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因為一位來訪者,我不再只是看到那些癥狀,而是那個承受痛苦的人

因為一位來訪者,我不再只是看到那些癥狀,而是那個承受痛苦的人

在遇見這一位來訪者之前,我對於心理問題的分析和診斷一直停留在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環境因素。

依據時間以及對工作和學習的影響判斷其程度。

比如分為一般性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以及神經癥狀和精神病癥狀

根據正態分布的規律。

我遇到的大部分有心理困惑的處於一般性心理問題。

當然也會遇到神經癥狀的比如強迫症,比如焦慮症。

至於精神癥狀的人,一般不自知所以我除了實習時遇到,基本上不會出現有主動來尋求幫助的人。

所以,很多人說的去找心理諮詢師是有病的人才來基本上是不準確的。

恰恰相反,心理諮詢師,只能處理一般性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而這兩種基本上屬於,心理上有困惑的健康人。

因此,心理諮詢師有一部分工作是,把自認為自己病得很嚴重的人,科普成,他目前的情況還沒有那麼大的問題。

解除對問題的焦慮這一重問題。

再來思索和傾訴。

我們在開始學習診斷時,老師就開始說,根據現在的臨床經驗,已經很難遇到書本上典型的癥狀。

比如抑鬱症的三低標準:情緒低落,思維減緩,行為遲緩。

目前大多數的人的狀態,是比較模糊的。所以,DSM目前已經出到了第11版,各種疾病的條目越來越多。

雖然,這是因為美國保險的相關規定引起的一系列後果。

雖然,也有很多諮詢師治療師,在批判當今給出的診斷條目越來越多,反倒失去了心理學最本質的含義,關心一個人真正的人。

可是沒辦法,大家比較急功近利了一點,需要立馬知道,自己是怎樣的,然後告訴他,要幾次諮詢就好。他按時來就行。

這也就導致了,傳統的精神分析的衰弱,在國外。

扯遠了,扯回來。

說這麼,其實我想說的是,早期我做諮詢的時候,其實更關注那些癥狀表現。

每當遇到一個典型的【癥狀】,我都會有些高興。

因為找到了診斷的依據。

但很久之前,我接觸到了這樣一個人。讓我開始重新思考,這一套診斷的標準是不是缺了一個維度的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他一開始的問題是想知道自己究竟發生了什麼。他總覺得自己不對勁,但沒有任何答案能清晰的表達自己遇到的困惑。

他的情況比較特殊,剛開始,我發現他的狀態,基本上和抑鬱了沒兩樣。

聲音低沉,能說一個字就不會有兩個字。

缺少活力,感覺不到飢餓,說自己一天最多吃一袋速食麵,還是自己逼自己的。

已經有兩周都沒出門了。

我建議他先去找醫生。因為如果是抑鬱症,只能醫生診斷醫生治療。

醫生也診斷了,而後給了他葯。但他覺得,醫生只問了兩句,【最近情緒怎麼樣?】他答,沒情緒,【有自殺的想法么】他答【有】

以及做了幾份量表。就確診了,十分懷疑醫生的水平。

而後他又問了,自己熟悉的學習心理學的朋友。

然後他朋友叫他去找其它諮詢師,因為一是諮詢師不能有雙重身份,做了朋友就不能是諮詢師。

而後也告訴他,就算不是他朋友,也不太想接他這個案子,因為他的邏輯思維很好。

他面對很多問題都是,如果對方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樣,那他就要麼打破對方的邏輯,要麼讓別人打破他的邏輯。

