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榮成八景 秦橋遺迹,蒼茫巨浸亘長虹

榮成八景 秦橋遺迹,蒼茫巨浸亘長虹

秦橋遺迹

秦皇橋,蒼茫巨浸亘長虹

道光「榮成八景」之一的秦橋遺迹,位於榮成市成山頭南側的大海中。秦橋又名秦皇橋,由海中4塊巨石天然構成 由於礁石嵯峨,若斷若連,隨潮漲落,出沒海面,其形如橋。

相傳當年秦始皇要到東海的三神山去訪仙,採集長生不老葯,便在這裡修建石橋,後人稱之為秦皇橋,自古以來是齊東極地的一處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觀。

秦皇漢武東巡求仙之處

成山頭南側峭壁下的急流中,有數塊天然巨石,嵯峨排列,潮水漲落時,時隱時現,宛如四座橋墩,自古以來被人們稱為「秦皇橋」「秦橋遺迹」。

這處秦橋遺迹的主體礁石本來是普通的自然石體,卻因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而名噪千古。據公元五世紀晉朝伏琛的《齊地略記》載,當年秦始皇要造橋渡海拜日,便在成山頭填海造橋。

有海神揮舞神鞭前來相助,將13座山石填入海中造橋40里。秦始皇感激海神相助,想見一面。海神因面丑,約定只准始皇本人來見,切不可畫像。

見面時,秦始皇的一個侍從在旁偷畫神像。海神大怒,斥始皇失信,只聽一聲巨響,大橋崩塌,40里長橋只剩下4個橋墩兀立海中。

道光版《榮成縣誌?古迹》載:「秦皇橋在成山下大海中,怪石嵯峨,如人力為之設施者。有石柱二,隨潮出沒,橋名則後人所加耳。」由此看,所謂秦皇橋與秦始皇沒有多大關係。

清代嘉慶副貢、曾任陽谷縣教諭的文登縣蔡官屯(今榮成市上庄鎮蔡官屯)人林培玠,在其著作《廢鐸囈》中對此也有過詳細描述:「成山在榮成縣治之東三十里,東入海中。山之盡處,峭壁千仞,下臨巨海,其東直抵扶桑,李斯所謂『天盡頭』者是也。

峭壁之外,復有亂石四十里,好事者呼為『秦橋』,其實皆石脈也。往時潛伏水底,大潮去水面尋丈,舟行可以無礙;小潮不過數尺,舟行略不及避,觸之立沉其中。

雖有羊腸曲道,亦皆暗中摸索。四十里之外,則汪洋大海,而水勢漸低,諺所謂『東南窪』者。或其是與舟入其中,必數十人之力,始可推挽以出,若人力稍微,則漂去不知所屆。故成山之險甲於天下雲。

秦橋遺迹的傳說並不可信,秦橋只不過是一些自然形成的海中礁石罷了。但秦始皇的確來到成山頭,並且兩巡成山。

秦始皇為什麼要連續到東隅這偏僻之地巡守,並在成山頭留下諸多的人文遺迹和傳說?這讓人們感到很好奇。

有歷史專家考證,秦始皇連續東巡成山,有兩大意圖。一方面,是有著深層次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戰略意圖。最終想以此告誡世人,秦帝國遼闊的疆土是亘古未有的,並以此大力頌揚秦始皇的功德和秦帝國的強大勢力。

因而,秦始皇的東巡,主要是歌功頌德。封疆立界,整飭風化,安撫民心,有社會穩定、軍事保障和思想文化統治的戰略意圖;另一方面,則顯得很荒唐,僅僅是為了尋求長生不老葯。

秦始皇第一次東巡時,受方士徐福的蠱惑,宣揚海中有三神山,有長生不老之葯。秦始皇妄想長生不死,迷戀丹藥,自然信以為真,便派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結果自然是無功而返。

秦始皇執迷不悟,第二次東巡仍然對徐福的謊話深信不疑,並「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結果,在成山頭沒有看到大魚出現。

《史記》記道:「自琅琊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可以說,秦始皇第二次東巡成山完全是出於私心,沒有什麼「正事」可言,於國無益,於民無利,反而是勞民傷財。

結果,一心只想求仙的他,帶著諸多的遺憾病逝于歸途,在成山留下了千古笑柄。

對於秦始皇的愚蠢行為後世的許多官宦文人紛紛賦詩予以嘲諷。明代工部尚書叢蘭的玄孫、清順治進士曾任江蘇句容縣知縣的文登人叢大為寫道:「召士台連飲馬池,蒼茫雲物古秦遺。阿房已逐青磷冷,行殿空餘碧草滋。天外霞明徐巿島,灘頭水沒李斯碑。即今橋石參差見,雄略千秋笑虎痴。」最後兩句借魏國武將許褚的愚痴諷喻秦始皇。

