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讓國學引導工作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讓國學引導工作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論語·述而》

釋義:默默地記住它,學習而不滿足,教導人而不倦,(此外)我還有什麼呢。

學習的能力比學歷更重要,比已獲得的能力、經驗更重要。如果你一旦停止學習,你就永遠地留級了。企業也一樣。在激烈的競爭下,活下來的往往不是最強壯、最聰明的企業,而是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企業。

希望集團總經理劉永美說「我們所說的學習的能力,就是要隨時隨地,在任何地方,看到對你有用的,對你的企業和團隊有用的,都要向他們學習。」

學習、學習、再學習,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且是應該在工作和生活中真正身體力行的。只有能夠在工作中將學習身體力行的人才能夠最終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否則,就必將被時代淘汰。

李嘉誠能夠成為世界華人商業領袖,絕不是偶然的。他的一生,是「學習改變命運」最佳的寫照。

李嘉誠因為家境貧寒,上到初中就被迫失學。15歲時父親去世,他以此負擔起整個家庭的生計。儘管他工作非常辛苦,但他知道,如果沒有知識,沒有學問,他將來就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他白天當推銷員,晚上上夜校。他到廢品收購站去買別人廢棄的舊教材,用舊報紙練字,利用各種方式瘋狂地學習知識。

李嘉誠回憶說:「當時我住在合群男子公寓,就是現在銅鑼灣金堡大廈。每晚12時就會熄燈。我因為上夜學和到工廠跟單,每晚回來要摸黑走樓梯,一步步數樓梯數,夠數就知道回到宿舍了。」

李嘉誠青年時基本沒受過正式教育,尤其是英語,連26個英文字母都沒學全,可是他深知在香港做生意,不學好英語,永遠沒有出息。經過極為刻苦的學習,他的英語水平甚至比普通的大學生還要高。50年代他做塑膠花生意時,訂閱了好幾種全世界最新的塑膠雜誌,以便能夠掌握最新形勢。在外國雜誌中,他留意到一部製造塑膠樽的機器,但從外國訂製太貴了,於是他憑著自學的英文研製了這部機器,這成為他早年非常得意的事情之一。他又靠著自己當時還很不流利的英文,和外國人做生意,打開了國際市場。短短几年的時間,他就成了享譽東南亞的「塑膠大王」了。

此後,他不斷挑戰自我,永不放棄學習,在每個時代,都能成為引領風潮的傑出人物。60年代,地產低潮,李嘉誠大舉入市,從塑膠大王變為地產大王。70年代,他的公司上市,成為資本市場縱橫捭闔的王者。在新經濟時代,他又一舉進入電信和網路行業。1999年,他以140億美元的價格賣掉英國Orange電信公司,然後大舉進入歐洲的3G業務。他旗下的Tom公司,以網路為核心,整合傳媒產業,建立龐大的傳媒帝國。他以70歲的高齡,仍然堅持學習,當別人向他請教如何決策時,他說:「你自己應該知識面廣,同時一定要虛心,多聽專家的意見。自己作為一家公司的最後決策者,一定要對行業有相當深的了解,不然的話,你的判斷力一定會出錯。」

從一個街頭推銷員到今天舉足輕重的商業領袖,李嘉誠熱愛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效法。

現代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每一個公司都在絞盡腦汁不斷做出技術、管理上的更新,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的市場情況、新的競爭。作為公司組成分子的員工,也必須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斷更新自己,而不斷更新自我的方式便是不斷地學習。

孔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靜下心來默默堅持的過程,所以要想學習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能靜下心來。有的人學習,越學越有興趣;可是有的人學習,越學越感到厭倦。這是為什麼?其實原因很簡單,只要真正能靜下心來學得進去的人,都不會感到厭倦,反而會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所以要做到學而不厭的關鍵,還是要培養起自己學習的興趣。比如打麻將,有些人一上桌子可以連續打十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如果一個人的學習興趣也能濃厚到像對待麻將的喜好一樣,還有什麼東西會學不好呢?

「誨人不倦」,是指我們在指導別人的時候不感到疲倦,在職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有愛心,有耐心,就可以做到。它還適不適合今天的工作呢?答案是肯定的。「誨人不倦」不只是指導別人,同時也是你不斷地進步的契機,當你與同事分享你的工作技巧和方法時,你也會受到同事的指點和幫助。從長遠的發展來看,當你把工作技巧傳授給同事後,在以後的工作中,你就會自覺探索更精良的工作方法,不斷地提高工作目標。所以,不要獨自孤守著你所謂的「工作技巧」,這樣只會讓你固步自封。大膽地與同事分享工作經驗,才能提升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模式桑博士 的精彩文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讓國學引導工作
看矽谷內部人士解讀,智能手機APP是如何讓你「上癮」,劫持你的大腦的

TAG:商業模式桑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