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價神葯背後的製藥巨頭:千億研發支出砸出重磅葯,併購成就萬億市值

天價神葯背後的製藥巨頭:千億研發支出砸出重磅葯,併購成就萬億市值

一部《我不是葯神》讓相對小眾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特效藥「格列寧」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影片中的「格列寧」,原型實際為瑞士諾華製藥(Novartis)原研的慢粒特效藥甲磺酸伊馬替尼,國內商品名為格列衛。

諾華製藥,總部位於瑞士巴塞爾,當前在紐交所上市,總市值接近1800億美元,全球十大製藥巨頭之一。

18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2萬億。萬億人民幣市值的醫藥巨頭是如何煉成的?又是如何做出「神葯」的?對中國的醫藥行業投資者有哪些啟發?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翻查諾華的歷史,有兩個關鍵詞:研發和精準併購。

先從併購說起。

巨頭的誕生:一對300歲高齡公司的結合

很少有哪個行業像製藥業這樣依賴併購重組,並且幾乎所有的行業巨頭都發生過多次的併購和重組。諾華也不例外。

諾華本身就誕生於一次合併。1996年,汽巴-嘉基和山德士公司以309億美元的對等合併宣告了諾華公司的誕生,成為當時最大的公司合併案。

汽巴-嘉基和山德士公司都是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老牌化學與醫藥公司。汽巴-嘉基創始於1758年,到合併時已經有了230多年歷史。年輕一點的山德士公司,創立於1886年,在合併時也已經百歲高齡。兩家公司加起來已經300多歲高齡。

合併前,汽巴嘉基為瑞士第二大集團公司,年營收約200億美元,僅次於第一大集團公司雀巢Nestle。山德士規模較小,但年營收也有約60億美元。

合併之後的新公司承接了兩個公司的全部資產繼續營運,新公司董事長由原汽巴嘉基董事長A.Kruer擔任,新公司總裁則由原山德士總裁D.Vasella擔任。董事會成員雙方各佔一半,下轄各事業部門基本也由原分屬公司的管理層繼續擔任原職。

然而,從後續發生的事情來看,所謂對等合併的雙方,關係似乎並不對等。諾華在成立之後經歷了一系列的人員變動。

資料顯示,原山德士和汽巴嘉基股東分別持有諾華55%和45%的股權,但隨著原屬汽巴-嘉基的董事及高管陸續離職,來自原山德士的管理層開始主導諾華,並由D.Vasella出任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之後D.Vasella將新公司旗下化工,農業、食品及營養品等部門以出售及拆分成立汽巴精細化工集團等方式從諾華剝離,逐步將諾華打造成以醫藥產品為核心的醫藥集團。

1997年,諾華的醫藥保健部在全球的銷售總額達了187.42億瑞士法郎,製藥業務迅速躍居世界前列。

2000年11月,諾華公司在紐交所上市,在中國一般被稱為諾華製藥。

如今諾華旗下業務主要分為創新葯、仿製葯(山德士/Sandoz)和眼科業務(愛爾康/Alcon)三部分。在2017年世界財富500強企業中,諾華排名第186位。

翻查諾華的官方資料以及財報,諾華的歷史就是一部重磅葯研發與併購交織的歷史。成立至今,諾華的主要歷史節點如下:

經過持續的併購和研發,目前其業務遍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涵蓋創新專利葯、眼科保健、非專利葯、消費者保健和疫苗及診斷等多個領域。

電影中的原型——伊馬替尼(格列衛),是兩家公司合併成諾華之後才面世的重磅葯。

神葯背後:「重磅炸彈」與「專利懸崖」

國際上通常把年銷售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暢銷藥物稱為「重磅炸彈藥物」,一顆「重磅炸彈」足以成就一家公司。

很多製藥企業都是憑藉重磅炸彈藥物而躋身行業前列,而伊馬替尼(格列衛)正是諾華旗下的一款重磅炸彈藥。

1996年前後,諾華自主研發出慢性髓細胞白血病靶向治療藥物格列衛。該葯在2001年上市,作為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一線用藥,格列衛的有效率高達95%。自1970年至2011年,諾華及其前身29次榮獲藥物界諾貝爾獎——蓋倫獎,其中格列衛佔了10次。

