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星巴克將停用塑料吸管,為什麼全世界都在針對Ta?

星巴克將停用塑料吸管,為什麼全世界都在針對Ta?

星巴克7月9日宣布,將於2020年前在旗下2.8萬家門店全面取締塑料吸管的使用,以響應抵制一次性塑料產品的行動。

歐盟近期公布一項草案,提議禁用塑料吸管、棉簽等一次性塑料製品,以遏制日益加劇的海洋污染。

澳大利亞悉尼發起全球公民科學計劃,號召學生與其他志願者一起計算並記錄海洋中5萬億件塑料垃圾的一部分。

……

如今,全球正在掀起一場「戰爭」,「敵人」正是塑料以及更小的微塑料!

微塑料污染不容樂觀

為什麼都在針對微塑料?如果你見過這樣觸目驚心的報道,你還會問這個問題嗎?

——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報道,今年6月,一頭巨頭鯨在泰國死亡。屍檢發現,它的胃中發現了80多隻塑料袋,加上腹中的其他塑料製品,重量超過17磅(8公斤)。

——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報告稱,地中海微塑料污染程度達到創紀錄水平,如果不採取措施,地中海將變成「塑料海」。

海里究竟隱藏著多少「白色危險」?日前,自然資源部在貴陽召開關於海洋微塑料的國際研討會,披露了海洋微塑料監測研究的最新數據。

—— 聯合國環境署生態司助理專家朱爽介紹,一項研究表明,在從中國、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泰國和美國等全球沿海國家收集的259瓶海水樣品中,只有17個樣本中沒有檢測出微塑料,每個樣本中所含的微塑料數量平均數為325,最高達到了5230

—— 日本九州大學教授磯邊篤彥表示,太平洋海洋微塑料富集區和海洋浮游生物聚集區是重合的,照模型推演,50年以後,海洋微塑料有可能會對海洋浮游生物整個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傷害。

—— 印度尼西亞哈桑丁大學教授阿克巴.塔赫說,微塑料可以隨著洋流四處運動,例如中國沿海區域的微塑料不一定來自中國大陸,有可能是從別的地方漂流而來的。

……

研討會上,來自泰國、日本、韓國、美國等近10個國家的代表紛紛公布了對海洋微塑料監測的報告,雖然研究的方向各有不同,但是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經在全球各大洋中被檢測出來,南極和北極海域也沒能倖免,情況不容樂觀。

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開幕式上指出,微塑料會被浮遊動物、貝類、魚類、海鳥和哺乳動物等海洋生物攝食,進而隨著食物鏈進入人體,威脅人類健康。(點我看更多內容)

我國海洋微塑料污染處於中低水平

2016年,原國家海洋局在我國沿海水域監測海洋微塑料的分布狀況。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東部近海表層水中微塑料的平均密度約為每立方米0.29個

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教授及其團隊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他解釋說:「打個比方,每立方米0.29個,就相當於在一個40平方米、4米高的房子里,只有40多個微塑料顆粒。」「與其他國家比較,我國近海、河口水體中海洋微塑料含量濃度水平中等偏低。

根據2016年的監測結果,長江口附近最高密度為每立方米2.35個;海灘上的微塑料密度介於每平方米100個~1200個之間。

李道季團隊分析了從海灘收集的海洋塑料顆粒。他表示:「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發現的塑料顆粒中多氯聯苯濃度不高,低於世界中等水平。」而多氯聯苯,正是全球造成環境污染的一種主要人工合成有機物。

2015年,美國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估算了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生活在距離海岸線50公里內的人口所排放的塑料垃圾。按這篇論文的說法,前五大排放國都在亞洲,其中中國最多,2010年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排放量在132萬噸~353萬噸。這項研究數據曾在學界引起嘩然。

「中國塑料入海量全球最多」的美國研究結果,顯然與我國科學家的研究結論背道而馳。在李道季看來:「美國研究模型假設很多並不適用於中國。」根據他的團隊對塑料垃圾入海量建立模型的研究計算結果,每年我國向海洋輸入的塑料垃圾量約在幾十萬噸