康熙五十五年(1716)起任文登縣知縣的王一夔對秦始皇的愚昧直言不諱:「鞭石曾聞海上游,浪傳遺迹至今留……當年誤學長生術,未解神仙不可求。」

道光版《榮成縣誌》主修、榮成知縣李天騭在遊覽「秦橋遺迹」之後,感慨萬分,寫下「期生那有長生訣?莫向蓬瀛去訪仙」的詩句,勸誡人們莫學秦始皇輕信方士之言,尋求什麼長生不老的愚蠢行為。

秦始皇東巡成山125年之後,西漢王朝的漢武帝又步秦始皇之後塵,篤信神仙,熱衷於尋仙求葯,企圖羽化飛升,長生不老。

於是,在太始三年(前94),64歲的漢武帝,帶著龐大的儀仗,沿著當年秦始皇東巡的路徑,浩浩蕩蕩向成山而來。

《漢書?武帝紀》載:「行幸東海,獲赤雁,作《朱雁》之歌;幸琅琊,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呼萬歲。」在成山頭,漢武帝建成山觀,虔誠祭祀八神,為其賜福延年。

同樣,漢武帝也沒有得到神仙的庇佑,6年後也按照自然規律的安排,抱憾而逝。漢武帝同樣為後人留下愚昧無知的笑資。

浪濤洶湧中留下諸多撼人故事

林培玠將成山海面的險峻,描寫的十分到位。成山之險甲於天下,的確名不虛傳。

李天騭對成山海面的波濤用「大海汪洋浪接天」來形容;民國著名編纂家袁紹昂形容成山海中礁石的奇險是「蒼茫巨浸亘長虹……潮向斗門波涌白,浪傳鞭石血流紅」;

康熙五十一年(1712)任成山衛教授的濟南歷城人王蘋則對成山海面的險象描寫的驚心動魄:「……崩湍激石色積鐵,錯出波面峰嶕嶢……長鯨悲嘯老蛟舞,馮夷(河神)出沒騰靈鰲。浪花突墮翻地軸,潮勢憑陵傾天瓢。」

在這個浪濤洶湧、波詭雲譎的地方,軍事家們把它作為戰陣中憑險取勝之處,而航海人則將其視為危途,每臨此地總是戰戰兢兢,謹小慎微。

即使如此,船傾人亡的事件在古代屢有發生。成山頭下除了自然景觀秦橋遺迹之外,自古以來還是一處歷史人文非常厚重的地方。

三國時期,成山頭下曾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爭。這次戰爭是由魏國將領田豫主導的。田豫(171-252)字國讓,漁陽雍奴(今河北安次)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官至太中大夫,封長樂亭侯。

《三國志》記載:「太和六年(公元232年),田豫率眾討吳將周賀於成山,殺賀。」當時,公孫淵在遼東反叛,魏明帝要征討他,有人推舉田豫為帥,於是田豫統帥青州的各路軍隊,前往討伐。

正值吳國派使臣周賀與公孫淵相聯繫結盟,魏明帝為此顧慮重重,便詔令田豫停止出兵。田豫預料,吳國的船隻要從遼東返回,正是年底風急浪高的季節,一定懼怕風高浪大,東面又無岸可依,肯定要到成山避風。

成山下沒有藏船的地方,只能依傍岸邊行進。田豫仔細觀察好地形,在各個山島的險要之處,布置軍隊防守。

他親自到成山,登上漢武帝所建的樓觀坐鎮指揮。吳國使臣周賀帶兵返回時,果然遇到大風,行至成山「秦橋」海域,船隻都觸礁沉沒,飄蕩到岸邊,吳兵無處逃竄,全為田豫布置的將士俘虜,周賀被田豫斬殺。

成山頭之東,懸崖臨海,暗礁蟄伏,波詭雲橘,自古有「成山之險甲天下」之說。但它又是舟楫南下北上的必經之處。所以,古代這裡經常發生海難事故。《廢鐸囈》用紀實的手筆曾為我們留下了兩段歷史故事。

道光三年(1823年)十月,有一艘俚島的漁船,從東北返鄉,船上搭載了一百餘人。十月二十八日,該船抵達成山東面海域,時朔風峻急雜以微雪,船頭難以控制,直向成山方向逼去,船頃刻觸石,海水灌艙,百餘人浸在水中,哀號之聲慘不忍聞。

