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得州醫學中心管窺美國醫療業
本報記者 劉立偉 休斯敦報道
位於休斯敦的得州醫學中心創建於上世紀40年代,是世界最大的醫學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癌症治療中心,年接診量破千萬,兩萬多人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包括來自中國的患者。一些人看到了這個商機,紛紛成立醫療中介公司。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醫學中心,得州醫學中心是美國醫療業的一個縮影。近距離考察這裡的醫藥關係、醫患關係以及運作模式,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可借鑒的做法或啟示。
標準化模式。在美國,無論什麼專業背景的人大學畢業都可以報考醫學院,有些人甚至大學畢業後已經工作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才決定報考醫學院。醫學院學生來自不同行業,因此產生一系列交叉學科,新理念和新技術不斷湧現。
貝勒醫學院有150名標準化「病人」,模擬不同疾病癥狀,醫學院學生與這些「病人」互動時全程錄像,用於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言談舉止等職業習慣。在得州醫學中心工作的醫生帶有多塊胸牌,其中一塊列舉「九項規定」,其中第一項是要求醫生與患者目光接觸,以建立信任關係。此外,患者進入診室後,就像進入酒店房間一樣,具有私人空間性質。
醫生診病過程也是標準化的。在美國,各專科協會定期更新醫生標準化指南,一般是每月更新一次,即使沒有新的變動,也要重新公布一次。醫生診病或開處方葯時,會嚴格遵照標準化指南。有了標準化指南,患者在不同地方看不同的醫生,結果基本相同。標準化指南是建立在循證醫學基礎上的,循證醫學實踐既重視個人臨床經驗又強調採用現有的、最好的研究證據,兩者缺一不可。
醫生與醫院不是隸屬關係。美國醫生可以選擇開診所,也可以加入某個醫生集團成為會員。以得州醫學中心為例,這裡的醫院、研究所等是非營利機構,但是醫院門診是市場化運作。根據醫院門診需求,醫生集團與醫院簽約,派駐約500名醫生,另外還有約4000名個體醫生把診所開到醫院門診區。
在得州醫學中心,非營利的醫院與市場化的門診大樓之間隔著一條馬路,通過空中走廊連接。門診大樓里設有銀行、藥房和餐飲區,與相鄰的酒店相通,方便外地患者居住。聰明的酒店老闆會與一些名醫建立合作關係,形成共贏模式。
因為門診醫生與醫院沒有隸屬關係,這些醫生也可能在其他時間去其他診所或醫院門診上班,這在客觀上促進了醫療公平。
穩定的護理隊伍。醫院有自己的護理團隊,醫學院教授做兼職醫生,如果再算上後勤和行政人員,這支隊伍相當龐大。以MD安德森癌症中心為例。該中心建築面積佔得州醫學中心總建築面積三分之一,有兩萬餘名員工,其中醫護人員3000人左右,其餘是行政和後勤人員,提供強大的服務支撐。該中心屬於超大型醫療機構,也僅有600張床位,但是每個床位每年營收超過1000萬美元。
護理隊伍分成不同層次,按學歷有博士護士、碩士護士、本科護士和專科護士等,各司其職。即使在醫院裡為患者推輪椅的也是專職護理人員,以明確責任,避免因責任不清而打官司。
醫藥關係有約束杜絕勾結。1989年,美國以法律形式明晰醫藥關係,嚴禁雙方勾結損害患者利益。此外,保險公司若發現醫生有醫藥勾結嫌疑,就會展開調查。
醫患關係有機制形成緩衝。美國醫生開業之前一定要給自己買保險,以應對患者可能的投訴。產科醫生保費較貴,其他專科醫生每年保費在1至2萬美元之間。一旦發生患者投訴,保險公司律師團隊會出面處理,患者處於劣勢,打官司勝算不大。即使有患者打贏官司,賠償金額也不會高。統計顯示,美國醫患官司中原告勝訴後平均每個案子獲賠25萬美元。因此在貝勒醫學院流行這樣的說法:要想方設法讓患者滿意。一個患者滿意了,一年能帶來25個新患者;一個患者不滿意,就會讓你損失25萬美元。
得州醫學中心是集醫療、臨床科研和醫學教學於一體的綜合體。這裡有21家世界知名的綜合醫院和頂級專科醫院、13家支持醫療機構、8家著名醫療科研機構、6家護理機構、3家公共衛生機構、3座醫學院、兩所大學、兩家藥學院和一家牙科學院,僱員人數超過10萬。在這裡,同類機構之間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集群效應得以充分發揮。
得州醫學中心貝勒醫學院病理系助理教授、休斯敦結核病研究中心及結核病分子診斷實驗室主任馬欣說,「要確保醫療機構取得成功,就要認真寫好『一撇一捺』。『一撇』是醫護人員,『一捺』是患者,把這兩筆寫好了,醫護人員和患者的需要都得到滿足,真正體現『以人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