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嘴上念著「環保經」,手上干著「污染活」,33張罰單難阻新義煤礦污水入河

嘴上念著「環保經」,手上干著「污染活」,33張罰單難阻新義煤礦污水入河

一個聲稱將「生態立縣」放在首位的地區,域內卻存在煤企長期違法排污,甚至在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現場仍有當地基層幹部公然為污染企業「站台」——督察組的一紙通報,讓環保「假面」無處遁形。

記者近日從生態環境部獲悉,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在河南省開展督察「回頭看」時發現,位於洛陽市新安縣的義煤集團新義煤業有限公司(下稱「新義煤礦」),存在粗放治污、廢水超標直排、煤泥違規堆放等多項問題。自稱2016年2月已停產的企業,直至督察組到達前仍在實際運行。

對此,當地政府似乎並未坐視不管。僅2016年以來,當地環保部門就已連續下發33份行政處罰文書。但企業對於多次處罰無動於衷,仍違法排污不止。

一罰再罰,卻屢罰不改,是什麼讓企業鋌而走險?查了又查,33張環保罰單為何仍難阻擋環境違法行為?這樣的情況在各地還有多少?

文 | 朱妍

中國能源報記者

企業 33張罰單之後仍我行我素

「收到33張罰單仍無動於衷,我們也覺得震驚。但說實話,此前真的不知情,督察組直接通報並不經省廳,這次也是通過生態環境部的公開信息才了解此事。如果早點掌握,早就自己帶人下去了,怎會等到督察通報?」河南省環保廳一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而此事的前因後果,還要從2016年7月首輪中央環保督察說起。

據生態環境部方面介紹,因收到群眾舉報,首輪中央環保督察時曾對新義煤礦廢水違排進行調查。洛陽市也證實了舉報情況,並稱早在2015年就對企業立案處罰、問責相關負責人,企業於2016年2月起已停產。

正是這家「已停產」的企業,近日因污染河流再遭投訴。經督察組核查,除廢水長期超標直排外,其還存在治污能力不足、環保設施老舊或缺失,以及排污口設置不合理、煤泥堆岸邊、佔用河道建設沉澱池等多個問題。

「就算白天不排,夜裡也會排。河水又黑又臭,河面漂著油,路上還有不少煤渣。我們之前也報過警,有人來處理後管用幾天,過段時間又不中了。」新安縣正村鎮十萬村村民師聖冬向記者描述。

這樣的「反覆」,近2年頻頻上演。僅當地環保部門就先後開出33份環保罰單(2017年至今為29份),其中包括6次行政處罰、30餘萬元罰款、行政拘留3人等多項處罰。屢罰屢犯,企業不僅沒有整改到位,面對首輪中央環保督察提出的要求,還以停產為由逃避整改,在督察組走後繼續開工。「連省管國企下屬的煤礦都這樣,其他企業情況會否更糟?」有人質疑。

地方 有基層領導幹部為企業「站台」

多張罰單無一「治本」。同感吃驚的,還有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理事長張紹強:「入行這麼久也沒聽過類似情況。目前稍有規模的煤礦,在礦井水、選煤廢水等方面都實現清污分流了,處理不是難事。多次處罰還是不改,實在不可想像。

生態環境部官方公開信息顯示,2011年環保驗收時,新義煤礦各項指標均為達標。10.7億元的總投資中,5000多萬元用於環保。環評顯示,生產期間的「生活污水全部回用」,「礦井水將全部用於新安電廠生產用水」, 出口廢水中各監測因子也都達標。

如今,承諾的「回收再用」並未實現,連基本的達標排放都沒做到。記者聯繫企業幾位相關負責人試圖了解情況,有的電話多次撥打無人接聽,有的則聽到「記者」身份後便隨即掛斷。

除歸咎企業原因外,地方政府也難逃責任。「中央環保督察現場仍有基層領導幹部為企業『站台』。」督察組的通報一針見血,地方非但沒有真重視,還放任企業、敷衍整改。環境執法重形式、走過場,33張罰單看似不少,但以督辦通知為主,面對企業屢教不改行為,並未進一步採取執法手段

「現在牽扯環保的都是大事。我縣剛把『生態立縣』寫入新戰略,生態絕對放在第一位。」記者輾轉聯繫到新安縣政府一位負責人,但要進一步了解情況,其稱得「先請示領導」。截至記者發稿時,仍未收到新安縣回復。

巧合的是,洛陽市人民政府官網的「網路問政」欄目中,新安縣委書記劉冠瑜上月剛剛發聲:「生態是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工業再強、旅遊再強、百姓兜里的錢再多,生活質量不高也不行。所以必須『生態立縣』。」「雖然我們是資源工業強縣,但環保成績還是不錯的,拿到了洛陽先進。」

