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內首部財政藍皮書指出:財政政策要轉向公共風險管理

國內首部財政藍皮書指出:財政政策要轉向公共風險管理

7月13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面對不確定性的財政政策」研討會暨《財政藍皮書: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8)》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8)》是國內首部財政藍皮書,系統梳理了過去一年的財政政策,以綜合性視角就不同財政政策的經濟、社會、改革效果給出較為全面的系統性評估,同時結合未來財政改革對財政發展走勢進行預測。藍皮書提出,當前及今後時期,宏觀管理將進入更高層次的公共風險管理。作為實現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財政政策要從側重宏觀調控轉向公共風險管理,這也更契合我國從注重經濟增速轉向注重發展質量的要求。

藍皮書指出,與前幾年相比,2017年財政政策呈現出兩大特徵。特徵之一是從「積極」到「積極有效」。2017年財政政策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從「積極」轉變為更加「積極有效」。更加「積極」,表現在2017年財政政策繼續實施了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減輕了企業負擔,赤字率仍保持在3%的水平,赤字規模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相應增長、適度擴大;更加「有效」,表現在2017年財政政策更加註重發揮「結構性」優勢,突出了保障重點,提高了支出的有效性和精準度。

特徵之二是從「需求側總量」調控到「供給側結構性」調控。2017年財政政策已經明顯側重「供給側」,而從「十二五」時期至今,積極財政政策實際上逐步實現了從側重「需求側」到側重「供給側」的轉變。

藍皮書分析,公共風險包括經濟風險、社會風險、生態風險等多個方面。公共風險呈現的日益複雜性,導致政府公共責任不斷擴大,其構成日益複雜。未來財政政策轉向公共風險管理,實質上是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注入確定性,以確定性來對沖各類不確定性和風險挑戰。

藍皮書認為,近年來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主要著眼於經濟增長,財政政策目標主要是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就業既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就業狀態具有綜合性,既包含了經濟增長的信息,也包含了社會發展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信息。將改善就業狀態作為宏觀政策目標,能夠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更加精準可靠的依據。

為此,藍皮書提出,與宏觀管理相適應,未來財政政策應轉向關注就業,以改善就業狀態為目標,主動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增強財政政策的預見性和預防性,更加積極主動地應對改善就業狀態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化解其中的風險,防患於未然。

(經濟日報 記者:董碧娟 責編:武亞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日報 的精彩文章:

銀行發力科技會威脅到金融科技公司生存嗎?
報告:半數機構投資者期望更多依靠人工智慧輔助投資決策

TAG: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