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迅臨沂見面會側記:「我和臨沂的緣分到了,和你也是。」

朱迅臨沂見面會側記:「我和臨沂的緣分到了,和你也是。」

很多人對朱迅的印象,還停留在電視里——那個光鮮亮麗、愛笑、幽默的女主持人。

如果沒有新書《阿迅》,很多人並不知道,原來她是這樣的朱迅。

▲朱迅在電影《搖滾青年》里出演叛逆少女。 圖片來自《阿迅》

掃廁所、腫瘤都沒打倒過她。

她兩次出名。

一次15歲,在國內;另一次名揚日本。

但她把兩個大好的人生,全部推倒,重來。

回國,進入央視,重新開始。

從花瓶到花旦,直到現在。

6月22日,臨沂新華書城,在新書《阿迅》見面會上,朱迅與臨沂媒體、讀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談起自己寫這本書的初衷。

她說,曾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

她說,這本書寫的是朱迅,希望每個人都看到的是你自己。

她說,這個世界上事事都帶著委屈,面對委屈,你要做的是一笑而過。

她還說,其實好幾次和臨沂擦肩而過,這一次緣分到了。

如她所說,這本書里,也有她和你的緣分。

/1/

走進新華書城21樓的小會議室,看著圍坐在會議桌前等待的臨沂媒體記者,朱迅微笑著走向唯一的空位。

「有點在央視選題會的感覺。」朱迅的開場帶著一如既往的小幽默。

主持媒體見面會的是新華書城黨總支書記劉廣泉。

當劉廣泉老師介紹朱迅時,對聲音天然敏感的朱迅,大呼劉廣泉的聲音「不可思議」,她可能並不知道,劉廣泉老師其實一名朗誦家。

朱迅的開場並未多談,而是把簡短的時間留給了現場的媒體們,「如果有什麼問題,大家儘管問,咱們都是同行,不必諱言!」

第一個提問的記者是電視台的年輕主持人,他曾在英國留學,在書中的前半部分,看到朱迅的留學經歷時,瞬間找到共鳴。

他問,留學日本之初,您拿命在拼,打工到午夜,回到住處,還要學習到凌晨三點,是什麼樣的信念讓你這麼拚命?

面對這個問題,朱迅的回答是:夢想!

「什麼讓我堅持下來,我覺得還是夢想。」

朱迅說,大學時的導師橫澤利昌教授幫助她找到了自己的夢想,在日本的六年時間,讓她不斷的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日本留學期間朱迅(右)在餐廳打工。

「年輕的時候,真的是拼的時候。」朱迅坦言,正是因為夢想在那,才能支撐起每一天。「有相同經歷的人,能在書中找到共鳴……會知道每一次無奈背後的難言之隱……」

在接受這個提問時,一個細節讓人印象深刻。

原本坐著的朱迅,站起來和記者對話,而整個見面會,她再也沒有坐下。

/2/

朱迅應該是第一次來臨沂市區。

她對臨沂的印象,或許更多的停留在《星光大道》臨沂籍選手,以及節目的贊助商史丹利。

但這絲毫不影響她對臨沂的好感。

她也說起,自己和臨沂的緣分,「其實好幾次和臨沂擦肩而過,這一次緣分到了。」

說到這裡時,她幽默的說起史丹利的廣告語,也直言,「史丹利是一家很棒的企業。」

走進這樣一家企業,朱迅看到了80後、90後年輕員工身上的幹勁。

朱迅說,來到臨沂,置身這裡,她真正感受到一種陽剛之氣,這讓她的內心很飽滿。

說到山東,她又講起主持春晚的經歷。

她對今年春晚的山東會場印象印刻,直言當時的自己置身央視1號演播大廳內,山東會場的畫面一出來,全場澎湃,這讓她內心滿是驕傲,她也一直努力剋制內心的激動。

朱迅也和媒體「約定」,有機會一定常來臨沂。

/3/

朱迅也說起了創作《阿迅》的初衷。

她說,在書的後記中已大致說了一下內心的感受,她想告訴所有人,「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放棄」。

關於這本書,朱迅稱,最初源自她去母校參加校慶,了解到很多留學生的迷茫、困惑、焦慮,更甚至留學生出現了抑鬱、自殺等極端案例,這讓她看了很心疼,也讓她憂心不已。

朱迅坦言,自己並不是那種喜歡說教的人,她希望把自己當年在日本留學的經歷說出來。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問題,我在那個時代遇到的可能是沒有錢,現在的(孩子)可能遇到的是更新的問題,其實更難。」

