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廣釋》第168課
一、科判坐標
二、內容歸攝(總義)
前文從六界的角度遮破了俱生我,本課學習遮破外道安立的遍計我的辯論。其中以數論外道認為有一個可以感知的常我,是心識的本體。勝論外道認我是無情的,沒有心識,為兩大代表。他們承許這個「我」是恆常的,還是外境的受用者。這種安立方法本就自相矛盾,若是恆常的法就不能起作用,常有法如何受用無常的外境?上一課中觀宗發出「神我若是恆常,則應恆時聽到聲音」的太過,並以「心境相互觀待」為由證成聲識的無常性。數論外道辯解「若謂彼知色」,即神我不取聲時卻在見色,所以依舊是恆常的體性。到底神我有沒有恆常、獨一的體性?中觀宗與數論外道在本課繼續就此進行激烈的辯論。
(一)繼續破數論外道所假立之我:「以相互不緣之推理而破」。
1、安立推理。依照數論外道父子一體的比喻,推知若眼識、耳識一體,則眼識也應能聽聲。然而實際上這種現象並不存在,眼識與聲音相互不緣,眼識根本取不到聲音。推理是「不見彼性故」,在可以找到的前提之下,沒有找到就說明它沒有。(見頌詞1)
2、真實遣除。對方用「演員表演不同形象,但背後都是同一人」作比喻說明神我如演員恆常不變,但是被中觀宗真實遣除。首先比喻不成立,嚴格觀察比喻中的舞蹈演員也是無常變化的。其次如果比喻成立,恰恰成立「是識即非常」,心識明顯變成無常的自性了。(見頌詞2)
3、數論外道繼續狡辯:聲識、眼識雖然顯現上不同,但它的本性是一體的。(見頌詞3)
4、中觀宗以「形象相違故自性一體不應理」予以破斥:
(1)眼耳鼻這六種識行相明明不同,你卻偏偏說它們是一體且常有,這不應理。
(2)你們又說耳識、眼識、鼻識等不同的行相是虛妄的,並非真實,只承認意識(神我)一者,猶如無垢水晶球。那麼請問你們這唯一、實有的意識到底是什麼?
(3)如你們所說,它的本體是常有的,眼識上、耳識上、鼻識上等都有一種意識的部分,它能周遍所有的識。那照汝宗所許:有相同的特點就成為一體,依同等理眾生都變成一體了,因為都是有情的緣故。
(4)而且神我和自性也安立成一體了。因為有共同點,同是實有的緣故。(見頌詞4、5)
5、佛教承認的心識一體和外道承認的雖然相似,但是內涵大不同:外道認為意識是常有的,但佛教不承認這一點。意識不是常有,才可以觀待六種外境產生六種識,可若安立在一個常有本體上,這是不成立的。
6、中觀宗以別相、總相的差別來駁斥:按照你宗的說法眼識等別相是虛妄的,那作為總相的神我怎麼安立實有呢?這就像把一群盲人一個個辨析,發現都是盲人,如果此時說他們的總相為明視者,這無疑是令人笑掉大牙的謬論。(見頌詞6)
(二)破勝論外道所假立之我
1、安立推理。中觀宗說無心的實法不是我,理由是無心是沒有辦法享受外境的。(見頌詞7)
2、破除周遍迷亂。勝論外道說,「我」雖然無心無法受用外境,但可與心識會合,使「我」具足心,由心識加持,「我」就可以感受苦樂了。但中觀宗遮破之:
(1)如果說我和心識相合之後了知了,無知恆常的本體就滅掉了。
(2)如果我不變化,則心識這些無常變化的法無法與恆常的「我」發生作用、結合產生了知,心對它起什麼作用呢?(見頌詞8)
3、攝義。這個「我」既是無知的,也沒有作用。虛空也具足這個條件,你把虛空安立成我就夠了,不用在有情的身體當中,安立一個恆常不變的我。(見頌詞9)
發心師兄:定解C18
審核師兄:定解C03 定解C18


TAG:智悲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