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半人半仙劉伯溫,神機妙算,但卻不自量力挖諸葛亮陵墓

半人半仙劉伯溫,神機妙算,但卻不自量力挖諸葛亮陵墓

原標題:半人半仙劉伯溫,神機妙算,但卻不自量力挖諸葛亮陵墓


他是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他是明朝開國元勛;他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他前知兩千年年,後知兩千年!


他就是明朝術士軍師劉伯溫!


劉伯溫預測


劉伯溫死後流傳這麼一句歇後語:「一牛生二尾,反手掌乾坤」,前面那句的意思就是說在牛的下面加一撇一捺,看起來就好像是兩個尾巴一樣,但合起來就是朱;反手就是把手給旋轉過來,它就好像成了毛。這句偈語告訴我們的就是姓毛的和姓朱的會坐擁天下,此話正好在朱老總和毛先生身上應驗,可見劉伯溫對是可以預知未來的能力!


劉伯溫斬龍脈


明代洪武年間,有一天,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在上朝啟奏皇上"臣夜觀天象,發現無錫龍山有龍脈龍氣,將要出三斗三升芝麻多的文官和三王十八將!



朱元璋一驚,急問:"如何是好?"


劉伯溫說:"待臣前往無錫細察一番,自有主張。"

劉伯溫來到無錫,登上龍山,朝東、朝南、朝西、朝北望了又望,然後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捏一捏,竟粘成了一個泥團。他看看手上的粘團,再捏捏、看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劉伯溫立即吩咐隨從曉諭龍山腳下眾老百姓:大明天子深知民間疾苦,特派軍師前來龍山察訪,今發現龍山泥土可以捏成泥人賣錢度日,變泥土為烏金,無錫人將永世享受不盡。劉伯溫跟著招來一些能工巧匠,用泥土捏成了許許多多頭戴朝冠,身穿朝服、腳登朝靴的文官武將,真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人人見了都喜愛。


那時候,龍山腳下的老百姓因日子過得十分貧困,都以為是朝廷為百姓著想呢。於是家家戶戶拿起鐵鍬到山坡上去取泥做泥人。沒幾天,龍山街上開滿了大小店家、攤位。劉伯溫看到龍山腳下泥人店鋪越開越多,暗暗高興。一天夜裡,他與隨同前來的太監開懷暢飲。酒過三杯,太監忍不住輕輕問他:" 軍師,皇上派你來辦理安邦定國的大事,你為啥叫無錫老百姓大做泥人?"劉伯溫帶著幾分醉意,得意地仰天大笑,說:"公公有所不知,我是叫此地盡出泥王泥相、泥臣泥將,這豈止三斗三升,我要刨得龍山一絲龍肉也不剩!"太監又追問:"軍師計策雖妙,可龍山不死,後患無窮呵!"劉伯溫安慰他說:"公公不必擔憂,山人還有對策。" 過了幾天,劉伯溫突然調三百士兵,在龍山南麓青山灣前的山坡上紮營下寨;並下令把這一帶樹林統統砍掉,從中選了一塊地方,準備開鑿一口深井。


附近老百姓眼看樹林被毀,斷了他們樵柴生路,都跑來氣憤地跑來找軍師說理。劉伯溫呵呵笑道:"我是見你們吃水困難,特地為你們打算,井挖好了,大家得益非淺呵! 太監不知他葫蘆里賣啥葯,老百姓走後,悄悄地問道:"軍師,你鑿井到底為?"劉伯溫嘴巴一努,回答:"這鑿開處是緊連龍頸的龍脈,井一開鑿,不就斷了龍脈、斬了龍頸?嘿,我叫無錫人守著這座死山,世世代代盡出瞎子、聾子靠討飯為生。"說完,兩人不約而同冷笑起來。誰也沒料到,兩人說的悄悄話,竟被龍山聽得清清楚楚。


龍山越聽越氣,氣得九個山峰頓時顫動起來,把劉伯溫和太監顫得跌跌撞撞,滾到了山腳下。龍山的龍脖子也氣粗了,一股怒氣迸發出來,一瞬間天動地搖,"嘩"一聲巨響,在青山灣前山坡上長出了一座小山。第二天一早,劉伯溫趕到打算鑿井的地方一看,只見那裡已平地隆起一個山頭,嚇得目瞪口呆,灰溜溜地帶著隨從回南京去了。 這座小山,無錫人現在還叫它"產山"。無錫有句諺語"一夜長產山",就是這個出典。龍山未死,龍山的泥土能做泥人,無錫人捏泥人的手藝卻從此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劉伯溫之死


劉伯溫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勛之一,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劉伯溫卻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謙讓,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館學士、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年俸祿240石。


但即便如此,由於他嫉惡如仇,剛正不阿,敢於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並逐漸失雲朱元璋信任。


洪武四年,劉伯溫請求告老還鄉,退出政治舞台,時年61歲。 劉伯溫還鄉後,雖然不與地方官來往,從來不講自己的功勞,唯棋酒詩文自娛,行為十分謹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誣陷他在家鄉強佔有"王氣"的墳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奪去俸祿,致使劉伯溫引咎京,不敢回家。後憂鬱成疾,吃了胡惟庸派來的太醫藥後,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護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10年後,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劉伯溫挖諸葛亮墓


民間常常流傳著幾句詩,劉伯溫所寫: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


意思是我伯溫要比你諸葛亮強百倍。你諸葛亮再強,不過是三分天下,而我劉伯溫卻能一統天下。因此要挖諸葛亮的墳,證明自己比諸葛亮強。


劉伯溫挖開諸葛亮的墳,然後看到石碑上有字,上面寫的是:我能算後世出伯溫,你能算後世出何人?此詩為諸葛亮所寫。說明諸葛亮遠遠勝過劉伯溫百倍。因為劉伯溫確實算不到他死以後幾百年會出個什麼樣的大人物。而諸葛亮卻知道千年以後會出個叫劉伯溫的聰明人。


三國時的諸葛亮,識天文悉地理,知陰曉晴,呼風喚雨;深韜略通歷史,多謀善斷,神機妙算。輔佐劉備打天下,運籌帷幄,百戰百勝;治理天府蜀漢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才華蓋世,有口皆碑,功勛卓著,垂範青冊,時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濟世奇才。歷代百姓為之起敬,英雄豪傑為之折服。



劉伯溫與九龍子


在民間神奇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


於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


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之用,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筆墨史書 的精彩文章:

遠古四大惡獸,除了朱厭和禍斗還有誰?你又對它們了解多少呢?
此人官不大,改生死簿是老手,跟他相識,多幾十年壽命很輕鬆

TAG:筆墨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