但很遺憾,他的邏輯吧,很自洽,別人攻擊起來很難。

於是基本上聽他說,逼走了好幾個諮詢師。

他說,自己的情況很多看起來是像抑鬱了。

可是,自己只是一年當中會有幾次突然出現很低落的情緒。

回顧童年,也沒有多少創傷,或者原生家庭的問題。

目前的工作也是自己喜歡的。

所以,他問我他自己究竟是怎麼了。

我問,這種狀況,持續多久了。

他說,不記得了,應該很早就有。

只是最開始在自己意識到的時候就結束了。

自己不知道,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時候又莫名好了。

但這次他發現,持續了兩周且有一種不知道會不會變正常的情況。

我發現,他的抑鬱狀態好像是無緣無故,又沒有時間上事件上的規律性。

而這恰恰是他最頭疼的,因為他抑鬱的時候,自己的狀態就是感受不到愛,感受不到情緒。

然後那種情況下,他如果在有女友的情況下,就只能選擇和女朋友分開。

因為女朋友會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麼,他都開心不起來。女朋友會自責。

而他雖知道自己需要她,卻也無法回應她。也只能選擇讓女朋友離開。

他說,那種時候,他就只想自己一個人呆在黑屋裡。慢慢等著哪一天回到正常。

我能明顯知道他的痛苦,但他在那種狀態里,感受不到自己也感受不到我也感受不到世界。

我本想使用應對抑鬱狀態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他表示都用過,沒有效果。

我開始思索,是不是診斷弄錯了。可是不對啊,醫生和量表以及其它諮詢師都是同樣的看法。

於是不死心,我開始問很多其它的問題。我想只能這樣了,收集更多一點的信息。

於是在他的很多描述中,發現他有一個很強的表現-很敏感,對光對安靜對顏色都很敏感,本身是做設計的。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正常的時候,對別人的情緒尤為敏感。

就是莫名的會感受到別人是在難受還是在憤怒還是怎樣,時常會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對方才這樣。會自責。

因此他是很多人的知心哥哥那樣的人,別人有什麼情緒都會找他。但他卻特別不想給人添麻煩。

於是我記錄下來這些特點:

需要獨處。

不想給人添麻煩。

容易有罪惡感

為他人眼中的小事深受打擊。

面對大量信息容易焦慮。

討厭到人多的地方。

覺得自己做不好事情。

能感知更多的信息

高度共情,容易受別人的情緒影響

強烈的責任感,甚至想要拯救世界

擁有更加豐盛的內在世界

孜孜不倦地探索精神世界

把這些特點組合起來,推理髮現特別像我之前看到的榮格說的,高敏感的人格特點。

於是找來資料。

以及17年新出的一本書《高敏感是種天賦》

我立刻把這本書給他看,加上其中的量表給他填。讓他自己去判斷自己的狀況,是怎樣的。

而後得出一個結論。他大概率下是屬於高敏感一類的人。

知道了這個,他開始有些放鬆下來。

原來自己只是沒有好好關愛和照顧自己,讓自己內耗掉所有的能量,才出現,這種情況。

也難怪,這種什麼都感受不到,什麼也不想做的情況會慢慢恢復。

因為自己每次這種狀況發生時,就自己一個人呆著。而後藉由獨處慢慢好起來。

他開心的說,自己終於可以和自己喜歡的女生說,自己那種狀態其實和他人無關,只是自己平時沒有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以及共情太多,消耗太多。

再之後,他會儘可能安撫好自己。每天給自己獨處的時間,有時做些「無用的事情」充電,接受自己就是一個靈魂容易脆弱,高度敏感。易受環境的影響的人。

積極改善自己的環境和對身邊的人表達自己的需要和不要。

慢慢的,他發現也是因為自己的這種特質,自己的創作總有些不一樣。

也被很多人喜歡著。

再之後我就沒有他的消息了。

於我而言,來訪者沒有消息才是好消息,基本上說明,他的生活變得還不錯,不需要諮詢師在。

因為他,因為這件事,我開始關注各種人格的不同。而後發現應對不同人格也有不同的面對方式。

比如有強迫人格的人,他們會更關注情感的連接。於是和他們聊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等問題會使他們放鬆一點。

