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忠華:我的母親

李忠華:我的母親

記得住鄉愁的文學平台

第1193期

導讀:人們常說,養兒防老,可是母親現在身體還好,並不是特別願意和兒女住在一起。我們在縣城工作,回去和母親住在一起,更不現實。子欲養而親不待,固然讓人心痛。而想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她卻願意一個在老家,同樣讓人很無奈。

我的母親

李忠華

父親去逝已經十二年了,母親也將要進入了古稀之年。她的身體雖然還好,在老家還種著兩畝地,但也大不如前了。

父親去逝的時候,我還在部隊服役。那時候有朋友對我說,子女照顧父母再好,也不如有個老伴。我倒並不反對母親找老伴,只是母親那時已經五十四歲了。像她那樣的年紀,在我們老家很少有再找老伴的。那時,大哥已經結婚,我和三弟、四弟都沒有結婚,並且四弟還在上大學。

父親是因病去逝的,我那時離開家也七八年了,覺得很對不起父母。在部隊的時候,一年只能回家一次。雖然家裡還有兄弟,不過人家是人家,自己還是有責任照顧父母的。於是,我就決心離開部隊。只是我離開部隊後,也沒有在家待太久。家人都是反對我離開部隊的,因為我沒有結婚,更沒有安置好工作。我在北京又待了近一年,找了幾個工作,也都不大理想。談了幾個女孩,也都沒有談成。後來,有戰友告訴我轉業到縣檢察院了。開始我還不相信。因為我轉業後,除了在人事局問了一下,家裡也沒人為這件事活動過,怎麼就轉到檢察院了呢?現實情況是,檢察院當時特別缺人,檢察長就把我從別的單位要過去了。當時,我並沒有回去的打算,可以說非常的猶豫。戰友和當時的同事都勸我回去,我也覺得在北京一下子很難有太大的發展,就回縣檢察院工作了。

在縣檢察院工作,離老家也就五十華里。每逢周末,我就可以回家了。因為父親不在了,自己也快三十歲了,就想儘快找到對象。可是偏偏欲速則不達,將近一年,也沒碰到合適的。因此,當時的心情特別壓抑,母親也在張羅此事。只是她在老家,遠水解不了近渴。在老家幫我找了兩個,我也覺得不太合適。後來總算結婚了,媳婦在她村附近教學,她平時住在娘家。我在部隊的時候,就特殊不喜歡兩地分居。可是,等我結婚後,還是要過兩地分居的生活。好在,星期天可以在一起,比部隊的兩地分居,還是要好一些。

媳婦調縣城之前,我回老家比較多,媳婦也常常過去。鄰居看到我回老家,就說我像閨女一樣,能經常看望母親。父母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閨女。我也特別希望能有一個姐妹,可惜偏偏就沒有這個命。那時,母親一個人住在老家,哥哥住在村北頭,總算可以相互照應。母親在家種兩畝地,農忙的時候,我也常回去幫忙。媳婦家也種著地,以前也沒少過去幫忙。四年前,媳婦調到了縣城工作,因為當時是租的房子,地方並不寬敞。孩子又上幼兒園,每天早送晚接,忙著過來,就沒有接母親過來。

結婚時,我在縣城租的房子。因為父親不在了,結婚時花的錢大部分是自己的,那時手頭也並不寬裕,就沒有急著買房子。結婚後,也不是沒打算買房子,只是沒有看到特別合適的。再說,不是特別急著住,也就沒有急著買。2012年,單位後面要蓋商品房,我就要了一套。一直到2016年,才搬了進去。2017年,孩子要上小學了,上午十點半放學,下午三點半放學。我的工作雖然不是特別忙,可總這樣接孩子,也不方便。母親一個人在老家,也不是長久之計。我想藉機把母親接過來,也可以幫我們接送孩子。

讓母親過來,也就想讓她以後在縣城長期生活。老家的地,自然也就不要再種了。可是,好說歹說,母親非要再種兩年。給姨打電話,姨說她要種就種吧,種不動就不種了。因此,母親住在縣城,還要經常回老家。媳婦調縣城後不久,因為住的地方離她的學校比較遠,就買了輛電汽車。開電汽車回老家雖然方便一些,可是,我回去的次數還是越來越少了。特別是,以前回老家,在地方干農活,也沒覺得怎麼樣。現在,幹得越來越少了,也越來越不想幹了。村裡人現在種莊稼,基本上是半機械化,也沒有多少年輕人在老家干農活。在老家收麥子,也是在地里等別人的收割機過來割,其它農活大多也是這樣。哥哥做生意忙一些,早不種地了,我家的地多半被本家的二哥種了。我家的地和二哥家的地緊挨著,離大哥家也不遠。有農活的時候,我哥常去幫忙,只是他有時也顧不上。本家的二哥也常常幫忙,只是人家的地比較多,也有些忙不過來。母親一個人根本幹不了,所以我總勸她不要種了。

