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官臨死前留給兒子兩件遺物,兒子奮發努力,為父親完成心愿

清官臨死前留給兒子兩件遺物,兒子奮發努力,為父親完成心愿

在古代,讀書人做官,是最為光宗耀祖的出路。在封建社會,做官當然要做大官,而且最好還要做京官,不僅有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還可以青史留名。但在康熙二十七年這一科進士中,有個叫做陶元淳的倒霉蛋被分配到了遙遠的廣東昌化擔任知縣。這在清朝,是邊遠的化外之地,看起來揚名立萬與他無緣了。

陶元淳考上進士的時候,已經四十二歲了,擔任昌化知縣的時候,更是四十五了。在封建官場來看,他確實是屬於沒有多大前途的人。事實證明,陶元淳也沒有能夠取得高官厚祿,但他以清廉的作風,贏得了青史留名,並留下了崖州「包公」的美譽。

昌化在當時屬於廣東,就是現在的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確實不好管理。經過清初的戰亂和三藩之亂,當地民生凋敝,百姓爭相逃亡。陶元淳上任的時候,縣內不滿百戶人家,甚至連縣府冊籍都損毀在戰亂之中。

也許很多人,以四十多歲的年齡當縣令,可能就是在任上混吃等死了。然而陶元淳比一般的年輕官員更有幹勁,他上任後,立即親自丈量土地,釐定賦役,革除了很多超支和不合理的稅收。另外,他擠出財政收入,為百姓提供一定數量的種子和耕牛。

以當地的財力,陶元淳支持的力度,一定是小得可憐。但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看到了父母官的真誠,競相回鄉復耕生產,使得當地的人氣大增。一時間,「民復業者千餘家」,相當於陶元淳上任之時的十倍。他的業績,在《清史稿》和《大清一統志》中都有記載。

在當地,有四百餘頃田地,因為水淹,已經荒廢了百餘年。然而,朝廷一直照常收稅,這讓當地深受其苦。陶元淳擔任昌化知縣後,始終念念不忘,他寫了《浮糧考》,訴說當地的實際情況,希望能得到解決,免於徵稅,讓百姓的負擔減輕。然而,清朝的高官們,沒有空理會這點「小事」,根本就置之不理,這也成為了陶元淳的心病。

由於陶元淳的卓越政績受到上級的賞識,他被提拔為代理崖州知州。雖然權力更大,但陶元淳關愛百姓之心卻沒有減少。崖州幾乎就是清朝的天涯海角了,這樣天高皇帝遠的地方,「軍兵驕縱」,欺男霸女的事情時有發生。

比如崖州守備黃鎮中在游擊將軍余虎的指示下,殺人掠貨,胡作非為。當地百姓苦不堪言,但由於官官相護,只能忍氣吞聲。在陶元淳到任後,他們看到了希望,聯名將二人的罪狀交給了官府。陶元淳見到罪狀上有六款一百多條罪行,字字泣血,大怒之下,命人徹查。

余虎首先是向陶元淳行賄,企圖將這件事私下了解。遭到拒絕後,他又向廣東總督反誣陶元淳。幸好朝廷派來的巡撫蕭永藻也是個有操守的好官,支持了陶元淳的行為,力挺他為百姓伸冤。

情急之下,黃鎮中竟然帶領一百多人到知府衙門鬧事。他們以為陶元淳是一介書生,又拖家帶口,會害怕武力。然而陶元淳一身正氣,怒目相斥:

吾奉命治事,守備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國法也。

最終,飛揚跋扈的黃鎮中被關入大牢,接受法律的嚴懲。當地百姓奔走相告,驚呼:雖有餘虎,不敵陶公一怒。為此,陶元淳也贏得了「崖州包公」的美譽。

陶元淳將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自然也不會去貪贓枉法,生活相當拮据。作為縣、州的父母官,他經常斷糧,而他平時所吃,也只是「韭菜一束」,讓人難以置信。

因為一心為民,凡事親力親為,這樣的好官,積勞成疾,僅當知縣七年,就病逝於任上。在他臨終之前,他將兩個兒子叫到身邊,贈予了僅有的遺物:一桿秤和一面銅鑼。

他告訴兒子,這兩樣遺物,將要永遠傳給自己的子孫。秤代表處事公正,清正廉明;銅鑼代表集思廣益,絕不獨斷專行。另外他還將上書《浮糧考》的事告訴了兒子,希望有朝一日能夠代替父親解決。

陶元淳的苦心沒有白費,他的兩個兒子分別叫陶貞一和陶正靖,不僅都考上了進士,而且為官清廉,都有父親流傳的家風。其中陶正靖在乾隆初年當上了御史,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終於讓朝廷重視《浮糧考》,免除了昌化多收的賦稅。父子接力為百姓造福,也成為了一段佳話。

喜歡請點擊關注,天天為您帶來有趣的歷史。

參考資料:《清史稿》、《大清一統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19歲考中進士的天才,41歲當上總督,比曾國藩名氣更大卻慘淡收場
一個高官的狼狽逃跑,終於讓曾國藩開啟屬於他的時代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