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不是葯神》到底給癌症病人帶來了什麼?

《我不是葯神》到底給癌症病人帶來了什麼?

當印度電影從唱歌跳舞手擋大炮的開掛人生轉變到《摔跤吧,爸爸》《起跑線》

當台灣的《嘉年華》(刪減版)在國內上映引起轟動時....

不禁遙望中國電影人何時會敢於為社會底層正在掙扎的群體發聲?

這種聲音我們也曾有過,李楊導演的《盲井》《盲山》《盲道》用真實到殘忍的畫面,展示了底層百姓的落後和貧窮。但礙於文藝片+廣為人知的原因,《盲井》《盲山》被禁,《盲道》雖然上映,但影像展示及情緒流於形式,說白了就是為了上映不敢拍的太深,但尺度沒把好,拍飄了。

最終豆瓣評分5.0,只聞其名不知其瓤。像這樣的發聲更像喃喃細語,聲音小且丟了情緒。

李銳老人曾總結這樣一句話:「嘴有兩種功能,一個是吃飯,一個是說話。讓百姓說話,就說明他們是吃飽的。不讓百姓說話,他們就會挨餓。」(原話我不敢說,大概就是這意思),魏徵日:「兼聽則明,旁聽則暗」。這兩句話一個是讓百姓說話,一個是要聽百姓說話。

現在有了《我不是葯神》的發聲,這個大規則允許下最大的一次吶喊....「我不想死,我想活著」。這是一次好的開始.......

《我不是葯神》是走心的...

《我不是葯神》借著商業電影的外殼,耍著文藝電影的功夫,成功打造成了一個外表極高的男人,撇著滄桑的眼神,冷靜的和你聊著他將命不久矣的故事。這一瞬間抓住了觀眾的心。

文牧野的野心很大,在這個浪漫英雄主義詩人的潑墨下,情緒和故事以一種壓制的狀態揉到了一起,這是恰到好處壓制,少一分過不了審不能上映,多一分又成了專門刻畫白血病人群體苦難的文藝片只有可憐沒有共鳴。

「無聲勝有聲」又被他展示的淋漓盡致....全片的哭戲沒有幾場...病人們更是從未哭過。麻木的臉,執愣的眼神,每有一次活命的機會又怕被騙的那種激動與冷靜的矛盾,最後明知是假藥還會去爭搶,爭搶這個渺茫的希望。因為「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呂受益自殺的最後一個鏡頭是「笑」,這一笑,是解脫的笑,還是自嘲沒堅持到底的苦笑,我們不得而知。但試問我站在他的位置,不會做的比他好。

《我不是葯神》是有良心的...

徐崢自述拍攝的初衷:「中國需要《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就像《摔跤吧,爸爸》這樣被大家認可的電影。」

我想補充一句:「需要這樣被大家認可的電影,需要這樣為社會底層發聲的電影!」

他的良心在於,拍這個影片的目的是想為吃不起葯的癌症患者去做些什麼。

他的良心更是在於從「法大於情」到最後的「法容於情」。法是人性最後的保障,但情使我們區別於其他生物。影片里程勇和真實事件中的陸勇結局並不相同(廣電規定:影視劇作品中違法的人要麼寫死,只要活著必須受到法律的懲罰,以正視聽),於情,程勇做得對他是英雄;於法,他也確實犯法了是罪犯,最後的千人請願和從輕判決,就是法容於情最好的闡釋。

《我不是葯神》是有用的...

今早微博上的一條話題吸引了我#醫保局 加快抗癌藥降價#

雖說到最後的實施還是任重道遠,但國家的表態,就是一次小勝。

一次屬於癌症患者和《我不是葯神》用命拼來的小勝。

今天貓爪這篇文章沒有劇透,也沒有煽情的故事,只想冷靜的思考《我不是葯神》到底給癌症患者帶來了什麼?(這不是對《我不是葯神》的一次道德綁架)

《我不是葯神》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也可能是絕殤。理由嘛「大局為重,百姓同聲,不利管控」不讓拍了,都懂。

《我不是葯神》是有態度的...

生活被鎖進了小黑屋,美好成了過去的代名詞,希望如透過門縫的光,這點光亮都不足以看清完整的自己。在生命與鎖的較量中,你知道,如果當初選擇了益圓木門S-16玻璃設計,就不會希冀於門縫那絲微弱的光,只需透過益圓木門感受陽光的暖,家人的笑,世界的美。

你覺得《我不是葯神》到底給癌症患者帶來了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癌症 的精彩文章:

癌症患者的飲食搭配,遠離癌症
沒想到!癌細胞最怕的是這5種鹼性蔬菜,常吃癌症不惹你!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