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為什麼「懶」家長,培養出的孩子更聰明?這5點很重要哦!

為什麼「懶」家長,培養出的孩子更聰明?這5點很重要哦!

關注我們

寶寶的健康,我們一起守護!!!

為什麼「懶」家長,培養出的孩子更聰明?這5點很重要哦!

這裡是月半媽

最近跟家長們聊天,發現一些有意思的現象,忍不住想跟大家分享、討論一下。

01

前兩天閨蜜聚餐,大家都帶著自家搗蛋鬼。有兩個孩子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個不到2歲,一個已經滿4歲。都是胖嘟嘟的小男孩,姑且叫他們「小A」、「小B」吧。

吸引我的,是他們吃飯時的表現。

小A的媽媽安置好他,寶寶椅、寶寶餐、寶寶碗,小A就動手很認真地一勺一勺把飯往嘴裡送。可是,小A動作還不利索,經常飯菜灑一地,桌子上、身上到處都是飯粒。小A的媽媽偶爾幫忙拿一下東西,整理一下,卻從頭到尾都沒說什麼。

與此相反的是小B。

小B是個活潑惹人疼的孩子,但這份活潑在吃飯的時候卻成了困難:小B的媽媽拿著碗跟在到處跑的小B後面,盡職盡責地喂小B吃飯,活潑伶俐的小B跟我們說話,小B媽媽舉著勺子跟著小B的嘴轉來轉去。

為什麼「懶」家長,培養出的孩子更聰明?這5點很重要哦!

小B的媽媽一邊喂飯一般止不住羨慕小胖媽媽,說小B在家也是,從來都不肯認真吃飯,跑來跑去,一定要人跟在後面喂才行。

說起來,小B媽媽是一個讓我們都很羨慕的「全能媽媽」:善於動手,一個人就能把小B照顧地妥妥帖帖。小B的玩具、衣服、鞋子……任何東西,只要問媽媽絕不會有錯。

小A媽媽好像總在忙自己的事,顧不上孩子,孩子吃飯、穿衣、上廁所,通通不管,最多在一旁動動嘴皮子教小A怎麼做。小A常常折騰得滿頭大汗還亂糟糟。

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勤勞的小B媽媽越來越吃力,小B已經習慣了所有事情都都準備妥當,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自理能力遲遲得不到提高。

而小小的小A反而自理能力超過了比自己大的小B。


02

跟同事聊天,她忍不住倒苦水,自家孩子從前一直大家羨慕的「天使寶寶」:睡覺香甜不鬧人。可是最近回老家跟姥姥睡了一段時間,回來後不知道怎麼了,頻繁夜醒,有時候還會哭鬧。去醫院檢查,也沒有任何問題……

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實在忍不住的姥姥從老家來幫忙照顧孩子。

跟姥姥一起住了一段時間後,同事發現,姥姥睡眠淺,晚上每次寶寶動一動、哼唧一下,姥姥就會爬起來,拍拍寶寶,哼一段兒歌,但常常適得其反,有時寶寶反而會清醒,直到姥姥起來哄睡,寶寶才會安靜下來。

為什麼「懶」家長,培養出的孩子更聰明?這5點很重要哦!

同事查了很多資料才發現,自家寶寶和大多數孩子沒什麼不同,事實上,睡眠就是分深淺兩個階段,進入淺睡眠階段時,寶寶就會有翻身、哼唧等情況,看上去好像馬上要醒來,但一般來說,孩子會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再次進入深睡眠。

為什麼最近寶寶就是做不到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在某些條件下才能入睡,比如在姥姥或媽媽的懷抱中,或者一段兒歌的陪伴等等。

所以,寶寶一旦醒來,就需要同樣的條件才能再次進入睡眠。

而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姥姥一聽到寶寶稍有動靜,就急忙爬起來看,動手拍一拍。其實,這時寶寶還沒有完全醒過來,姥姥的這種做法非但沒有給寶寶信心,讓寶寶再次自主入眠,反而因過早介入,讓寶寶失去了自主入眠的機會。

這就造成寶寶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越來越依賴。

最後心力交瘁的父母只好忍受頻繁夜醒的折磨。由一開始偶爾的特殊照顧,漸漸發展成了習慣,最終導致越來越難以走出的惡性循環。


03

前兩天我在診室跟隨醫生看診,遇到了這樣一個小朋友:

想要任何東西,都會指著它大喊一聲「爺爺」或者「奶奶」,然後就是一長串的「嬰語」:啊啊啊、嗯嗯嗯……

爺爺奶奶呢?則忙不迭地幫孩子拿:「想要蘋果了是不是?爺爺幫你削好了吃呀!」「想要小恐龍啊,奶奶去幫你拿……」

醫生問診的時候,每當問小朋友多大了,喜歡做什麼,今天吃了什麼好吃的……爺爺奶奶都會忍不住代答:3歲啦,最喜歡看汪汪隊,今天吃了小餅乾……

可是,爺爺奶奶帶孩子來看醫生,最大的擔心就是,跟同齡的孩子相比較,自家孩子的語言發育看起來有點晚,是不是有點語遲。

爺爺說,孩子已經3歲了,都只會常見的「爸爸」、「媽媽」、「飯」等辭彙,甚至直接用動作代替說話。但家裡人說什麼他都能聽懂,他想做什麼也都能讓家裡人明白,但就是不說話。