追問 是誰讓環保督察唱「獨角戲」

據洛陽市委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透露,當地政府已就督察問題進行調查、整改,形成文字材料彙報至督察組。「待督察組審核後,近兩天就會公開結果。」

更值得關注的是,新義煤礦並非個案——寧夏宇光能源4次未按要求整改,督察組認為「地方監管軟弱無力」;江西宜春包庇縱容工業燃油等企業違法生產、違法排污,並存在虛假整改;因水污染長期治理不力,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在汕頭督察現場,建議「領導們住在臭水邊上」。

本該各方參與的督察行動,為何屢成督察組的「獨角戲」?

「長期違排背後,一定程度上牽涉地方利益。有些企業作為就業、利稅等重要大戶,不排除地方有意識進行庇護、縱容的可能。」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教授邢雷坦言,「尤其是地方國企,與當地政府有著天然聯繫,難免受到更多保護。比如因環保問題關停一個礦,涉及眾多員工再就業等現實,怎麼辦?最終還得地方政府承擔,這就存在顧慮。」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則指出,「回頭看」正是為了監督既有環境問題整改情況,除污染企業外,當地政府也是受監督對象之一。「按照程序,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後,應由當地政府督促解決、反饋結果。如今督察組『赤膊上陣』,直接跟進企業整改,當地政府去哪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也稱,「回頭看」更重視「一把手」問題。如果決策和部署層面出現問題,執行層面就更難解決。

環保督察如何真正發力?彭應登表示,一方面,環境治理已不是環保一個部門的事情,而應形成多元共治的「大環保」格局;另一方面要認識到,關停不是最終目的,但環境治理也不缺執法手段,必要時可以採用按日計罰、扣押、查封等方式,「一定不要懷疑環保的力量。」

GIF

社評

莫讓環保罰單變「廢紙一張」

先是國有煤企無視中央環保督察整改要求,以「假停產」掩蓋「真排污」;後又曝出新義煤礦2年多來累計收到33張環保罰單,卻依然任性排污。隨著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行動進入下沉階段,不少企業亂了陣腳,也有政府丟了面子。

中央環保督察既督企又督政,這是督察啟動初衷,也是區別於以往督察的最大特點。那麼,地方政府責任真的落實到位了嗎?整改要求落實徹底嗎?「有的地方監管軟弱無力」「不擔當、不碰硬」「邊督邊改弄虛作假」——督察組一針見血,毫不留情。

「回頭看」開展以來,類似新義煤礦的案例不在少數。「假環保」背後層出不窮的原因更值得關注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發展,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卻也是部分地區屢教不改的「老大難」問題。有的地方政府對污染企業睜隻眼閉隻眼,默許違排;有的「光說不練」,簡單處罰之後,仍舊放任污染;還有的官員竟公然為污染企業「站台」,袒護縱容。

督察期間尚且如此,督察組走後又將是何種情形?

同時,有的地區在被督察組通報後實行「鴕鳥」政策,依然避重就輕、三緘其口。記者採訪時就遇到各級環保與宣傳部門相互推諉的情況,各自辯稱「不了解情況」「找其他某某部門更合適」「有規定不能說」等。甚至有地方政府找來「說客」,希望記者「筆下留情」。

就企業而言,督察之目的不在處罰,而在於通過整改達標,幫助企業實現綠色生產;就政府而言,督察過程只是治標,齊心協力、嚴守生態「紅線」方能治本。

企業固然是環保主體,但沒有政府部門強有力的監督執法,企業環保難免流於形式。所以,一手抓企業,一手也需激活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意識。正如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的:地方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保第一責任人,要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及質量負總責。如政府本身出現問題,環保工作就難免成為「一紙空話」

改在行動,根在思想。無論污染企業還是地方政府,表面看是做法出了問題,實際根源仍在發展觀念——「以環境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思想未得到根本扭轉,抱有「先污染再治理」的錯誤心理,仍沉迷於「拼環境、拼資源」的模式,因循守舊,未能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牢記於心、外化於行。

要知道,如今督察不再是一陣風。要麼不抓,要麼一抓到底;要麼不咬,咬住就不鬆口。嘴上念著「環保經」,手上干著「污染活」,這種「假環保」必將面臨「真追責」

一個月前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剛剛強調,「對那些損害生態環境的領導幹部,要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做到終身追責。」

要認清,在綠色發展大勢面前,僥倖心理要不得。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 |閆志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能源報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能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