此時有一艘寧波商船,自遼東南返,僅載鹽豬數十頭,貧民三十餘人,聽到呼救聲,便掉轉船頭前來救援,將溺水者救起後準備繼續南行。時至黃昏,誰料寒風急旋,海浪洶湧,船竟觸石沉沒,一百五十餘人大部分被淹死,僅有二十人攀援爬到岸上。

由於荒無人煙,這些人只得躲在山腳大石頭下抱團取暖,以待天亮。長夜寒冷難禁,濕衣很快結成薄冰,挨到第二天早晨日出時,僅有兩人蘇醒過來,一位是俚島船主,另一位是寧波船主。在這起海難中,一百五十多人葬身於成山頭下這片詭譎的海底,非常令人震撼。

清嘉慶初年,南方一商船在成山頭下沉沒,眾人沿著海中「秦橋遺迹」上的礁石,攀爬至成山山頂,當地百姓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

徐復昌,一個永遠與成山永存的名字。當他艱難地爬到成山頂上,望著東方浩淼的洋面,他在慶幸和感激成山這塊土地讓他轉危為安的同時,立志在此做個黃冠道人,他要為成山做點什麼。

於是他返回姑蘇,這其中他經受了多少艱辛曲折,人們無從知曉,他帶回了大量的銀兩,在明成德年間被毀於大火的始皇廟原址上,建起了三進的大殿,奉祀著秦始皇和抗擊海盜而英勇獻身的水師游擊滕國祥,讓榮成人有了一處精神上的祭拜之所。

這還不算,徐復昌的胸懷遠不止於此,他最重要的是要為南來北往船隻的安全,做點事情,以免蹈他舟毀遇險的覆轍。於是,他又做了兩件事。

一件是在成山上建起一座燈塔,裡面放置一個大瓮,滿貯膏油,捻絮作炬,通宵燃燒不熄,光燭可照數十里,夜行的舟楫見到燈光,行駛便有了參照。燈塔燃燒需要很大的支出,在此我們不能不提到另外一個人的名字——呂洪吉,江蘇人,燈油全部由他供備。

另一件是在此鑄造了一座巨鍾,聲聞數十里,遇到陰晦風霾,不辨昏曉的天氣,則擊鐘不輟,過往的舟船聞聽鐘聲,即知趨避。自此以後,成山之下的海面上便是安全無虞,史載「覆溺絕少,而險阻之區,舟行如歷坦途。」

徐復昌做的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不惟榮成人受其恩惠,所有奔波於渤海黃海的人都深得其惠。

徐復昌在成山為人們留下了一處寶貴的歷史遺留,成山人也沒有辜負他的一片苦心和努力,數百年來,他們保住了這珍貴的遺迹,讓今天的人可以站在成山上憑物感懷,追憶過往。

同治十三年(1874),根據五口通商條約,英國人在成山頭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圓形白色燈塔,塔高19米,使用蠟燭,要用蠟燭7000支。光緒十七年(1891),上海海關又在燈塔南側修建了一座響房。

1932年燈塔改為自燃式,燭光增至69萬支,射程達到22海里。 至此,原有的古鐘樓、燈樓才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與秦橋遺迹同輝的歷史名勝

成山頭由於秦皇漢武的駐蹕,留下許多著名的歷史遺迹,流傳兩千多年,至今尚承繼不絕。

在成山南邊的峰頂上,有一塊坐北朝南、非常古老蒼拙的石碣,呈石灰岩質,當地人俗稱為青石。其高120厘米,寬145厘米,根據石碣前下方殘留的石茬看,該石原來的厚度當在75厘米左右。經過時間的沖刷,碣石几經剝蝕,現在只是殘存的一部分而已。

此石在民間有很多名稱,如「法碑石」「李斯碑」「秦皇碑」「天盡頭碑」等,由名稱便可知道此石當與秦始皇有關,自古傳為秦代立石。道光《榮成縣誌?古迹》載:「始皇東遊,立石成山。」即指該石。

立石作表這是遠古時期先民即有的行為。《榮成文化通覽》介紹說,其有表功、誌慶和標界的用意,也可起到統一思想、維繫民心的作用。秦始皇好大喜功,為了顯示其功德威力,歷史記載其先後在全國立石六座,成山立石即為其一。

令人不解的是其他的一些立石都有刻辭,比如在琅琊的立石上的刻辭是「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而成山這塊立石卻沒有刻辭,因為歷史上沒有文字記載,石體上不見篆刻文字。按說,立石刻辭這是秦始皇的一大發明,主要是為其做「政治宣傳」,在別的地方立石都有刻辭,在成山立石卻沒有刻辭,這有點說不通。