「比如孩子想要拿什麼東西,可能就會指著這樣東西『咿咿呀呀』一會,我和他奶奶馬上就能明白原來是想要這個呀!有時候,連孩子吃水果是想削皮吃還是帶皮吃都能聽明白! 」爺爺看起來有點小小的驕傲。

為什麼「懶」家長,培養出的孩子更聰明?這5點很重要哦!

但醫生的一席話卻打破了爺爺的驕傲:

學說話除了與寶寶發育狀況有關外,更重要的是與他所處的語言環境有關。

家長勤與寶寶說話,引導寶寶將動作和語言結合,寶寶接受到語言的刺激,自己的語言能力才會有所進步。

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做起,拒做寶寶的「翻譯家」,而是引導孩子說話。

比如,寶寶指著蘋果「咿咿呀呀」,家長可以拿起蘋果說:「這是蘋果,紅色的、圓的,『蘋果』……」;然後再拿起香蕉說:「這是香蕉,黃色的,來,說『香蕉』……你想要的是哪個呀?」

只有多次刻意嘗試,誘導寶寶學習名稱、動作,進而描述事物和事件,這樣,才能慢慢引導孩子真正學會自主表達。

家長看似態度很積極,但動作很「懶」,實際上是在使用技巧誘導寶寶表達自己的想法。

04

我們在遊樂場、公園等地方,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一些小朋友看見幾個小朋友在玩,也想參與,可是,難免有點害羞……

完美的勤勞媽媽可能會這樣做:「寶寶想跟小朋友玩嗎?來,媽媽帶著你去!」

而一些「懶媽媽」反而會這樣「應付」孩子:「寶寶想跟小朋友玩嗎?那就去吧!不用怕。」

但事實上,事事帶著孩子去,事事替孩子出頭,生怕孩子把事情搞砸了,反而讓孩子失去了鍛煉自我的機會。

為什麼「懶」家長,培養出的孩子更聰明?這5點很重要哦!

害羞的孩子彷彿與永遠害羞,大膽的孩子好像試過一次就永遠大大方方的。

其實,失敗也是孩子總結經驗的機會,跟其他人「搭訕」多了,膽子也就大了,就算媽媽不在身邊,也可以跟其他小朋友玩成一團。


05

你發現了嗎?這些故事都有兩個共同的角色:勤勞的家長VS「懶」家長。

當然,無論是哪種家長,都是為了孩子好,沒有根本性的錯誤。但就是這一點點的依賴,讓人難免擔憂,畢竟孩子的成長,往往就在這一點一點的細節當中。

奇怪的是,事事做到完美、盡心儘力的家長,很容易養成孩子依賴的性格,反而是看起來不那麼完美,如果打分可能只能得70分的「懶」家長,反而孩子更加獨立,評分更好一點。

為什麼「懶」家長,培養出的孩子更聰明?這5點很重要哦!

從源頭上來說,整個環境對「親子關係」、對「陪伴」的強調,使得許多家長不自覺地承擔起了越來越多的責任。

這當然是好事兒,我們越來越重視「陪伴」的力量了。但在具體的操作中,很多家長又很容易失去適當的度,把原本應該由孩子探索嘗試的責任也攬到了家長身上。

有的家長可能奇怪,這麼小的孩子,也需要提責任嗎?

答案是:成長是每個人都不得不經歷的過程,讓自己學會成長,就是孩子的責任。

家長和孩子之間必須豎起清晰的「邊界」,這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

因為孩子最終還是要成為他自己,需要從父母這裡分離出去,從安睡整晚,到自己吃飯、穿衣,到開始上幼兒園、小學,「分離」的過程也應該是在不斷加深。

孩子會越來越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情。

我們要為孩子提供成長所需的資源,但不確保他必定會成長為什麼樣子。

其實只要嘗試幾次,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孩子自己處理他自己的事情,狀態和結果都挺好的呀!甚至還會出現之前沒想到的新可能。

為什麼「懶」家長,培養出的孩子更聰明?這5點很重要哦!

事實上,真正的「懶」家長反而更累。「懶」不是字面意義上的萬事不管,而是教會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這往往反而更麻煩。

總有家長覺得孩子自己做事太亂、太慢,而自己動手的話會快很多,尤其是自己有急事的時候,難免會覺得孩子耽誤時間。

如何教會孩子的同時平衡正常的生活?如何讓孩子自己動手的同時避免出現安全問題?跟孩子劃清「邊界」意味家長要付出更多的細微的努力。

這些努力,也許我們看不到,也許看起來無關緊要,但是它們真真切切地發揮著作用,守護著孩子的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