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腦科學—新聞早班車

腦科學—新聞早班車

科 學 時 訊

1,試管中竟誕生了AI神經網路!加州理工錢璐璐團隊最新突破,AI 編入合成生物分子電路將可行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Winner Take All」實現DNA計算

來自加州理工學院曾經用核苷酸製造出 DNA 機器人的錢璐璐教授與其研究生 Kevin Cherry 在 7 月 4 日的 《Nature》 上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小小的試管中誕生的人工智慧。

他們開發了一種名叫「Winner-Take-All」的由 DNA 製成的人工神經網路,並選用了機器學習界的經典問題——識別手寫數字,作為其首戰場。他們期望試管里的充滿智慧的混合物,能幫助人類識別上萬個潦草的數字。這項工作也是證明將 AI 編入合成生物分子電路的重要一步。

2,秒殺波士頓動力狗,MIT獵豹機器人閉著眼跳桌狂奔(視頻)

來源:MIT NEWS

機器人領域又一大突破:MIT最新研發的第三代獵豹機器人,不依靠視覺和任何外部感測器,全憑控制演算法,漂亮地縱身飛躍上桌,還能輕鬆爬上滿是障礙物的樓梯,在突然被猛推或猛拉時迅速恢復平衡。

獵豹3能夠無需視覺地爬上樓梯,穿過崎嶇不平的地形,並且在遇到意想不到的外力時能夠迅速恢復平衡,這都要歸功於Kim團隊開發的兩種新演算法:接觸檢測演算法(contact detection algorithm)和模型預測控制演算法(model-predictive control algorithm)。

3,PNAS |浙江大學陳崗課題組重磅發文,在神經認知領域取得新進展

來源:iNature

2018年7月6日,浙江大學系統神經與認知科學研究所陳崗研究組在PNAS上發表了題為「Reply to Doi et al.: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matters in the formation of perception」的文章,該文章闡明群體對cRDS和aRDS的反應的選擇性表明神經元聚集在單個皮層基因座中的重要性。

4,神經元的「條形碼」指導複雜神經網路

來源:生物通

VIB-KU Leuven的Joris de Wit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決定個體神經元連接形狀、位置和功能的分子代碼。研究成果發表在《Neuron》,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腦部疾病。

5,《Neuron》改善記憶指日可待?

來源:生物通

在神經電路層面,大腦如何實現學習和記憶?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與巴西的合作者共同發現了一種在學習中起核心作用的特定腦神經元。這項工作發表在《Neuron》,可能對阿爾茲海默症等記憶衰退疾病有所幫助。

6,自我感覺比實際年齡年輕?還是老?與腦齡的關係...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圖片來源:《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這種稱為主觀年齡(個體如何體驗自己比實際年齡更老或更年輕)的感覺,能夠反映出大腦的衰老狀況,並已被強調為晚年健康結果的重要預測指標。

研究人員利用MRI大腦掃描發現,相比於自我感覺比實際年齡老的人,那些自我感覺年輕的老年人表現出更少的大腦衰老跡象。

該研究發表在《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上,這是首次有研究發現主觀年齡和大腦衰老之間存在關聯。

7,《自然》子刊:聰明的大腦更「懶惰」!科學家發現,智商高者大腦神經元反而更不活躍 | 科學大發現

來源:奇點網

論你為啥拚命加班還是做不好工作……

近期的《自然通訊》雜誌上,來自波鴻魯爾大學的Erhan Genc博士研究團隊為我們帶來了一項令人哭笑不得的研究。

研究者利用最新的成像方法檢測了志願者腦內的神經元樹突水平,發現那些智商更高的人,雖然往往具有更大的腦體積和更多的神經元,但是在思考的時候活動神經元反而比較少!

8,Nat Commun: 為何男性患神經發育障礙風險高於女性?

來源:生物谷

性別在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和很多神經和精神疾病中都有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差異的分子基礎,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Tracy Bale和幾位同事研究了一個對胎生動物健康有關鍵作用的分子。

在一項對小鼠進行的研究中,他們發現這個分子,O-N-乙醯氨基葡糖(OGT)能通過建立性別特異的基因表達模式來發揮作用。相關研究成果於本周發表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閱 讀 分 享

1,中國工程院公布新修訂的《中國工程院章程》(2018年5月30日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修訂)

來源: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院士的標準和條件

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國國籍的高級工程師、研究員、教授或具有同等職稱的專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以及僑居他國的中國籍專家),可被提名併當選為院士。

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

閱讀鏈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7/415268.shtm

2,科研投資哪家強?

來源:brainnews原創編譯

全球放眼看去,你想哪個經濟體在科研和發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上面投資最多?答案也許會讓你大吃一驚,韓國投入了GDP的4.24%進入科技發展,然後是以色列。

雖然中國和日本是東亞強大的經濟體,但和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台灣相比,並沒有在科學研究中投入較多的GDP比例。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5505-2?sf192962791=1

閱讀鏈接: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59104435662823&sudaref=m.weibo.cn&display=0&retcode=6102

3,【指南速覽】老年期抑鬱障礙診療專家共識

來源:中華精神科雜誌

老年期抑鬱障礙指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出現的抑鬱障礙,具有異質性,臨床表現抑鬱核心癥狀不突出,而焦慮/激越、精神病性癥狀、認知功能損害、自殺、睡眠障礙等特徵較明顯。老年期抑鬱障礙篩查、評估和診斷以病史、軀體和精神檢查、實驗室檢查為基礎,全面評估臨床癥狀、實驗室和輔助檢查以及社會心理問題進行診斷,並注意甄別軀體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共病抑鬱。

本文詳細介紹了老年期抑鬱障礙的(1)臨床特徵(2)篩查、評估與診斷(3)治療和干預等方面的內容。

4,佛教徒陳天橋為何要捐出10億美元研究人腦

作者:Byran Walsh

來源:虎嗅網

2016年年底,陳天橋夫婦對外宣布,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捐贈1.15億美元,用於腦科學研究。在此之前,陳天橋花了兩年時間考察了世界範圍內的很多家研究機構,甚至親自學習腦科學原版教材,最終做出了決定。這只是他資助神經科學研究的10億美金中,很小的一部分。

本文作者與陳天橋在他紐約上東區的新宅里進行了兩個小時的談話。陳天橋談及他的佛教信仰和大腦研究之間的聯繫、技術需要解決它自身產生的問題,以及為什麼他並不擔心機器人興起帶來的威脅。

資 源 分 享

編譯:集智翻譯組

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

複雜性研究,旨在理解那些由彼此相互作用的微小元素所組成的系統的行為和性質,此類研究往往需要依靠各學派各領域的專業知識以及跨學科合作。近期,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布了一個論文合集,總結了改雜誌近年收錄的複雜系統文章。

作為跨學科研究的理想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收錄的論文覆蓋了包括物理學、生命科學在內的廣泛主題。讀者可以根據文章結構介紹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欄目進行閱讀:生態與演化、網路醫療、神經科學、社會系統、網路結構與動力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rainnews 的精彩文章:

腦科學-新聞早班車

TAG:brain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