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我國殲20採用年輕飛行員,原來是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故!

我國殲20採用年輕飛行員,原來是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故!

原標題:我國殲20採用年輕飛行員,原來是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故!


「凜冽寒風中,經過一個多月地面準備,他們迎來盼望已久而又忐忑不安的一天。一切就緒,地面指揮中心向空中飛行員下達發射導彈指令。所有人的目光都一動不動盯著導彈的飛行軌跡,期待擊中靶機的那一刻。然而,好運與他們擦肩而過,導彈與靶機沒有相逢。這是讓現場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殘酷現實,不少人流下眼淚。」


這是為數不多的官方媒體披露的殲-20戰鬥機研發試飛細節,雖然後來通過團隊堅持不懈的努力攻關,後續靶試彈無虛發,但我們仍能感受到殲-20研製過程的艱辛與驚險。比如在某次試飛著陸拉平過程中,出現了一次機翼輕微擦地但成功著陸的驚險一幕,最終確認為是一次較為罕見的人機耦合振蕩(APC)現象。


飛行員誘發震蕩是新型戰鬥機試飛期間,在起降階段很容易出現的問題,成為困擾新機研發的攔路虎。很多人會以為這是飛行員的問題,但其實出現這種狀況的飛機大多是操控系統本身有問題。當飛機在飛行中出現震蕩現象(這是正常的),飛行員會本能地使用駕駛桿來消除這種震蕩,如同去施加一個力去制止擺動的鞦韆。然而由於飛機操縱系統的缺陷,飛行員施加的力非但沒有使這個震蕩減輕,反而加劇了這種震蕩。如同當鞦韆盪到最高處時,再推一把,飛機的震蕩就越發嚴重起來。


1989年2月2日,瑞典試飛員拉爾斯·拉德斯特羅姆駕駛JAS-39「鷹獅」戰鬥機39-1原型機返回林雪平時,由於飛控系統俯仰控制律存在缺陷,導致降落時出現飛行員誘發振蕩,最終飛機墜毀。所幸的是飛行員在這次墜機中僅斷了一隻手臂,並沒有被奪去生命。


1992年4月25日,美國一架YF-22A原型機發生「飛行員誘發振蕩」,觸地重飛帶來的劇烈震蕩達八秒鐘之久,隨後飛機機腹沿著跑道擦地滑行了上千米,火花四濺。最後飛行員是爬出機艙的,飛機完全報廢。



雖然飛控設計缺陷會導致飛行員誘發振蕩,但還有一種原因會帶來這種可怕後果——飛行員的操縱習慣。以F-16戰鬥機為例,該機採用側置操縱桿設計,通過測量飛行員施加的力量來判斷所需的俯仰和滾轉速率。F-16的操縱桿位移量有限,在負G狀態(是指加速度從腳指向頭部的狀態,對飛行員來說相當於頭朝下倒掛起來的感覺)下飛行員會下意識大力推桿,但側桿僅可向前移動0.25毫米。對於用慣了傳統中置位移操縱桿的飛行員來說,在使用F-16初期會很不適應,因而在起飛中容易出現飛行員誘發振蕩。



而殲-20的座艙同樣採用側桿設計,那麼其操縱習慣與傳統戰鬥機的中置操縱桿截然不同。所以你知道為什麼我國殲-20飛行員大都很年輕了吧?因為初出茅廬的飛行員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沒有養成根深蒂固的操縱習慣,更容易接受殲-20的側桿操縱方式,從而降低飛行員誘發振蕩發生的幾率。

但要想杜絕此類事故的產生,最重要的還是解決飛控軟體控制律存在的問題。像開頭說到的機翼擦地意外,後來也在控制律團隊的攻堅下,成功找到了數項創新優化措施,極大地消除了飛行隱患。只有這樣,新機試飛才能順利進行,我國新一代戰機才能如期服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事小書童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特殊的部隊只有十幾人,卻個個身家上百億

TAG:百事小書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