中國微塑料研究產生重要影響

為了更了解我們的「敵人」,我國較早就開始了海洋微塑料監測和研究。

2013年,我國開始對海洋微塑料進行科學研究。「當時國際上剛剛興起研究熱潮。」李道季說。

近年來,一場從近海到大洋再到極地的微塑料監測在我國陸續展開。2015年~2017年,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了20多個與海洋微塑料相關的研究項目。目前,有30多個研究單位正在開展水體、生物體、沉積物、大氣、食品等微塑料污染研究。

李道季所在的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最早開始海洋微塑料研究的學術機構,在國際刊物上發表了中國第一篇海洋微塑料研究論文。2015年年底,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成立。

2016年,原國家海洋局啟動了涵蓋水體、海底、海灘和生物體微塑料監測工作。

2017年年初,李道季領銜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微塑料監測和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技術研究」項目正式啟動。

2017年,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成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我國對微塑料的監測調查工作也拓展至南北極和深海大洋。

—— 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隊在東太平洋海域開展微塑料拖網採樣作業並獲得海洋表層水樣品,這是我國首次在東太平洋海域獲取海洋微塑料樣品。

—— 中國第八次北極考察隊首次對北極環境中的海漂垃圾與微塑料進行了業務化監測。

——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首次在西北太平洋執行微塑料專題調查航次,獲得了該區域海洋環境中微塑料分布情況資料,進一步認識環流對海洋微塑料分布的影響。

—— 中國大洋47航次科考中,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人員在北太平洋監測新興污染物海洋微塑料,完成了海洋微塑料及相關領域的樣品採集。

—— 2018年,「向陽紅01」船率先針對中國近海、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及南極區域開展大尺度範圍的微塑料調查。

—— 在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期間,「雪龍」船在南極戴維斯海發現聚丙烯微塑料,這也是我國首次在該海域發現此類微塑料。

—— 中國大洋第49航次首次在西南印度洋開展微塑料取樣調查。

……

我國關於微塑料的研究快速推進。李道季說:「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已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我國科學家率先發布了長江口及鄰近東海和沿岸河口微塑料的空間分布,之後有學者陸續發布在華南幾個海灣、海灘,以及長江流域的微塑料濃度。「迄今為止,我國的海洋微塑料相關研究已經涵蓋了可能的研究領域的各個方面,包括各種生境的微塑料丰度、分析方法、生物累積、毒性效應、微生物降解,以及微塑料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等。」李道季說。

呼喚全球合作、全民參與

一面是如火如荼,一面是憂心忡忡。

「目前全球對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來源、運輸路徑、歸趨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的認識還嚴重不足,研究方法至今沒有統一和標準化,並且應對這種新的海洋環境威脅的研究努力和措施在全球不同區域存在較大差異。」李道季說。

他呼籲:「要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具體包括:建立全球統一的海洋微塑料研究監測、分析和鑒定方法,研究確定全球入海河流和河岸系統的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通量;深入開展從河流到河口、深海、極地等海洋微塑料的調查、輸運及生命周期研究;注重不同環境濃度水平的海洋微塑料毒理學效應研究,評估微塑料對海洋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的風險與影響。「當前尤其亟待推動國際社會協調一致的計劃和行動,研究制定各類政策、法規和技術等,堵截和消減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進入海洋的途徑。」

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實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美麗鄉村建設,「河長制」「湖長制」「灣長制」等生態文明建設,相信未來我國入海塑料垃圾的數量將大幅度減少。「更為重要的是,要研究建立完善的海洋環境教育體系,加強科普宣傳教育,激發公眾的海洋環保意識。」李道季說。

(來源:中國海洋報記者 趙婧等)

(編輯:鄭雅楠 審核:吳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滄海 的精彩文章:

海南要建「一號公路」,一路山海風光美哭了!
他們這是要找啥?印度洋上的「海底撈」了解一下

TAG:觀滄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