格列衛上市後銷售額逐年攀升,三年即突破10億美元,此後繼續保持增長,並在2011年達到巔峰46億美元。

維持了4年46億美元的巔峰後,2015年,格列衛的專利保護全面到期。2016年開始,格列衛的銷售額連續大幅下滑。

格列衛銷售額大幅下滑,核心原因是專利到期,仿製葯面試,衝擊原研葯市場。

2016年,格列衛的全球銷售額由2015年的46.58億美元下降至33.23億美元,同比下滑約28.7%。受此影響,諾華全年凈收入同比下滑2%。2017年,格列衛的銷售額進一步下滑41.5%至19.43億美元。

格列衛的這種情況,在製藥界被稱為「專利懸崖」。所謂專利懸崖(Patent cliff ),指的就是藥物專利保護到期後,依靠專利保護獲取銷售額和利潤的原研藥廠業績大幅下滑的現象。

一些通行的說法是原研葯有20年的專利保護期,但這20年是從註冊開始算的。從格列衛的實際情況來看,這款葯真正的銷售巔峰其實只有10年多一點。

專利懸崖是所有原研葯巨頭都不得不面臨的難題,如果有幾款重磅葯同時專利到期,對於製藥巨頭將是一個致命的問題。

而在如何應對專利懸崖方面,諾華的全球CEO 江慕忠(Joseph Jimenez)曾明確表示:

應對「專利懸崖」對任何公司來說都是挑戰,包括科技領域在內的一些行業會推動開放模式,減少專利保護,但這在製藥行業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們的藥品一開發出來就受到來自仿製葯的市場競爭,我們就無法收回每年數十億的研發投入,醫藥科學也不可能有動力前進。但另一方面,醫療保健行業的巨大成本壓力,讓政府和立法機構傾向於讓仿製葯儘早進入市場。

我們不斷提醒自己,過去50年,人類壽命不斷增加,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製藥的發展。我們希望這些成就能夠繼續保持下去——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即使當明星產品無法再為公司創造利潤時,也能持續為研發提供資金支持。這需要一個優秀的團隊齊心協力,堅持共同目標,克服挑戰並達成它。(來自《哈佛商業評論》2012年12月《諾華集團CEO:專利懸崖後的增長》)

除了像格列衛這樣的重磅葯,諾華能成為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美元的製藥巨頭,另一個法寶就是併購。

巨頭煉成記:併購、併購、併購

誕生於合併重組的諾華,在成立之後不久就開始了持續的併購動作。

在2000-2010年間,諾華髮動了近20起併購,這一系列被吞併的企業每年為諾華貢獻約高達150億美元的銷售額。在這期間的併購,有兩起巨額收購轟動了業界。

2003年5月,諾華將旗下的非專利葯生產部門整合為山德士。2005年,諾華以83億美元收購了德國赫素製藥(Hexal AG)全部股份和Eon Labs公司67.7%的股份,並將兩者整合併入旗下山德士。

赫素製藥是德國第二大私營非專利藥品生產商。Eon Labs(ELAB.BSI)則在美國非專利葯市場中居領先地位,且與赫素製藥具有戰略合作關係。

這次併購將山德士推到了其它歐洲國家市場的前沿,交易完成後,山德士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藥品研製集團。

2007年,諾華宣布從雀巢集團手中分步收購眼科醫藥醫療公司愛爾康的股權,成為眼部護理市場的霸主。

愛爾康在雀巢麾下時擁有相當大的經營自主權。雀巢在1978年收購了美國愛爾康藥廠,不久後者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眼科藥劑和醫療設備生產商。在2007年全球250億美元的眼部護理市場中,愛爾康以56億美元的市場份額高居榜首。

在收購愛爾康之前,諾華已經有了成熟的眼底藥物產品線,旗下視康部門經營著全球第二大的隱形眼鏡護理藥水。這次對愛爾康的收購從2008年7月首次出資到2012年12月最終完成,諾華總共花費了56個月和516億美元。

