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學回家都是喊「媽」,唯一喊爸也是問「爸,我媽呢」為什麼
昨天在朋友圈裡有位寶媽給我留言,說自家娃娃特別黏她,而且好像比起他爸來說,會和她更親些,比如每次他放學回來,說的第一句話席向來都是:"媽,我到家了"。更好笑的就是,就算是他老爸開門,他問的也是:"爸,我媽呢?"。這位寶媽表示自己還是挺開心的,誰還不樂意娃娃和自己親呢?但她老公可就表示鬱悶了,這孩子就好像不是親生的一樣。
其實細想一下,好像上述兩句話在我們生活中也經常聽到,就連我們自己似乎都是這樣。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先找寶媽再喊寶爸的情況呢?
1、 天生的親近感
哪個孩子不是媽媽們辛苦懷上的,這10個月的子宮生活可不是白待的。當我們還在媽媽子宮內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了聽覺,雖然只是初期階段,但時間一久,再陌生的東西都會變得親切,更何況還是媽媽的聲音。所以我們從胚胎開始,就開始熟悉關於媽媽的一切,這也奠定了我們對媽媽的依賴感。
另外,媽媽們在孕期內其實還是很難熬的,不僅要經歷孕反應、水腫、疼痛,還要忍受著各類忌諱。而小傢伙們其實對這一切也是有意識的,他們也都能感受到寶媽的付出,雖說不是清晰的記憶,但感覺就是這麼神奇的存在,愛就這樣在母與子之間被聯繫起來。都說一起經歷快樂算不了什麼,只有共同經歷過難捱時期才更值得珍惜。
2、 最先建立親子關係
當小傢伙們剛剛來到這個陌生世界,心裡的抵觸與緊張害怕自然是有的。而這時寶媽們則是第一時間給他們哺乳,這個過程也就給了小傢伙們安全感,親子關係也是這麼建立起來的。在此之後,一些列的哺乳、哄睡、換紙尿褲、逗玩等行為都在鞏固這一親子行為的基礎,也就是說,孩子們從出生後,不論是最早接觸到的,還是接觸時間最久的那個人,都是寶媽,這種情況下自然更親寶媽了。
就算後來娃娃長大了,但陪伴娃娃較多的仍是母親,因為很多母親為了孩子寧願當個全職媽媽,所以孩子所有的生活行為幾乎都與寶媽有關,這也是小傢伙們更黏寶媽的原因。但寶爸們別因此灰心,相信等小傢伙們長大了,自然就會懂得你們在外的辛苦奔波,但也別忘了父親角色也要扮演好哦。


※為何備孕會變得越來越難?
※家長這樣教育孩子,將來就不要怪他們沒出息,現在改還來得及
TAG:母嬰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