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富雲集,港交所卻要淪為中國的國際板?
財富資訊通
帶你讀懂財富規律
關注
港交所可以算中國交易所的大哥大。
19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後,股市隨即興旺發達,到1972年,已經有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四家證券交易所(1986年合併成為聯交所),這四家交易所競相拉攏有實力的公司,導致上市門檻大幅降低,大量華資地產公司挺進股市。
1972年下半年,香港四大家族的旗艦公司更是集中上市:郭得勝的新鴻基(9月8日)、李嘉誠的長江實業(11月1日)、李兆基的永泰建業(11月6日)、鄭裕彤的新世界(11月23日)。
地產公司的集體上市,是繼「分層出售,分期付款」制度之後,助推香港地產業火箭般起飛的又一發動機。
這些公司利用股市的募資便利和對香港地產周期的理解,開始了「反周期」玩法,具體就是:在樓市高漲期間(一般也是股市景氣期間)拋售樓盤,兌現利潤推高股價,利用高股價大量募資儲備現金,等到樓市低潮時(一般也是股市低迷期),一邊瘋狂購入土地物業,一邊收購擁有大量土地的非地產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在股市低迷期異常便宜。
以長江實業和新鴻基為例,它們都在1972年上市,並在72-73年的大牛市期間瘋狂增發募資,長實僅在1973年就發行新股5次。等到1975年香港經濟低迷期,現金儲備雄厚的兩家公司大量購入土地。待到1981年香港經濟重回頂峰,長實兌現利潤14億,是1972年的32倍,新鴻基兌現利潤5.5億,是1972年的10倍,然後再次巨額增發募資,重複上述過程。
這樣幾個回合下來,四大家族的實力呈倍數增長。1972年長江實業剛上市只有1.26億港幣市值,到了1981年已經增加到78.77億,成長性驚人。
地產公司的「反周期」玩法之所以能玩得轉,背後是香港樓市的超級牛市:一方面五六十年代的嬰兒潮在80年代進入結婚買房階段,另一方面是源源不斷的新移民湧入。
數次蟬聯華人首富的李嘉誠也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他祖籍福建莆田,出生於廣東潮州潮安縣,中學時隨父母輾轉至香港,是香港人眼中的low逼的大陸人。
1982年撒切爾訪華,拉開了中英談判的序幕,由於香港前途不明,樓市急劇下跌。在這個過程中,李嘉誠們繼續利用「反周期」玩法,低價購買土地和物業。
到了1984年12月,香港歸屬明確,樓市開始反轉。從1984年開始,到香港回歸的1997年之間,香港樓市經歷了三波明顯的「升浪」。中間只有短暫的三次回調,主調就是香港永遠漲。
1997年回歸之後,香港的管理,逐漸向大資本家大財閥階層傾斜,內地給香港的眾多大禮包,主要受益者也是香港的巨富階層。
地產巨富們利用無比強大的資本,逐步控制了物流、金融、電力、碼頭、電信等所有具備「坐地收租」特性的產業。而在他們擅長的房地產行業,則繼續玩著「限制土地供應,合謀推高地價」的遊戲。在這種背景下,地產巨富們的資產,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飆升。
事情一隻延續到2014年下半年。
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40平米以下私人住宅走勢圖
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160平米以上私人住宅走勢圖
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甲級寫字樓租金走勢圖
2014年開始下半年,香港160平以上的房子開始出現滯漲;2015年7月受股市影響,40平米以下私人住宅也出現了回調,即便2016年2月之後重拾漲勢,漲速也較之前緩和了許多。尤其是甲級字樓的價格,銅鑼灣和北角的滯漲。
變天了!昔日如日中天的長和拜倒在騰訊控股裙下,地產股橫行的時代過去了。
李小加高傲地拒絕了馬雲的同股不同權,阿里巴巴從港交所退市時,公司以每股13.5港元的價格回購股份實行私有化,當時總股本約50億股,退市總市值約675億港元;阿里巴巴(美股)最新市值是4876億美元,
這6年時間,成幾十、幾百倍增長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港交所也只是把握了騰訊一家,要如何維繫自己大哥的地位?
今年4月,68歲的史美倫又一次接手香港交易所董事會主席,上台後先出IPO新政。
她很擔心:因為香港的2250家上市公司,只有220家註冊地為香港本地,不足1/10,明星公司更少得可憐。如果港交所不放手去做,爭取更多的優質標的,香港將從東亞金融中心淪為大陸的國際板。
從今年6月,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以往,香港的使命是將中國與世界聯繫起來,隨著上海證交所規模與聲譽的提高,中國似乎已不必然需要香港來實現這種聯繫,中國證監會也在著力完善制度建設,爭取CDR早日登陸A股,滬倫通早日上線…。
如果香港想擁有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就必須與中國內地以及紐約、倫敦等證交所競爭,吸引最大規模的IPO。爭取內地的獨角獸(螞蟻金服、小米等)以及沙特阿美(Saudi Aramco)等國際公司在香港開展金融活動。
小米的開市銅鑼,是專制的特大號。但上周四,一天8家公司同時敲鑼上市,不僅銅鑼不夠用,場地也不夠了。
港交所的瘋狂IPO,上市公司質量層次不齊,等於把機會、風險全部丟向二級市場,讓投資者自己自由選擇。
自由聽起來很好,但也意味著秩序由強者定,輸家離場,最終市場參與主體單一。
別忘了:港交所上市公司68%的業務在大陸開展,若金融和實體切割不當,會引發第三次金融危機嗎?
屆時,港交所想做中國的國際板,怕是都難咯!
「
」


※對於修養不夠的人,讀書是一劑良藥
※12歲華人男孩湖中游泳溺水身亡,提醒家長請帶孩子去正規場所游泳!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