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達芬奇一樣思考
原標題:像達芬奇一樣思考
本文轉載自
山水美術館公眾號(ID:RiversideArtMuseum)
達芬奇,文藝復興時期的神一般的人物,集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全才:科學家,數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解剖學家,畫家,雕塑家,建築師,植物學家,音樂家,作家...... 他是怎麼做到的?
讓我們一起進入達芬奇的大腦,學一下他的思考方式。
1
凡事多問「為什麼」
「鳥為什麼會飛?」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的原因可能非常複雜。
在那個「宗教解釋一切」的時代,達芬奇並不滿足於「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這種虛無縹緲的解釋。他覺得,答案應該更複雜、更具體,於是便對這些「小問題」展開了研究。當然,這些看似簡單的「小問題」,最後也都成為了達芬奇的「大成就」。
*你也試一試:
人類為什麼不長三個頭八隻手(這樣就能同時做許多件事情了)?為什麼我喝水都長肉,但有的人吃再多也胖不起來?
你一定也有些特別感興趣並想了解更多的問題,從中選一個,試著靠自己找出答案(不是上某度查一下應付了事的那種!)
2
追求真理,無所畏懼
天才總喜歡擁抱未知,甚至是神秘、可怕的事物。
為研究人體構造,達芬奇不知花了多少時間在解剖屍體上(點擊閱讀:不會解剖的建築師不是好畫家)。那時候達芬奇面臨的困難,不僅是「屍體難以獲得」一點,屍體怎樣保存也是個相當棘手的問題。
到了夏天,難道屍體不會臭掉嗎...
在今天的醫學實驗室里,有冷藏櫃和各種試劑,室內也是安靜、安全且無菌的。然而在500年前那樣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很難想像達芬奇是怎樣忍受的...... 他對知識的渴求戰勝了對屍體的嫌惡與恐懼,最終使他成為了解剖學領域的先驅。
*你也試一試:
放心,不是讓你試著解剖屍體
選一個讓你害怕的東西/事情(看到老鼠/蜘蛛/蛇就忍不住尖叫?怕有鬼一個人不敢走夜路?擔心世界末日總有一天會到來?),試著從各方面詳細了解它。也許在你真正了解後,就不會那麼害怕啦!
3
去冒險!別怕失敗或犯錯
一直待在安全的舒適區內是無法取得什麼成就的,達芬奇一定也深知這一點,他從來沒有停止尋求真理的腳步,即便以失敗或犯錯為代價。
「面相」——某種把人的長相與性格聯繫在一起的偽科學。500年前的歐洲,「面相」可是個相當流行的概念,就連信仰科學的達芬奇,也曾一度熱衷於研究面相。
△ 歐洲面相學對人的富於某些特徵面孔的描繪
雖說今天的我們都知道「面相」是偽科學,達芬奇去研究「面相」從方向上就錯了。然而研究人員普遍認為,達芬奇對解剖學的興趣與後續研究,很可能是始於「面相」!
△ 達芬奇手稿(左)與數字成像技術圖(右)對比
達芬奇熱衷研究面相雖然「錯了」,但它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一塊試金石。正是由於這個「錯誤」,達芬奇才能在後續的研究中進行解剖,並對醫學領域作出了巨大貢獻。
*你也試一試:
下次失敗或犯錯後,不妨這樣想——
排除了一個錯誤選項!現在的我距離成功和真理更近了一步呢!
4
想到就去做!
大家都知道達芬奇興趣廣泛,但究竟有多廣泛呢——
他常常是拿起畫筆,剛畫了兩下就靈光乍現,跑去搞飛行器;剛造出來半個翅膀,突然發覺造個機器人似乎更好玩兒;費勁巴力找來了一堆鐵皮和齒輪,看到天要黑了,又開始盤算著等會兒去公墓偷個屍體,回來解剖看看人體構造...... 簡直是個行動力超強的超人!
△ 達芬奇版機器人 復原裝置
達芬奇如果今天還活著,他大概會對現代人的「工作」十分困惑。很難想像,像達芬奇一樣興趣廣泛的人(點擊閱讀:「多動症患者」達芬奇)會老老實實在辦公室里一坐五天,每天都做著同一領域內的同樣的工作...... 他可能會無聊致死吧
*你也試一試:
你是不是也有些除工作外「一直想做但一直沒做」的事情?
一直想學一樣樂器,一直想去看看極光,一直想試著自己寫一本小說......
別再拿「工作忙」當借口啦!只「想」是沒意義的!
去「做」!
- END -
展覽名稱:達芬奇&魯班—2018山水美術館藝術科學國際大展
學術支持:陳履生、邱志傑
中方策展人:孫越
外方策展人:Sergio Risaliti、Pietro Folena
執行策展人:王冠州、程晟、桃子
展覽時間:5.29-8.5含達芬奇原作《美麗的公主》;8.6-8.28不含原作
展覽地點:山水美術館
看理想訂閱用戶專享福利贈票資格
請參見今日二條推送


TAG:看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