收購之初,2008年,愛爾康的全球銷售額增至63億美元,運營利潤率約35%,大大高於諾華的22%。然而收購完成後,愛爾康的表現卻並不理想。以下是愛爾康2012年前後的部分財務數據: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收購尚未最終完成的2011年,愛爾康還保持了約10%的增速。結果從收購完成的2012年起,愛爾康業績大幅下滑,連續3年增速僅為3%。2015年更是出現了負增長9%。

業績下降,管理層和業務人員大量離開,眼科霸主地位受到威脅,一系列的不及預期最終使諾華在2018年7月宣布擬拆分出售愛爾康。

歷經多年,耗費巨資,諾華對愛爾康的併購並不算成功,但這並沒有阻礙諾華在其核心業務尤其是腫瘤產品方面的併購和資產置換。

2014年之後,諾華與另外兩家醫藥巨頭——GSK(葛蘭素·史克)和禮來進行了一系列的併購交易和資產置換,重組了三巨頭的產品和業務線。

2014年,諾華以145億美元收購GSK腫瘤產品。新加入的GSK進一步拓展了諾華在靶向治療和小分子治療方面的優勢,強化了諾華在腫瘤領域的業務實力。同時,諾華以71億美元將旗下疫苗業務(不包括流感疫苗)外加專利使用金出售給GSK,並剝離自身OTC業務與GSK旗下消費者業務組建合資公司。諾華和GSK分別佔有合資公司36.5%和 63.5%的股份。

通過這一系列交易,諾華在腫瘤領域的實力得到加強,而GSK則增強了在疫苗領域的話語權。2015年諾華的腫瘤業務實現營收約134.76億美元,同比增長15.2%,遠高於之前每年不到5%的增速。同年,諾華還以54億美元將旗下動物保健部門出售給了禮來。

通過併購以進一步擴充產品研發線,包括創新葯、非專利葯、特別是腫瘤葯,以及眼科保健等領域。

諾華的持續併購不是特例。翻查當前市值千億美元以上的葯企,成長史大都是一部併購史。另一家巨頭輝瑞製藥的併購次數和金額都遠超諾華,堪稱併購戰車。

醫藥巨頭熱衷於併購其實與製藥行業的特徵密不可分,尤其是原研葯研發支出大,失敗風險高。通過併購企業,可以直接買下有潛力的產品或者為現有產品擴充市場渠道。

全球冠軍排位賽:巨頭輪流坐莊

如今諾華旗下業務主要分為創新葯、仿製葯(山德士/Sandoz)和眼科業務(愛爾康/Alcon)三部分。

2018年1月24日,諾華公布了其2017年財報:全年實現凈收入491.09億美元,同比增長1%。其中創新葯業務凈收入約330億美元,同比增長1%,仿製葯業務凈收入約101億美元,同比減少1%,眼科業務凈收入6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4%。從疾病領域來看,2017年公司業務增長較快的領域為心血管及免疫疾病及皮膚疾病領域,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85%和34%。

此外財報顯示,中國區業務增長率約為13%,為諾華新興市場業務增長最多的地區。

從近年的整體業績來看。諾華的凈收入在2014年-2016年間由579.96億美元持續下降至485.18億美元,累計減少了16.34%。

在此期間,其歸母凈利潤在2014-2015年仍保持了約74%的增長,但隨著凈收入的連續下滑,2016年諾華凈利潤明顯縮減,同比減少約62%,從2015年的177.83億美元降至67.12億美元。2017年諾華業績好轉,全年凈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約1%和14.8%。

自2014年-2018年Q1,諾華累計實現凈利潤約444.33億美元,經營性現金流合計凈流入超過520億美元。

2013年,諾華將位列全球葯企收入排行榜首十年之久的輝瑞拉下神壇,躍居頭名。之後2014至2017年,諾華的收入在全球葯企中的排名分別為2014年全球第一,2015年全球第二,2016年全球第二,2017年全球第四。

