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有佛性的靈魂,終會相遇

有佛性的靈魂,終會相遇

攝影:五台山八大碗 劉永平(下同)

我長在佛國五台山,

見過五湖四海的佛子,

他們因緣而來,為信仰而堅守,

相聚於佛前,向善而行。

這是佛性禪光的召喚,

也是最好的相遇。

五台山,迎接八方客人,

國內外許多信徒,都要來,

我曾以為,這是因為五台山很特殊,

因為文殊菩薩的加持,

因為正法之光的感召,

我以為是它意義非凡,所以地位超然,

吸引無數朝聖者,不息不止。

但後來,走得多了,見得多了,

譬如文殊院,譬如柏林禪寺,

我才後知後覺地發現,

相聚,相遇,

都是因為我們心中有佛,

而不是單純地因為某種意義。

聖地之所以輝煌,是因為佛,

寺院之所以光耀,是因為佛,

我們佛弟子相遇,也是因為佛。

靈魂里浸潤了佛性的光輝,

哪怕只是一點點,

都足夠趕走陰霾,邁入新的精神世界。

地球上這麼多人,茫茫人海中,

我們穿過同一道般若門,

來到同一處菩提道場,

這樣的相遇,

不問起點,也不問終點,

不是為了宿命,

卻登上了同樣的慈海航船。

很多人曾有這樣的感覺:

當踏入某一座寺院,

當誦到某一段經文,

總是會倍感親切,甚至落淚,

有時候還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熟悉」,

就像是前世今生的觸碰,

是一種久別重逢後的喜悅,

讓人不解,讓人疑惑,

卻讓人生不出抗拒,

忍不住就被再次吸引,再次歡喜。

這讓我想起這麼一句話: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佛性,似乎就是鐫刻在靈魂里的特殊印記,

它深深根植在每一個佛子的心底,

穿透了我們的輪迴與世界,

是不滅的,是不曾被遺忘的。

在遇見之前,它僅僅是在沉默,

一旦我們所熟悉的畫面重現,

屬於靈魂的記憶就被喚醒,

我們那種種出乎預料的舉動,

或哭或笑,或心酸或感動,

何嘗不是某種「特殊印記」?

連古人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所以,得佛感召的人,終會相遇。

我們原是芸芸眾生中最平凡的一粒塵埃,

所照見的,也不是五蘊皆空,

而是紅塵瀟瀟,百味陳雜,

團在一起,就是我們的人生。

即便如此,不知在何時何地,

因何種因緣,我們種下一點慧根。

佛前,我們的悲喜是那麼渺小,

所有的功名利祿都那麼微不足道。

事本看清,卻總耿耿於懷;

情本看透,卻總不忍離開,

拿得起,卻傷不起,放不下。

而真正的大心境,

並非所謂「坦然」,

而是去留無意,

我們佛弟子的成長,

不在於拿得起放得下,

更不是精通「舍」與「得」,

而是放下後不再拿起。

人一簡單就快樂,

但快樂的人寥寥無幾,

心一複雜就痛苦,

可痛苦的人卻熙熙攘攘。

抬起頭,低下心,

踏實做事,簡單做人,

活著,就圖個隨緣自在。

如此,才不辜負那份慧根因緣,

如此,才能讓佛性安住於靈魂深處。

佛子的相遇,不必驚天動地,

有可能只是在淡泊如水的日子裡,

共飲一盞禪寂的清茶,

閑數落花,坐看雲起,

也可能是在某個擦肩而過的時刻,

一起聽聞了遠處傳來的佛音。

願能一起守望菩提,共參般若。

那是一種洗去鉛華的超脫,

是千佛覺悟的悠然。

凡相遇的佛堂都放光,

怒放的佛光,

粉碎了世界所有虛妄的色彩,

當你跪在蓮花蒲團上,

翻開某一卷墨香的經書,

能否不問生死?不問劫難?不問定數?

佛經可以印在紙上,鐫刻在石碑上,

而佛性,只能刻畫在靈魂里,

細數不盡的相遇,

描繪不盡的美好,

惟心靈相知,天涯亦近在咫尺。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最新熱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印光法師: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高聲念佛的十種功德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