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力挽狂瀾,沒讓明朝成第二個南宋,為何最後卻被冤枉殺死

此人力挽狂瀾,沒讓明朝成第二個南宋,為何最後卻被冤枉殺死

原標題:此人力挽狂瀾,沒讓明朝成第二個南宋,為何最後卻被冤枉殺死


于謙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垂青史的明朝賢臣。他忠君愛國,正直清廉。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于謙是明朝三朝元老,盡心輔佐宣宗、英宗、代宗三位皇帝,忠誠勇敢。畢生心繫國家社稷和黎民百姓,為明朝的長治久安做出了卓越貢獻。


(于謙像)


他文能治國,武能安邦。


明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謀反,于謙隨宣宗朱瞻基御駕親征,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須臾間掃平叛亂,得勝回朝。

宣宗仁慈,沒有立即處死朱高煦。為解心中之恨,派于謙於殿前責罵他。于謙義正嚴辭,曆數朱高煦數十條罪狀,罵得朱高煦汗如雨下,滿臉羞愧,認罪伏法。


史載:「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慄,稱萬死。」


宣宗愛其才幹,委以重任,授兵部侍郎。于謙在任上遍訪民間疾苦,關心受災百姓,為民請願,替民伸冤,深受百姓愛戴。


他正直清廉,剛正不阿。


明英宗時,宦官王振專權,眾人趨之若鶩,爭相攀附。朝臣勸說于謙隨波逐流,可保仕途順暢,飛黃騰達。于謙坦然笑答:「謙身無一物,唯兩袖清風爾。」

當時權臣上朝,都前呼後擁,聲勢浩大。只有于謙官衣一身,瘦馬一匹,輕裝簡行。


直至其蒙冤被殺,英宗下旨籍沒其家產時,竟然身無餘資,家徒四壁。


于謙最為後人熟知的功勞,是「土木堡事變」後,力挽狂瀾,救明朝於即傾。



(明英宗劇照)

正統十四年,蒙古族瓦剌也先來犯,宦官王振鼓動英宗御駕親征。明五十萬精銳大軍在土木堡遭也先全殲。包括兵部尚書鄺野等數十名重臣戰死,英宗被俘。


此時,明朝面臨生死存亡時刻,皇帝被俘,皇子尚幼,群龍無首。


朝臣束手無策,一片惶恐。大多數人主張效仿南宋,南遷避禍。


《明實錄》記載了當時的亂象:「時京師戒嚴,羸馬疲卒不滿十萬,人心洶洶,群臣聚哭於朝,議戰守,有欲南遷者。」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國難之時,于謙站了出來。


于謙首先提出「立朱祁鈺為帝,朱見深為太子」的建議,擁立朱祁鈺為帝,穩定民心。


其次,在也先挾持英宗兵臨城下時,于謙親率十萬老弱殘兵禦敵於國門之外,死守都城,拒迎英宗。


他首要考慮的是國家社稷黎民百姓,「社稷為重,君為輕。」他不想明朝變成第二個南宋。


于謙當時並非不忠於英宗。此時的明朝正處於「全盛之天下」時期,絕非任人宰割之南宋,他料定也先不敢輕易殺死英宗。此時的明朝軍民越是強硬,瓦剌越會心虛。



(北京保衛戰)


由此,也先的人質便失去了戰略意義,為于謙的反擊贏得了時間。各地勤王軍隊陸續到達。


于謙著戰甲,執利劍,親率大軍20萬,在京城九門外與也先展開了殊死一搏。此戰將士齊心,三軍用命,一舉大破瓦剌,也先不得不放回英宗。


但由此,英宗對於謙懷卻恨在心,為後來於謙被殺埋下禍根。


景泰八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 擁立英宗複位。


當時的于謙手握重兵,威望極高。他明知英宗複位後於己不利,甚至會有殺身之禍。


但他始終沒發一兵一卒,寧願「粉身碎骨」,也要「自留清白」。


屠隆說:「于少保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後英宗以謀逆罪殺死於謙。


「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婦孺,無不泣灑,」


(參考資料:《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公正,不推薦自己侄女婿曹植,推薦曹丕,為何曹操要殺他
王爺手頭緊,向大臣索要財物遭拒,王爺登位後,立刻重用此大臣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