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的鐵面御史左光斗,是如何「一心二用」成為水利專家的?
原標題:明代著名的鐵面御史左光斗,是如何「一心二用」成為水利專家的?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馬巧玲
歷史上大公無私的鐵面人物不少,但是能夠「一心二用」並在其他領域有著卓越成就的人不多,明朝的左光斗就是一個例外。
左光斗,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的老師,安徽桐城縣人,萬曆「六君子」之一。有明一代,對於監察御史的選拔很嚴格,大都是進士出身,《明會要·職官五》中對於御史的重要性是這樣描述的:御史為朝廷耳目之寄,宜用有學識通達治體者。雖然要求很高,但是監察御史這個職位品級不高,可依舊不容小覷。一紙奏摺就可以讓一些官員的烏紗帽落地,比如左光斗就曾經在巡視京城的時候,抓住貪官污吏一大批,讓整個京城為之震動。
左光斗畫像
由於明代的監察御史還有負責相應不同的職務,出巡鹽務即為巡鹽御史,出巡漕運即為巡漕御史,出巡地方即為巡按御史,而監察御史幹得最多的就是出巡地方,對於地方官員不作為甚至亂作為的情況進行考核,這項工作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但是縱觀左光斗的一生,基本是在御史這個行列,甚至於後來在他身邊聚集了一批同樣志同道合的人才,由此可見,御史這份差事帶給他的不只是抓捕貪官整頓吏治的理想,還為他後來從事農業治理奠定了基礎。因為正是在巡視官員的過程中,他才能夠深入基層,了解一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
左光斗也是東林六君子之一
1621年,46歲的左光斗又開始擔任直隸屯田御史。由於他本人就出身於江淮水鄉,對於農田灌溉和等事情比較熟悉。而1621年此時已經處於明朝末年,明清小冰期的影響,使得大明王朝深受各種自然災害的困擾,其中北方的旱災就是其中之一了。在巡視了直隸地區農民農田灌溉問題之後,他便總結了當地在水利方面的原因,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三因十四利。在他看來,北方相比南方水資源不是特別豐富,但是這並不足以導致北方農業灌溉問題的嚴重性。之所以會比較棘手,主要來源於天時、地利、人情。要改變靠天吃飯,就要浚通河流、挖渠引水、修壩、建閘,同時還要利用好當地的地理優勢,設坡、勘察地勢、築塘,在人力方面,要調動起老百姓的積極性,招徠百姓、選人、選將、兵屯,同時關於這些政策,還要給民眾相應的獎勵,所以他又建議:議種田賦額,議富民可以拜爵。
左光斗故里的左氏宗祠
之前對貪官污吏毫不留情的鐵面御史在不惑之年對百姓吃飯問題如此上心並提出井井有條的法度措施,由此可見明朝對於御史一職選任的標準中「宜用有學識通達治體者」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擔任監察御史一職讓左光斗在巡視各地、督查官員的同時也熟悉了相應的地方事務。
參考文獻
楊修菊:《左光斗從政思想探析》,《池州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楊修菊:《左光斗的屯田思想》,《安徽農業科學》,2010年第10期
汪緒武:《左光斗的治水方略》,《水利天地》,1991年第5期
編輯:施祺


※建文帝的重要智囊,黃子澄為何會落得禍及滿門的結局?
※號稱萬曆新政的前奏,「隆慶改革」是如何開展的?
TAG:近代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