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花季少女「鬧自殺」為哪般 不稱職的父母是傷痛的源頭

花季少女「鬧自殺」為哪般 不稱職的父母是傷痛的源頭

不懂事、不乖、倔強……不稱職的父母總有無數個理由斥責孩子,卻很少反思自己,是否給與孩子足夠的陪伴,是否接納孩子的所有,是否尊重孩子……當父母無法成為合格的父母時,孩子又哪裡有健康成長的土壤呢?

14歲的小倩(化名),皮膚黝黑,身體結實,是名初中生。不久前,當她用刀片劃向手腕時,被爸爸及時發現,避免了一場悲劇。爸爸帶小倩到醫院檢查,她被診斷為處於「抑鬱焦慮狀態」。發生了什麼,讓小小的花季少女選擇自殺?

1

父母的困惑

為何女孩也不懂事

小倩算是「留守兒童」。父母忙於生計,早出晚歸,照顧不到她,她和兩個哥哥的生活都由爺爺奶奶照顧。爺爺重男輕女,所以對兩個孫子的關注比小倩多一些。在家裡,有好吃的,只有哥哥吃剩下了,小倩才有資格吃;哥哥們每周有零花錢,小倩沒有;哥哥們可以安心在校讀書,而爺爺覺得女孩讀書沒啥用,希望她可以回家幹活賺錢。

父母原本以為小倩作為女孩,會文靜懂事,可沒想到偏偏小倩也很倔強,爭強好勝,凡事都要和哥哥爭一爭,為此,被批評也成了家常便飯。

父母有時想,也許等小倩長大懂事就好了。可沒有想到,孩子越長大,脾氣也越來越怪,甚至還要「鬧自殺」。這讓小倩的父母很頭痛。

2

小倩的困惑

為何哭就是懦弱無能

小倩告訴博士,她很少哭,自有記憶來,好像哭過的次數屈指可數。是她沒有委屈嗎?不是。

因為小倩的媽媽不准她哭。只要小倩一哭,就會被打,在媽媽看來,哭就代表懦弱、無能,媽媽經常對她說,「人要堅強地面對生活。」

小倩說,小時候她很瘦小,不知道什麼是堅強,她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可憐的人——為何別的同伴可以哭,而自己哭就要被打?所以,她要變得強壯起來。她每天都吃很多東西,拚命地吃,現在身高150的她體重卻有160斤,她變得「夠胖夠壯」了,看到鏡中圓滾的自己,她的心裡有說不出的凄涼,自己真的變強了嗎?

3

沒有愛的家庭

將孩子推向恐懼的邊緣

小倩告訴J博士,小時候,她睡著之後,父母總是打架,不停地摔東西,「噼里啪啦」的聲音總是將她驚醒,這讓她感到很恐懼,所以她害怕異響,尤其是很大的聲音。現在她都14歲了,春節時,小夥伴點燃鞭炮扔到魚塘里炸魚,都會把她嚇哭,這時,小倩覺得自己真是敏感的有些不可理喻。

小倩也不認同爺爺的教育。爺爺總是教育她「以德報怨」,可她覺得應該「以德報德,以怨報怨」。「為什麼別人對我不好,我卻要好好對待別人,這公平嗎?可爺爺總告訴我:他是過來人,他說的是有道理的。我沒有辦法認同他的想法,覺得爺爺教育我的和我自己想的,就像兩隻小老虎在我腦袋裡打架,很煩。」小倩說道。

所以,小倩覺得活得好辛苦,好累,這個世界對她是不公平的,就想「自殺」,覺得死了之後就一了百了,就解脫了。

她寫好了遺書:世界上存在那麼多不公平,身邊的人對我也不公平,可我卻無能為力,我真的好累。我想活得輕鬆點,對我來說,死或許是最好的解脫方式……

專家建議

孩子的成長需要接納

父母要引導而非控制孩子的成長

(劉在英·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小倩的父母總認為女兒不懂事,不體諒父母,可他們沒意識到自己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是他們無意識的舉動讓孩子一步步走向奔潰的邊緣。

當小倩無法用行為證明自己的強大時,就用身體的「橫向發展」來認同父母的觀點:我足夠強大。身體的「強壯」與心靈的「脆弱」形成鮮明對比。小倩的媽媽,應該允許孩子有情緒的波動。「笑臉相迎」不代表孩子的內心快樂,「哭哭啼啼」也不代表孩子就是懦弱,這只是內心情緒的表達。

小倩已經長大,有自己的觀點、看法,當外界灌輸的觀點與她自己的認知相衝突,而她又無法整合這種衝突時,她就無法實現內心的平衡,極易做出極端的行為。

生活中,像小倩這樣的孩子不少,他們一味地壓抑自己去迎合父母,當內心無法承受衝突的壓力時,就想去結束自己的生命。很多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身心的成長規律,也就無法讀懂孩子的語言、行為和內心世界,沒法採取正確的方式幫助孩子走出成長的困惑。所以,做父母,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很重要。

文/時延輝圖/百度圖庫

本文選自《新家長報》233-234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傷痛 的精彩文章:

不是所有的殘酷都能承受,不是所有的傷痛都能死撐
今年後能牽手幸福,忘記傷痛的生肖

TAG:傷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