朱迅說,她特別想告訴大家的是,在面對彷徨、迷茫、挫折、瓶頸的時候,一定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面對挫折的時候,那種百折不撓,那種勁,每一個走出國門的人都要有,否則你就別出去。

這是朱迅創作《阿迅》的初衷,結果則讓她很欣喜。

因為從今年5月份中旬開始,她做一些大學做分享時,她發現國內的年輕人有著相同焦慮,但《阿迅》帶來的反響很熱烈,尤其是00後的認同,讓她覺得特別的驚喜。

朱迅說,要跨越、傾聽自己的內心,不要輕易放棄。「無論哪個年齡,都希望你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4/

在書中,她直言不諱的講述幾次生病的經歷。

直到現在,網頁搜索關於朱迅的詞條,「朱迅癌症複發」「朱迅帶病主持」等依然隨處可見。

見面會上,朱迅面對提問,她也說起了自己遭遇的疾病,並幽默的回應了那些所謂謠言,「誰沒有生過病呀!」

▲2007年,朱迅被查出乳頭狀瘤。 最壞的情況是,不能說話了。圖片來自《阿迅》

朱迅說,「這個世界上事事都帶著委屈,你把它當做委屈,它就是委屈,你不把它當做委屈,它就是一笑而過的事情。」

朱迅直言,這本書其實是在一個女人和工作的關係,一個女人和家庭的關係,一個女人在到了一定的年齡,面對父母生病,面對長輩離開,怎麼去做自己的心理建設。

「其實更多是一個女人面對諸多問題時候的一個新的成長過程。在這本書里,我最想表達的是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每個人的幸福都是自己奮鬥的,他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朱迅希望,每一位讀者在讀這本書的過程,都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我寫我的,我寫我心裡,你讀你心裡的……」

朱迅更希望,每一個人讀書時,是在讀自己。

「能在字裡行間,找到你心裡那個問題的答案。」

/5/

媒體見面會之後,朱迅走到讀者中間,一如的舞台上,不同的是,她講述的自己。

讀者們向她提了很多問題,她一一解答,帶著一如既往的幽默。

有人一早趕來,有人抱著一大摞書等她簽名,只為書中的朱迅而來,只為從她身上獲取力量。

臨沂之行,朱迅說了很多話,所有的話總不過是《阿迅》封面的那句,「我曾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

沒有看過書的你,可能想知道,書中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1987年,才15歲的她第一次「觸電」,擔任中央電視台《我們這一代》的小主持人。

■第二年,機緣巧合之下,朱迅被導演田壯壯看中,主演了電影《搖滾青年》,進入了演藝圈,一夜成名。

■17歲,她放棄了十拿九穩的電影學院,前往日本讀大學。

■日本的留學夢並想像中那般美好,和姐姐擠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間里。大學一百多萬日元的入學金要攢,五十萬日元的赴日費用要儘快歸還。

■異鄉的第一份工作:打掃廁所,而那是一棟18層的高樓。

■三個月後,朱迅又換了一份在餐館刷盤子的工作,經常工作到午夜,每天睡眠不足4小時,身患纖維瘤,選最便宜的私人小醫院,術後第二天繼續回到餐廳端盤子……

▲在日本主持《中國語講座》。圖片來自《阿迅》

■幸運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93年,《搖滾青年》在日本熱播,她被NHK相中,一邊上學一邊主持《中國語講座》。

■緊接著她成為日本SKY經紀公司簽約的第一個中國大陸女藝人,先後主持了《今晚》《中日歌會》等多檔大型直播節目,成為日本主流媒體中唯一的中國大陸女孩。

■父親年邁、母親生病,她毅然決定放棄光環,告別日本,回國。

■進入央視,被稱為「花瓶」,被暫停出鏡,坐冷板凳,重新站起,步入巔峰時遭遇腫瘤,遭遇生病……

……

在這本書中,朱迅將這幾十年的酸甜苦辣一一道盡,「扎到肉里,滲到骨頭裡」和自己的內心對話。

關於這本書,朱迅和丈夫有一段對話,作為本文的結尾,送給所有人——

王志問她:「為什麼要寫《阿迅》?」

朱迅說:「用文字擦拭靈魂。」

王志追問:「寫給誰看?」

朱迅答:「用文字修行,有緣人圍觀。」

朱迅坦言,將自己三十年的心路歷程和盤托出,仿若經歷了一台手術,在自我解剖的同時,希望給更多人帶來溫暖與力量。

我想,這就是朱迅和你,和所有人的緣分。

—END—

感謝張慶舉、李剛、報童等提供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集郵圈子 的精彩文章:

TAG:集郵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