1885)年間,朝鮮巨文一島,英人曾泊兵船於其地。俄人恐其佔據,屢來問訊,嗣詰英人,英人以恐為俄佔具覆。俄遂與中國定約,日後俄人斷不佔奪朝鮮地土。今倭人乃無故召釁,佔據朝鮮全境,俄人豈得視若無睹?」利用俄、日矛盾,寄希望於俄國對日本在甲午戰爭中「佔據朝鮮全境」施加壓力,這正是此行目的所在。

巨文島事件的解決是晚清政府利用外交斡旋手段處理大國矛盾的成功特例。巨文島地處朝鮮半島南部海域,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1885年4月,英軍佔領巨文島,後在俄、中、日各方壓力下,最終以俄國不侵佔朝鮮領土和英軍撤出巨文島為結束。王之春從總理衙門查閱巨文島一案,及「與英俄往還各卷,逐一翻閱所有要件」,對完成出使使命信心十足。


十一月初一日,王之春出都。五日到天津,晉謁李鴻章,諮詢朝鮮巨文島事甚詳。六日聞金州、旅順相繼失守。


十二月初十日從上海坐船啟程,經香港、新加坡、印度洋,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初二到達亞丁,接到駐俄公使許景澄一函,「雲西例,凡特使皆以頭等公使相待。平素入國境,必以護照為憑。特使則由俄主飭邊境官照料,至國都,即備賃大客店為賓館,亦西例也。西例,客店靡麗逾於王宮。」二十一日,到達俄國邊境,俄派官員迎候。次日到達聖彼得堡。二十四日即獲尼古拉二世接見。


尼古拉二世說:「我見貴大臣甚為歡悅,前在廣東遊歷,曾蒙接待,款洽至極。現在中日兩國快要停戈講和,聞貴國今派李鴻章赴東洋相商一切,果否?」


王之春答道:「是。中日戰事,昨蒙大皇帝勸釋,敝國實深感謝,尚懇大皇帝主持勸釋,俾兩國仍臻和好。」

尼古拉二世表示:「凡事以和為貴,貴國與敝國邦交二百餘年,又承遠來,自無不竭力相助之理。煩代為致意貴國大皇帝。」


二月初八日,王之春一行與駐俄公使許景澄同赴俄皇陵寢敬獻花圈,弔唁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余率參贊至壠前行三鞠躬禮,其禮官則屈一足於槨右,以手指畫心作十字勢,禮畢退出」。花圈是「雕銀花圈,大可三人合抱。費盧布二千餘金」。


王之春此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葬禮外交」——通過派出「專使」悼念俄皇進行外交活動。作者對於自己的使命有清醒的認識,在書前的《凡例》中三次提到「專使」,並說「專使唁、賀,系屬創舉」,前所未有。俄國對此也不可謂不重視,派出專人到邊境迎接,安排乘坐御用火車,給王之春頒贈「頭等寶星」,派畫家給王之春一行畫像——這都是駐俄使節從未享受的殊榮。但是外交使命,卻被尼古拉二世「凡事以和為貴,貴國與敝國邦交二百餘年,又承遠來,自無不竭力相助之理。煩代為致意貴國大皇帝」輕飄飄的一句話就打發了。


第二部分為卷五至卷七,起自光緒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至德、俄交界處,止於四月二十九日派人赴馬賽買船票準備回國。主要記在英、法的外交活動。為何在完成赴俄使命後還在英、法耽延二個多月之久,是因他積極展開秘密外交活動,試圖挽救甲午戰爭的敗局。為此他一方面與駐英參贊宋育仁密切聯絡,另一方面試圖再次聘請英國軍官、前北洋水師提督琅威理來中國。此方案得到南洋大臣張之洞的支持,但因遭到駐英公使龔照瑗與李鴻章等主和派的反對而流產。

這部分最有價值的記載是對甲午戰敗的分析。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二節錄了法國《覃排報》論中日戰事一則,說日本「整軍經武」,中國則「漠然不動」,「墨守舊章」,「不知遠慮,武備闕如,遂於目前戰事鑄成大錯」,「故中國守舊之意一日不破,即一日不強,四十年來已受多少欺侮,而竟全未領會,殆以為人民繁盛,心中一動念而可壓敵人,一舉指而可掩敵人歟?夫論民數之多,中國洵足集兵無數,而軍皆烏合,不任辛勞,不知悍御,蓋緣其國上上下下皆不以武事關懷故也」。作者認為「以上所論,雖未必悉是,然中國止知守舊,不修武備,實為切中肯綮,故為刪潤存之」。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的日記,作者慨嘆我國海軍無人才:「越南之役(指1884年的中法戰爭),上下皆知非創立海軍不足以出奇制勝,十年來,添置巨艦,建設船塢,只以運用無人,不能爭雄於海上,徒使拘守門戶,坐困窮島。方伯謙既敗律於前,劉步蟾復失算於後,事機之失,噬臍已晚。是非船炮之不堅利於倭人,實則管帶、駕駛之無其人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思了甲午戰敗的原因。


四月十六日記載,前日法國報紙報道,在中日和局未定時,法國飭令帶時斯、反克斯、西扇爾、須扇四艘軍艦「裝足三個月煤糧,準備起程前赴東方,勒令日本不得侵佔中國地面,嗣聞中國已經畫押,又有倭人至法陰阻之者,遂令暫緩起行」,不禁浩然長嘆。


第三部分為卷八,起於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初一,止於閏五月十七日,記從巴黎回國途中見聞。最值得注意的是刺殺案。作者五月初三從馬賽坐船,有三個日本人同行二十一天,二十五日至錫蘭後這三個日本人改乘德國輪船先行。閏五月初八日作者到西貢上岸遊玩時,「昏黑之中,突聞槍響,傷穿左腕。武弁等隨車趕到,跟蹤尋緝,彷彿遙見二人,似曾同舟改乘德輪先行者」。作者向總理衙門發電彙報,「並留弁在埠,暗地會捕,不動聲色而已」。十二日記,「得黃弁西貢來電,雲查緝毫無影響」。是否因作者在俄、英、法展開秘密外交,遭到日本刺客的追殺,變成了一個無頭案。


王之春此行,留下不少謎團,到底他與「三國干涉還遼」有何關係,西貢被打黑槍是否日本刺客所為,也許只有廣泛查詢中外檔案及當時的報章報道,才能揭開謎底。






「走向世界叢書(續編)」



作 者:張德彝等 著


鍾叔河 曾德明 楊雲輝 主編


出 版 社:嶽麓書社


出版時間:2017年3月出版


I S B N:978-7-5538-0666-2


定 價:2300元


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記錄


東西雙方文化交流的歷史


中國由封閉到開放的紀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嶽麓書社 的精彩文章:

關於蔡倫,除了造紙術,你還知道些什麼?

TAG:嶽麓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