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隔附子餅灸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的應用

隔附子餅灸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的應用

隔附子餅灸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的應用

梁 穎 芯

成都中醫藥大學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因患者本素肝腎虧虛、正氣不足,導致痰瘀互結、風濕痹阻,血氣不通暢,不通則痛,表現為關節腫大、僵直、畸形、骨質改變、肢麻不能屈伸等癥狀。

在西方醫學中,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尚未明確 ,但可知為一種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無法辨別外來物質與自身組織,導致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自身正常組織。

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累及身體的對稱關節,如手腕、手指、 膝蓋、踝關節等。

1辨證原則

根據美國風濕病協會的標準: ①早起關節僵硬至少 1h ,持續6周 以上 ;②3個或 3個以上關節腫脹,至少持續 6周以上;③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脹,至少持續 6周以上 ;④對稱性關節腫脹; ⑤有皮下類風濕結節;⑥ 類風濕因子陽性;⑦手和腕的x線攝片顯示有骨侵蝕或明確的骨質疏鬆。符合上述 7項中的4項及4 項以上者即可確診。

中醫把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寒濕型、濕熱型、瘀血互結型、肝腎兩虛等型。臨床可根據舌脈對已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分型。

2治療方法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患者素體肝腎虧虛,正氣不足,外受風寒濕三邪,邪氣互結於關節處,經脈痹阻不利,氣血瘀阻不通,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本在肝腎虧虛,標在氣滯血瘀 ,故治療上應以扶正固本、祛風除濕、散寒通絡、活血化瘀為主要原則。

治療上予以穴位隔附子餅灸,主要選穴:大椎、膈俞、足三里、脾俞、腎俞、關元、三陰交、合谷等 。

關節腫脹處,局部加附子餅灸; 病早期風邪重 加針刺風池、 大椎以祛風散寒 。

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充分暴露穴位處,將 附子餅置於穴位上,艾絨製成直徑 2cm、高 3cm 的錐形艾炷, 灸9壯,隔天 1次,治療6周為1 個療程。

3典型病例

許某,男, 54歲。 患者2 年起出現周身關節疼痛 ,全身乏力, 以雙膝關節尤甚,患者形 體消瘦,畏風、寒甚,冬季情況加重,納眠差,二便常,舌體胖,色質黯,苔薄白,脈沉而緊。抗「0」以及 血沉正常,類風濕因子陽性。診 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辨證為腎陽 虧虛,寒閉經絡,治法宜溫補腎陽、通痹活絡。

處方取穴:大椎、 膈俞、足三里、脾俞、腎俞、關元、三陰交、關節腫脹處。 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充分暴露穴位處, 把附子餅置放在穴位上,艾 絨製成直徑2c m、高 3cm 的錐形艾炷,灸9壯, 隔 天1次。治療1個療程後,患者自覺周身溫熱、畏寒以及疼痛癥狀減輕;繼治療1個周期,疼痛全除。隨訪半年,未見複發。

4討 論

中醫理論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氣血虧虛, 營衛失調, 肌理 疏鬆,風寒濕三邪乘虛侵襲人體,導致筋脈氣血閉阻,血行不暢而 引起關節僵硬、腫脹、疼痛等癥狀。

隔附子餅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取附子、艾葉的辛溫之性;取

穴大椎、膈俞、足三里、脾俞、腎俞、關元、三陰交、合谷等,以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強壯筋骨,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隔附子灸法治療肺腎虛喘28例

陳學明 鄭與儲 (安徽省金寨中醫院)

肺腎虛喘患者28例中,病種包括慢支20例,支氣管哮喘5例,過敏性支氣管炎3 例; 中醫辨證屬肺腎虛喘。

治療方法: 內服參蛤芪龍湯:人蔘、蛤蚧等文火煎服 15分鐘, 每日1劑,早晚服。

在內服中藥的同時施以灸療。 取肺俞、腎俞、膻中、神闕、足三里等穴。選取:艾葉、蘇子、白芥子、細辛、肉桂、桔梗、紅花、桑白皮、地龍、杜仲各等分研末備用。

選附片厚0. 3cm左右,投入 75%酒精浸泡12 小時,用時取出擦乾,中間用6 號針頭穿孔數個。將附片一塊貼於穴位,上置葯末呈圓錐狀, 每次灸3 壯,以不灼傷皮膚為度,10 次為一療程, 間隔5天行第二療程,連續5個療程。

治療結果:28例服藥5O 劑, 灸5 個療程, 臨床觀察半年至2 年,顯效 18 例,佔64.3%;有效 8 例,佔28.6% ;無效2 例. 佔7.1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關節炎 的精彩文章:

通過練習瑜伽,可以減輕坐骨神經痛和關節炎引起的疼痛!
南方醫科大學白曉春組發現酪氨酸激酶Fyn可以通過激活β-catenin通路促進關節炎

TAG:關節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