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一定不知道,廣雅書院的「臉譜布局」有何深意?

你一定不知道,廣雅書院的「臉譜布局」有何深意?

【荔灣故事】

從這期開始,「歷史建築 荔灣故事」推出「書院芳華」系列,將為大家講述書院的故事。

今期·名片

廣雅書院舊址位於廣州市荔灣區廣雅路1號廣雅中學內,於1888年創建。書院坐北朝南,原四周設有護校河,佔地面積達12萬平方米。廣雅書院的院舍分為五進,一進大門,二進是山長樓,三進是禮堂,四進為無邪堂,五進為冠冕樓,冠冕樓左側有濂溪祠,為祀宋儒周敦頤而設。東端清佳堂是教員宿舍,西端嶺學祠,清佳堂南面是蓮韜館,是院長的居室。書院東西有生徒齋舍各100間。書院現保留山長樓、濂溪祠後堂以及碑刻、冠冕樓及兩邊的曲流小橋等。

廣雅中學的前身— —廣雅書院

由清代兩廣總督張之洞創建,

是當時中國四大書院之一。

百年學府,歷盡滄桑,飽經動蕩,然文化底蘊與治學精神仍一脈相承。

帶著對百年書院文化輝煌的印象,

小荔今天來到昔日的廣雅書院進行探尋。

一切景語皆情語

古榕蔥鬱,亭園優雅,書香馥郁,在廣雅里,步步是景緻,處處皆文化。

進入學校,首先要步過一條小橋,橋下流水潺潺。這條河原是書院的護校河,據廣雅中學辦公室副主任翟老師介紹,由於廣雅是官府辦學,有著北方官府的建築特點,四周有護校河環繞。1886年底,兩廣總督張之洞為書院選址,先後勘察7處地方之多,最後選中了這塊「近省城而無喧囂之累」的寶地。

當時兩廣地區教育狀況頹敗,作為洋務派的代表,重視教育的張之洞決定按照自己的辦學理念來創辦一所新型書院,為廣東、廣西兩省培養經世致用人才。

張之洞對書院所耗費的心思實屬難得,就連建築的綴名也飽含對學子的希冀。他將書院定名「廣雅」,取自「詩經」,取意「廣者大也,雅者正也」,希望所培養之人「知識廣博,品行雅正」。書院的建築命名按對聯「山長木桃未雨含英生冠冕,清佳蘭玉無邪瓊華運昭明」串起來的,分別命名為:山長樓、含英樓、瓊華樓、昭明樓、冠冕樓等。其中,原廣雅圖書館的冠冕樓是廣雅第一樓,其名取意於杜甫詩句「冠冕通南極,文章落上台」,鼓勵學子品重學成,冠冕群倫。

建築命名體現文化立場,書院布局則彰顯浩然正氣。翟老師介紹,廣雅書院的特別之處在於其五進的中軸格局,整體被規劃成臉譜狀。護校河勾勒出一張剛毅方正的「國字臉」,中軸線上的山長樓、禮堂、無邪堂、冠冕樓,恰如人的口、鼻、額,廣東、廣西學子生活的東、西兩齋仿似豐盈飽滿的臉頰,橫貫東西的蓮花池如同人的眼睛,目光如炬、洞悉風雲。

「廣雅」的寓意也滲透在學子的學習與生活中。在山長樓的牆上看到張之洞親定的《廣雅書院校規》《廣雅書院學規》的碑刻。作為新式學堂,廣雅書院引進經學、史學、理學和經濟學等西方課程,讓學生增廣見識。而每逢開學行禮,學子首拜孔子,次拜蓮花池旁的濂溪祠。張之洞推崇濂溪先生周敦頤的《愛蓮說》,期望學子們如荷花般品格純正、行為端雅。

風雲變幻中,

屹立不倒的廣雅精神。

廣雅書院深受先賢思想潤澤、遠離喧囂煩擾之地,但在時代的洪流中沒有獨善其身,而是背負起培養人才、救民救國於水火之中的重責。

近代教育家、廣雅第23任校長梁漱溟將廣雅精神提煉為四個字「務本求實」,成為延續至今的校訓。

「在廣雅人眼裡,『務本求實』並非固步自封,而是根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通過改革去進步,才沒有脫離『本』。」翟老師解釋。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廣雅學生參加罷課、示威遊行,展開反帝反封建鬥爭。大革命期間,許多師生積極投身革命運動,參加省港罷工委員會、省婦女解放協會等工作,還參與廣州起義。

1937年,「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廣雅支隊」成立,並參加了珠江縱隊,開展抗日武裝鬥爭。在廣雅校園內有一座銅鑄大鐘頗具深意。在抗日戰爭時期,學生們積极參与民族獨立戰爭,而當時國民黨政府不允許進行愛國救亡運動,並把學生關在校園裡。但這無法阻擋學生們高漲的救國救民呼聲,他們約定以鐘聲作為集合的信號。不同於上下課的規律敲鐘,被稱為「亂敲鐘」的鐘聲密集急促,召集同學們去參加救亡運動。翟老師表示:「因為大鐘有此特殊意義,後來受損後由校友們捐資重建。」

小荔在冠冕樓內看到一塊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頒發的「中共廣州地下組織秘密油印站舊址」的石碑。

1948年9月,廣雅學生在老師的支持下,成立了地下學聯,並以印刷學習資料作為掩護,用冠冕樓內的印刷機秘密大量刻印刊物《廣州文摘》等,靠藤篋傳遞出去,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雖然印刷機不復存在,但廣雅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鮮活的記憶。老一輩廣雅人堅守信念,追求革命真理,都在向後輩詮釋著「務本求實」的深意。

在廣雅書院里,

歷史是如此的真實,

文化的血脈能拉近相隔百年的廣雅人。

當看到山長樓歷久彌新的碑刻時,

學子們會明白求學要力圖知識廣博;

當看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時,

學子們會明白做人要品行雅正;

當看到本固枝榮的古榕時,

學子們會明白做事必須務本求實

……

「情」與「景」的和諧

「德」與「才」的共生

是廣雅人汲取的

精神動力

足以撐起

心中乾坤,

滋養人生路途。

【來源:老人報記者彭嘉薈】

【攝影:楊鋒】

【編輯:彈彈】

(特別鳴謝:廣州市荔灣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州市荔灣區西村街道辦事處、廣東廣雅中學對本報道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荔灣發布 的精彩文章:

TAG:荔灣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