有學者解釋說,秦始皇成山立石雖然沒有刻辭,但並不減損其頌德表功的意義。成山當時被認作地之東極、天之盡頭,而秦始皇在此立石表功,昭示疆界,此處無字勝有字,其深刻寓意不是其他立石所能比擬的。

筆者以為,正是因為成山地理位置重要,遠離統治中心,所以,秦始皇才不遠萬里來到這裡,他不可能立下一塊什麼也沒有標示的石頭便轉身離去的道理。

立石總有帝王的目的,而帝王的旨意必須用明明白白的文字宣示清楚,讓天下人通曉清楚,怎麼可能用無字碑讓人們去猜測呢。《史記》中記載,始皇二十八年「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

既然是「立石頌秦德」必然有「頌辭」,只不過頌辭不見歷史記載而已,不能說沒有記載就沒有「刻辭」。

《辭海?成山條》解釋道:「成山斗如海,居齊東北隅;山上有李斯石刻曰『天盡頭』,又曰『秦東門』」。據《太平寰宇記》引《齊記》謂:「始皇欲渡海,立石標之為記」。

石標即石表,是封疆定界的「國界碑」,民間稱「法碑石」。辭海的解釋不無道理。既然是國界碑或者法碑石,斷無不留隻字片語的道理。道光版《榮成縣誌?古迹》中也說,天盡頭碑「又有『獄訟公所』四字,皆李斯傳」。

該志還記載說,明朝以前由於官吏經常來拓字求索,當地百姓不勝其擾,於是將石頭沉于海中。據後來考證這塊立石並沒有沉入海中,只是上面的文字不見了。

最有可能的是,由於成山上的立石2000多年來,受南北東三個方向海風潮氣以及雨水的侵蝕風化,原來的文字完全剝脫形成了現在的無字碑。與秦始皇有關的遺迹還有始皇廟,又稱秦皇宮、秦皇祠,位於成山陽坡處。

《榮成縣誌》載:「始皇東遊時築,後人即其遺址為始皇廟。」專家考證過,在該遺址下曾出土了秦代鋪地方磚,推斷此即秦時行宮遺址。秦皇宮建於何時無文字記載,有專家考證最早可上溯到唐代開成年間(836~840)。

? 到了明代,始皇廟已有相當規模。歷史記載,正德七年(1512)三月遭火,「屋宇盡毀,像設如故」。後來,當地百姓又捐款在其廢墟重建廟宇,規模僅有八尺見方一間。

《廢鐸囈》中記載,成山上舊「有始皇廟,石室石尊,凡閩廣巨船至止,則登山焚香祈佑,稱之曰『始皇老爺』」。

嘉慶初年,崇明人徐福昌將始皇廟改建成三間大殿,廟內供奉著始皇像,並把康熙五十一年,在雞鳴島海域抗擊海寇壯烈犧牲的水師游擊滕國祥將軍像供奉在內。

《中華全國民俗志》記載過榮成縣的「始皇廟會」盛況:「榮成縣之東,距城三十里,有成山,山有成山廟,俗稱始皇殿。

年屆陰曆六月初五日,附近各村,群趨賽會,演戲五日,遠近人士咸來趕會,有拈香者,有售物者……販夫走卒,奔走喧嚷,大有人山人海之觀。」

現在,始皇廟內有前殿日主祠、正殿始皇殿、東殿東後宮、鄧公祠、鐘樓、戲台。大殿青柱紅瓦、飛檐凌空,殿內塑像金面王冠,神態威嚴。

《秦漢文史館》主要以秦漢文史資料、文物為陳列內容,以文字、繪畫、照片、文物、沙盤及光電顯示等形式為陳列手段,展示成山頭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全館分為《成山歷史沿革》、《成山與八仙》、《秦皇漢武東巡》、《秦皇與立石》、《秦皇與漢武》、《成山古迹》6個館。現在的成山頭已經成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之地。

作者介紹:

梁善勇,男,威海經區人,現供職於榮成市人民醫院。先後在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200餘篇。有關作品先後獲得過地市、省及全國性徵文比賽獎。

業餘時間,他喜歡閱讀探索威海地區特別是榮成的人文歷史。梁善勇認為,榮成的自然歷史人文景觀十分豐富,這是上蒼所賜、祖先所遺,是留給子孫萬代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如何探索、整理和繼承好這些「遺產」,這是人們必須思考並去實踐的一個命題。

策 劃 : 梁翠麗

撰 稿 人 : 梁善勇

設 計 : 臧亞芳

微信團隊 : 於蘋 臧亞芳 王梓蓉 單鈺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德尚能 的精彩文章:

TAG:明德尚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