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軍曾是中國軍隊形象的代表,伙食最好,打仗更是十分勇猛
抗戰時期,國內的資源十分有限,即使是生活條件更好的國軍,也只能是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勉強果腹。國軍當時的伙食標準是每人每天配備9兩米飯,將近一斤的大米,現在的人幾天都吃不完,但是對於終日打仗以及操練的士兵來說,也就是勉強吃飽。
但是,當時的一支國軍部隊,不但每頓米飯管夠,甚至每天還都能有肉吃。
這支軍隊於1942年,進入緬甸與日軍作戰,最終歷時三年又三個月的時間,在先後投入了30多萬兵力,付出15萬餘人傷亡的代價後,殲滅了日本第18兵團、55兵團和56兵團等緬甸日軍。以生命譜寫出了抗日戰爭史上最為悲壯的一筆,更是為中國軍人贏得了無數的威望和榮譽。
這就是中國遠征軍,雖然遠征軍入緬作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打開日本對中國的封鎖線。但另一部分,也是為了配合盟軍作戰計劃,幫助英美等國軍隊打仗。所以,這支有著歐美髮達國家軍事背景的軍隊的物資以及補給,很大一部分都是英美提供。
遠征軍的伙食標準雖然仍與英美聯軍間存在著很大差距,但是相較於國內軍隊,他們的事物可謂奢侈,每頓飯提供一盒牛肉罐頭,還有餅乾、茶葉和香煙等供給。
吃得好自然就有力氣打仗了,這支部隊的戰鬥力十分強大,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是也殲滅了數萬日軍,共計為緬甸收復了8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年多的戰鬥中,遠征軍第200師的師長戴安瀾也在戰鬥中壯烈犧牲。除此之外,死傷的軍民更是不計其數,而且許多戰士也就近埋在了緬甸,死後未能落葉歸根。
1945年3月,遠征軍終於完成打開公路封鎖的任務。
此次出征,是中國軍隊自甲午戰爭後再次出國作戰,堪稱中外軍事行動合作的典範。


※印度獨立後,終於在一位中國人的幫助下,設計出了自己的國旗
※共9500平方公里,歷經128年後終於收回一部分
TAG:博侃汗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