其實,因為父親是老師,去逝後母親還可以領一些錢。加上她自己60歲以後發的錢和地的補貼,生活上也足夠用了。三弟結婚比我還早一些,四弟也結婚也六年了。他們都能顧住自己,並且還經常給母親錢。再說,她住在我這裡,我們的工資收入雖然微薄,但也能顧得住生活。我二伯也早早不在了,二伯母有了孫女以後,就一直沒有在老家生活。可母親偏偏是窮家難捨,我也實在沒有辦法。

母親小時候,因為外公家孩子比較多,她又是老大,也就沒有怎麼上學。在她那個年齡,村裡的女孩多半是沒怎麼上過學的。母親雖然不太精於世故,幹活倒也是心靈手巧。我們小時候穿的衣服和鞋,多半是母親做的。等我從部隊回來,想穿母親做的鞋,母親說村裡人早已經不做鞋了。因此,我以後恐怕也實現不了這個願望了。因為父親是老師,各種能力又特彆強,所以教育子女的責任,主要在父親身上。母親平時對我們,更多的是生活上的關愛。

作為個人而言,我覺得自己的表現還不算太差。可是,作為子女,我覺得自己真的不怎麼好。雖然在別人眼裡,我對母親還是挺好的,我自己也是希望對母親好一些。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屬於那種粗枝大葉的性格。比如,母親自己一個人回老家,媳婦經常提醒我給母親打一個電話,問母親到家了沒有。媳婦說我和母親都比較固執,她對我母親意見也比較大。然而,在生活方面,她對母親可能比我還要好一些。和母親住在一起,我有時對母親的態度不是很好,媳婦就說我不應該這樣。她有時說,人家常常是婆媳關係不好,可我們母子關係,還不如她們婆媳關係呢。

媳婦說我對孩子特別寬容,孩子做錯了事,我彷彿視而不見。但是對母親,就特別缺乏耐心。或許,這和一個人的成長有很大的關係,以前家裡孩子多,父親又比較嚴厲,自己的性格就相對內向一些,不太善於交流。而正是受到這種影響,我對孩子就比較寬鬆。尤其是只有一個孩子,對他也就更有耐心一些。無論如何,這樣對待母親總不大好,何況她那麼大年紀了,又沒怎麼上過學。我們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她,又很希望她能安度晚年。如何處理好這些事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幾個月,一到周末,母親就張羅著回老家。其實老家也沒太多的事情,她就是覺得孩子不上學,也就沒什麼事了。縣城和城市還不太一樣,尤其我們住的地方,是在縣城邊上,周圍和老家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從我們小區往北走不到一公里,就完全是田地了。在小區里接觸的鄰居,大多也都是本縣人。再說,單是在我們南邊的那條街上,用不了走多遠,就有三門本家和親戚。而在城市生活,是很難見到熟人的,老人從村裡過去,更不容易適應。母親每次回去,我總勸她不要回去,可是一點兒效果也沒有。

母親年紀越來越大了,自然不能總一個人在家。她不願在大哥家住,去三弟和四弟所在的城市,她可能更適應不了。最好的選擇,應該就是在我們家了。媳婦平時上班,兩個人不常在一起,婆媳關係相對好處一些。另外她現在慢慢適應了這裡的生活,日久生情,大家可以相處得更融洽一些。如果她年老體衰了再來,再適應這裡的生活,恐怕就更困難了。然而,母親還是比較習慣一個人在家,我真的有些放心不下。

我們小區離孩子的學校比較近,如果僅僅因為上學,倒比較容易解決。明年孩子上三年級後,也就用不著接送了。母親若是在這裡沒什麼事做,恐怕更不願意在這裡住。人們常說,養兒防老,可是母親現在身體還好,並不是特別願意和兒女住在一起。我們在縣城工作,回去和母親住在一起,更不現實。子欲養而親不待,固然讓人心痛。而想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她卻願意一個在老家,同樣讓人很無奈。

村裡在外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也就出現了許多空巢老人。他們之中,有相當多的人,根本沒有辦法和子女一塊兒生活。這種問題,應該逐漸會引起社會的關注,人們總會想辦法解決吧!

作者簡介

李忠華,男,1980年出生,畢業於西安武警工程大學,現在河北魏縣檢察院工作。

稿

《咱們村》記得住鄉愁的文學平台——無論您來自北國的小鎮,還是南國的邊陲;也無論您是生在東海漁鄉,還是西漠村莊,《咱們村》永遠是您溫馨的港灣;拿起您的筆,述說一下鄉情、鄉音,描繪一下家鄉的美麗,講述一下溫情的故事,回憶一下曾經的難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咱們村 的精彩文章:

李顯民:家有老墳

TAG:咱們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