對於焦慮的人,稍微需要比較權威一點的人,告訴他們沒事,擔心的問題的發生不了。

而對於高敏感的人,大家千萬別說,不要太擔心,要堅強一點,去跟他人一樣享受生活。

因為這樣說,他是被鼓勵改變自己的。而他如果嘗試改變,迎合他人的話,他是很難愛上那個自己的。

如果你說高敏感的人,要學會的是接受自己。如果是他們的朋友,也要學會接受他們就是這樣的。

他們精力沒有那麼充沛,恢復力也比較弱。

但他們不是不好。

他們很好,如果你和他們交流,會發現他們更喜歡高質量的溝通。

不喜歡各種比較淺的溝通場合。

有些人可能會被貼上,低自尊,內向,玻璃心。等等標籤。

有時時常會陷入焦慮抑鬱崩潰的邊緣。

但都沒事。因為你就是這樣的,而這樣的你,本身就很好,無需改變。

只需看到自己能做到的部分。慢慢學會平衡現實和想像就行。

也是從他之後,我才開始找到,我過往一些諮詢案例的失敗的原因。

有一些人雖然表現為一樣的癥狀,但因為我沒有考慮到人格這個因素,因此那些方案,是沒有太多效果的。

不同的人的需要不一樣。

而我以往只看到癥狀沒看到人。

這就導致,我其實沒有做到以人為本。我看到的不是那些癥狀背後的人,而只是那一個個癥狀,我以為把癥狀弄沒就是諮詢師的工作。

可是有些人其實只是想知道,究竟為什麼自己是這樣的。

於是再後來,我基本上很少去診斷,去判斷了。

(但當然,必要的診斷也是很必要的。第一時間你總要分辨出他是不是心理諮詢可以諮詢的對象。如果是神經癥狀和精神癥狀的人,請就醫比較好。)

從這位來訪者走後,我開始慢慢學會看到那些表面的抑鬱,焦慮,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悲傷,痛苦。

背後的那個人。

而不是那些名詞,概念。

因此我的諮詢,變得,有時候真的很像聊天,只不過,我說的少。

所以導致,我的有些來訪者總說:【我每次都覺得你沒做什麼,但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我好受多了】

當然我的這種諮詢同樣也有很多人不適應,於是堅持下來和我諮詢的和之前的我以癥狀為標準的事情,其實差不多,也是一半一半。

不過我卻發現這種關注他人會讓我覺得舒服,於是也就接受了這樣的轉變。

目前的我會關注此時此地此刻的他,而不是他口中的那個過去或者未來。

也不是他以為的自己或是別人告訴他的自己。

因為:你要知道,所有你的過去都不能定義你是誰。-你現在的選擇,每一個此時此刻,才是真實的人,每一個此時此刻,都充滿了無數的可能性,你的人生也是由你掌舵著的。

所以,我就不定義你究竟是怎樣的,我只提供我的知識,讓你可以自己去清晰的看到每時每刻的自己。知曉自己的現狀。

而我也只是儘力去理解你。但我也承認,最知道自己還是你自己。

這段時間,我開始想也許諮詢產生效果的一部分原因,在於,來訪者大量的訴說自己。

在訴說自己的時候,其實在做的是在慢慢練慣用一種【他者】的角度看到自己的情緒,行為,想法。

在這個過程中,經由一個相對客觀的諮詢師的另一重看見和反饋。

慢慢確定你自己,確定你目前在世界的位置,以及你想要達到的位置。以及中間的路徑。看清楚了,就可以慢慢開始行走了。

所以我總說這是一段探索自己的路。

而目前。真的能有勇氣前來探索的人,其實並不多。

但以後會越來越多的。

以往我以為大家相比於承受真實更願意接受幻想,或者自己以為的不一定是以為的世界裡尋覓失望著。

但現在我發現當我戳破著一些人的幻想時,他們其實早已準備好去面對了。

也許當下他們還沒有發現,而發現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換了一種生活方式。

我本來以為我在陪伴他人成長,但回過頭來,也發現,我也被他們陪著著成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psy迷鹿 的精彩文章:

四個陌生人探討人生意義後啃了小龍蝦

TAG:psy迷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