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建盞會選擇在建陽呢?建盞為什麼誕生在水吉鎮?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建盞會選擇在建陽呢?建盞為什麼誕生在水吉鎮?原因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建盞產地非建陽不可

建盞為什麼誕生在水吉鎮

其它地方燒制的到底算不算建盞?

如何鑒定建陽建盞?

一、什麼是建盞?

建盞,黑瓷代表,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創燒於晚唐五代時期,興盛於兩宋。該製品宋時為皇室御用 茶具。主要是一種底小口大、形如漏斗的小碗,因產自宋建州府建安縣——建窯,故稱為建盞。("建"字說明了它的原產地:建州即今天的福建南平建陽區

建窯,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場。建窯遺址位於福建建安縣(今福建建陽縣)水吉鎮的後井、池中村一帶。

窯址有蘆花坪、牛皮侖、大路後山、營長乾等處,遺物分布面積約12萬平方米。

水吉鎮建窯遺址

陶瓷的製作,泥、釉是最重要的原料,當然,建盞也不例外。

建盞的泥料取自閩北地區特有的礦土——紅、黃壤土,氧化鐵含量高達8%左右的有色粘土。

建陽水吉鎮後井村、南山村、大梨村礦土

加工後的胎土

這些天然原料塑性差,收縮大,耐火度也不高。用這種泥料拉坯成型的茶盞,在乾燥階段就很容易變型或開裂。

而氧化鐵是助熔劑和發泡劑,在高溫還原階段不僅降低坯體耐火度,還易使坯體起泡,實際上這種坯泥只適宜制陶。

在1300℃的高溫下,坯體極易產生變型、起泡等缺陷

參入粗顆粒石英,雖然對克服這些缺陷有幫助,但容易造成釉面有顆粒凸起的毛病。

變形建盞

所以建盞的成品率極低,甚至市面上都沒有完美的建盞。

每隻建盞都有一點小瑕疵,正應了那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燒制建盞的釉礦石以石英為主,也有長石或草木灰,帶少量粘土,含鐵量高,屬於鐵繫結晶釉。

釉彩裡面有三個成分:

一是釉基,這是基礎,也就是玻璃質感的成分,大多為石英(氧化硅)一類;

二是發色劑,這也是礦物,舉個例子,氧化銅發綠色,氧化鈷發藍色等等;建盞的發色劑是氧化鐵,淘洗的礦釉顏色呈紅色或紫色。

三是助溶劑,比如長石、草木灰等,可以幫助石英降低熔點。建盞的草木灰使用,更具有一定的地理屬性。

建陽區水吉鎮池中村、後井村的土壤含鐵量相對其他地區高出3-10%,

這決定了該地區的植被所吸收的營養成分中,鐵元素也較高。

所以,這片區域內的草木灰是其他地區不能取代的。

建陽

上天賜予建陽得天獨厚的資源,古人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努力,將其化作極品茶具,化作藝術瑰寶。我們,要感恩,要傳承!

二、建盞為什麼誕生在水吉鎮?

建盞一直進入歷史文獻,一直續寫著它的成就。宋人祝穆撰撰的地理類書籍《方輿勝覽》中記載:「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黃魯直詩曰:『建安瓷碗鷓鴣斑』。又君謨《茶錄》『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艱得之』」等。

學者根據宋徽宗《大觀茶錄》、南宋程大昌《演繁露》等文獻,推測建窯燒制的「供御」、「進琖」款建盞鼎盛期,主要在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到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年間,將近60年,古代已經可以衍生三代人。

《宣和遺事》記載:「(徽宗政和二年)夏四月,燕召蔡京入內賜宴……又以惠山泉(產於無錫)、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產於建安縣吉苑裡[今建甌]的北苑貢茶中一種),賜蔡京飲之」。說明徽宗時期,建窯兔毫盞就是進貢宮廷的貢品。

以上文獻,無不記載了建盞尤其是兔毫中的存在,並且產自水吉,成為貢品,為世人所重。那麼,水吉為什麼能夠誕生出建盞?建盞為何選擇在水吉呢?很多人一直在尋找答案。

早在日本大正(1912至1926年)初年,日本人山本由定曾到水吉調查,研究所得出版了《天目茶碗考》。1935年6月美國人詹姆士·馬歇爾·普拉瑪也來到建窯遺址,並僱傭村民挖掘了大量珍貴標本運去美國,現收藏於密西根大學美術館,成為西方研究發現建窯第一人,所著《天目瓷考察》在日本出版。

建國後,著名學者馮先銘、葉文程等古陶瓷專家及數十個專家學者考察過建窯。發掘報告、研究成果散見於各文博、考古刊物及學術專著。近年來,葉文程、林忠干、謝道華等專家學者出版了《建窯瓷鑒定與鑒賞》、《中國古陶瓷標本·福建建窯》、《中國福建古陶瓷標本大系·建陽窯》等研究專著。

他們無不在叩問,水吉的建盞為何能名滿天下?建盞又有什麼價值,為何全民喜愛?等於說,要研究建盞,必須先問水吉。

自媒體號《建盞》的建盞君認為,水吉之所以產建盞,其具備了四個條件:

一、周圍有足夠的燃料,能應對大規模燒瓷的能量消耗;

二、有適宜的地理環境,即有傾斜度但是斜率不會太高的山坡,以便建造一定規模的龍窯;

三、有便利的運送渠道,即發達的交通以供外銷,南浦溪滿足了這個條件;

四、最關鍵的一點,要有原材料,即含鐵量高,能形成析晶的胎土、釉料。這點正是池中村泥土的特點,含鐵量高達8%。

建盞君從以上條件進行展開,詳細做了全面的分析。這些基礎條件,正是建盞得以生產的必然的客觀條件。

但除了這些條件,池中、後井能出建盞,水吉的其他地方為何不能出建盞呢?在筆者看來,這裡面還有很多緣故,其他必要的因素也是值得深究的。

三、其它地方燒制的到底算不算建盞?

上文提到過建盞誕生於水吉,筆者也走訪過許多生產、銷售黑釉瓷之地,不得不承認,許多城市在工業化生產、產業鏈發展、製作功底、人員綜合素質等各方面確實比建陽優秀許多,但這不是判斷他們所生產製作的盞就可以稱之為建盞依據,那麼其它地方燒制的到底算不算建盞呢?我們掰開細細分析,看看是否有道理。

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製作建盞的根基

陶瓷的製作,泥、釉是最重要的原料,當然,建盞也不例外,兩宋時期仿燒建窯的建盞,比較知名的有四處,分別是武夷山遇林亭、南平的茶洋窯、福清的東張窯以及江西的湖田窯,那麼這些窯所燒制的盞如何呢?

這隻盞是遇林亭窯製作的,這是四窯之中與建窯最為相像的,為何?我分析有幾個原因

1、在歷史上有這樣的傳說,兩位林姓宋代匠人,其中一名為水吉建窯匠人在亭中相遇,共建遇林亭窯,因燒制極其相像從而在建盞的歷史上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2、由於遇林亭的遺址座落距建窯不足百公里,天氣、原料、製作工藝等原因,必然會有相同之處;

3、建窯在兩宋時期,更像是官督民辦的企業,而遇林亭是民辦企業並且建窯在當時民間使用極少,遇林亭生產的填補了這塊空白。有著先天的優勢的遇林亭必然在交流學習上更加積極。

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其它地方所燒制的盞,是什麼情況呢?

由於從業者的關係,無論走到何處,見到非建陽生產的盞,都會多問一名句"這是什麼瓷器"一般情況下,我得到的答案為兩種,一、此為天目;二、黑釉盞;較少碰到商家或作者說是建盞的。

那麼為何會有此爭議呢?

我所走訪的均是線下商鋪,許多商家還是誠信經營的,也有一些新手玩家,由於對建盞了解不多,且由於外地製作盞有些相像,誤將此盞認為是建盞。

從製作工藝上說

這隻雖不是建盞,但器型精美、流暢

不得不承認,許多地方例如:龍泉、景德鎮、德化、宜興等地,在傳統的製作工藝、產業批量化上,都比建陽高出幾個段位,這點我們也必須向他們學習,但從建盞的燒制工藝上來說,不得不佩服建陽的匠人,我們上圖對比一下大夥就明白了。

筆者在淘寶上找到還算比較類似建盞的茶盞,第一張最像了,從燒制的工藝這種屬於浮萍機理而建陽是以還原燒製為主。

另外,胎土有很大的區別,建盞的胎土含鐵量較高,可以用小磁鐵測試一下。

從釉面上分析,以下三種釉面屬於建盞的典型釉面,當然也有柿紅等其它特色釉面

而天目則有許多種釉面

四、如何鑒定建陽建盞?

1、「 看胎。」

,建盞的胎土含鐵高,還原燒促使呈灰褐色與黑色,土略粗糙,胎壁較厚,有沉重感,俗稱鐵胎。檢測是不是鐵胎,用磁鐵最好用。

2、看釉

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在1310±20℃的燒成溫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動,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現象,而器物口沿釉層較薄,有的近似芒口。兔毫多為絲狀呈放射狀結晶,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提及:「盞色貴青黑, 玉毫條達者為上。」毫細長,均勻為佳,銀兔毫比較難得。油滴的釉面多數為邊緣界限清晰的不規則鐵結晶。盞內底部油滴斑紋布滿的,尤為珍貴!藍油滴最耐看!

3、看型

實用器,喝茶喝酒建議束口盞,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內收,淺圈足,口沿向內束成一圈淺顯的凹槽,該凹槽俗稱「注水線」,外形飽滿,手感重,喝茶時嘴唇貼近凹槽,茶湯不易外漏,所以喝茶喝酒最佳器形。觀賞器,建議撇口盞,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淺圈足,大器形多,但成品率低,尤顯名貴型多。

4、看款

目前建盞名家不多,燒盞幾十年的名師有很多位。例:

李達: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陳大鵬:建盞陶瓷藝術家

部分師傅燒的盞部分落款與證書,名家如李達,落「達」款。

謝謝大家讀完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盞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建盞你真的讀懂了嗎?學習建盞技藝,需要做怎樣的準備?
柴燒和柴窯,專家學者有話說!

TAG:建盞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