2015年輝瑞以大型併購而強勢回歸,諾華的排名滑落至全球第二。2016年,由於旗下「重磅炸彈藥」格列衛的專利保護到期,對當期利潤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2017年,由「蘇金單抗」銷售業績持續猛增,心衰類藥物和「纈沙坦」銷售穩定增長以及美國銷售團隊的擴張帶來的業績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格列衛專利過期帶來的影響,諾華全年實現了約1%的收入增長。

2017年諾華主要藥品的銷售情況如下:(億,美元)

巨人的戰爭武器:專利產品和研發

諾華的產品覆蓋心血管、內分泌、抗感染、移植免疫、風濕疼痛、眼科、骨代謝、中樞神經系統等多個疾病領域,在腫瘤領域,諾華擁有目前業內最大、最強健的腫瘤產品線之一。

最近兩年,諾華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重磅炸彈藥品2016年有9款,2017年有9款。而諾華最為出名的重磅炸彈藥除了抗腫瘤領域的格列衛之外,還有高血壓領域的代文(Diovan,通用名:纈沙坦)。

代文2002年上市,用於治療高血壓和心臟衰竭。上市後代文的銷量逐年攀升,並在2010年創造出高達60.53億美元的銷售額巔峰。2012年代文專利保護到期,不過FDA出於藥品安全性考慮,一直到2014年才批准其仿製葯上市。

相比上述兩款經歷過專利懸崖的「元老級」藥品,在當前已上市的藥品中,預計會給諾華帶來持續業績增長的重點產品主要有以下幾款:

——銀屑病新葯蘇金單抗。作為全球首個白細胞介素17(IL-17)單克隆抗體,療效優於強生的Stelara和安進的Enbrel 兩種重磅炸彈藥物。蘇金單抗自2016年起銷售額劇增,2017年銷售額達到20.71億美元,同比增長84%。

——乳腺癌藥物Kisqali。諾華的抗腫瘤藥物 Kisqali將在治療乳腺癌的CDK 4/6抑製劑領域挑戰輝瑞的Ibrance。Evaluate(生命科學商業情報公司)預計該葯將帶來 100 億美元的市值,並使研發巨頭諾華在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站得更穩。

——兒童和年輕成年患者B細胞前體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免疫治療藥物Kymriah。2017年8月30日,諾華的基因治療方法CAR-T細胞藥物 Kymriah被FDA批准上市,這是人類醫學史上首款批准的CAR-T療法。目前Kymriah的定價為47.5萬美元,預計未來將給諾華帶來相當的效益。

重金砸研發:製藥巨頭的必由之路

價值巨大的產品離不開企業長期以往的研發。醫藥行業中,研發能力是衡量一個醫藥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評價指標。

在研產品方面,2017年,諾華以微弱優勢取代了歷年第一的GSK(250)成為全球在研藥物數量(251)最多的企業,並且與GSK相比,諾華的自研產品佔比約64.1%,遠高於GSK。

從Evaluate統計的2007以來失去專利保護的十大暢銷葯榜單來看,諾華以代文上榜。

但在各家製藥巨頭中,諾華受到專利懸崖的影響相對被燙平,這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功於諾華的研發有新的重磅葯補位。

常年在研發上的巨額投入使諾華擁有目前製藥企業中最全的產品管線,進而極大增強了諾華平衡風險的能力。來看諾華近年來的研發支出情況:

多年來,諾華的研發支出穩定保持在90億美元左右,研發支出在收入中的佔比也保持在15%以上。2014年到2017年,諾華的研發支出合計約360.3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409.5億元。而最近12年,諾華研發投入合計約1003.3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6709.43億元。

歐盟委員會下屬調研機構IR曾根據2015年的財務數據對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250家企業進行排名,其中諾華以82.2億美元位列第五,領跑全球葯企。

神葯不是一天造出來的,巨頭不是一天煉成的。(GCH)

本文作者:麵包財經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麵包財經 的精彩文章:

賣「獸葯」做出2800億市值 不在風口上的隱形巨頭

TAG:麵包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