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城市有時是讓人倍感孤獨的地帶,而你不是一個人在經歷這些

城市有時是讓人倍感孤獨的地帶,而你不是一個人在經歷這些

標題這句話來自一個名叫 Michael Pederson 的藝術家。謝謝他,讓我們的公共空間有了「輕鬆有效」的可能性。

這是 Michael 一個名為《24 小時開門》的作品。 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作品《無聊評估》。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別動蒲公英》。「請勿觸摸」。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作為必要的功能性設施,指示牌、圍欄、應急按鈕等公共裝置已經成為了人們熟視無睹的存在。這些板著臉的公共裝置遍布各個角落,直白地揭示著城市生活的種種答案,令人感到索然無味。即便如此,當你走在悉尼的戶外小道上,可能仍需要仔細留意腳下和身邊的標識們,因為不知不覺間,你或許已經到達了「世界的盡頭」。

「世界末日綵排俱樂部」不是一枚正兒八經的指示牌,而是一個豎立在悉尼郊區某片草叢邊緣的裝置藝術品,由它標識的俱樂部所在地「每周三下午四點開始綵排,有咖啡供應,來者不拒」,在一片空曠蕭瑟的雜草地中開著有關末世的玩笑,令人感到既好奇又悲傷。

「世界末日綵排俱樂部」上寫著:本周綵排主題:完成社交崩塌。 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它和它的朋友們——「解決尷尬沉默的自取卡片」、「孤獨公園座位的使用說明」,這些想像力豐富,又能擊中人們內心的公共裝置,都出自於悉尼藝術家 Michael Pederson 之手。2013 年年末,Michael 在個人主頁開始了名為 Miguel Marquez Outside 的街頭藝術項目。持續至今,這些獨特的裝置吸引了來來往往的看客,並將公共裝置的價值延伸到了一個新的維度。

「解決尷尬沉默的自取卡片」:如你所見,我們的對話在不久之前戛然而止,我給你這張卡片是因為:

我對此絲毫沒有不舒服,並且感謝你與我分享這一絲寂靜。

我得說點什麼。如果我突然開始聊天氣,請原諒。

我有點焦慮,看得出來,你也一樣。我們今日就此別過吧,下次再聊。

這太尷尬了,我都感覺快要窒息了。如果我跑路了,請不要介意。多謝。

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孤獨公園座位的使用說明」:第一步,坐下;第二步,安靜地吃東西;第三步,凝視遠方;第四步,嘆氣。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不同於廣泛概念里街頭藝術的大膽狂放,也不同於社交網路上熱熱鬧鬧的情緒表達,Michael 的作品借用公共裝置的理性外觀,將城市生活中細微的冷幽默與「小確喪」冷靜而直接地擺在了人來人往的城市公共空間。

這些作品通常按照現實中的公共裝置比例來設計製作,除了體型迷你,其外觀幾乎可以做到以假亂真。而這些被曝光在公共空間里的正經裝置們,卻是在或直白或譏諷地表達著人們內心的微妙想法,比如那些社交中令人無所適從的尷尬沉默、用色卡深淺來劃定的無聊程度,以及你可能已經思考過無數遍的,「地鐵上與陌生人意外對視的目光應急處理辦法」。

2017 年, Michael 貼在某節地鐵車廂里的「社恐實用小貼士」:如果一位陌生人與你意外對視,不要慌張,繼續盯,慢慢地將你的視線移動到他後方的某件事物上。如此一來,對方就會懷疑,或許剛才你不曾盯著他,他們也會扭過頭去。如果這樣做沒效果,那就打個哈欠,低頭看自己的手機,默默祈禱對方很快就忘了你。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我喜歡探究個體自我在公共空間中的想法和感受。」Michael 這樣解釋項目的出發點,「城市有時是讓人倍感孤獨的地帶,而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向人們表明,『你不是一個人在經歷這些』」。

《No》上寫著,禁止奔跑,禁止尋求刺激,禁止展現孤獨感。「一個人逛超市」越來越多地被當成孤獨的表現,而 Michael 將這種心情搬到了購物車的使用貼士上。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Michael 在一次自己的小型繪畫展中注意到,放置在公共環境下的作品更具藝術表達效果。人們意想不到的東西如果被放在公共空間中,往往會帶來更強烈的驚喜感。此後,他越來越多地基於公共裝置這一載體展開創作。隨著公共裝置已然成為大家司空見慣的城市標誌,通過這種形式,他能夠在吸引行人注意的同時,完成對人們既有期待的顛覆。

《扶手沙發》,一次基於廢棄沙發的藝術創作。「2015 年 2 月 3 日,星期二,Martin Hill 結束了一天痛苦的工作回到家中,坐在了這張扶手沙發上,然後他沉了下去,消失了。家人們討論後決定把這張扶手沙發放在室外,希望新鮮的空氣和日常的喧鬧能把 Martin 帶回人世。您不坐在這張椅子上,我感激不盡。」

Michael 用敘述的手法賦予了沙發一個有點兒悲傷的小故事,並希望藉助戶外的新鮮空氣和熱鬧的生活,鬱悶的人們能夠走出空虛與絕望。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事實上,選擇與公共空間充分相關的作品形式,也是為了達到 Michael 理想的創作目標——讓人們跳脫熟悉和習慣的環境,去思考和感知身邊的事物,並與周圍環境產生新的聯結。除了不憚展現生活中的孤獨與疲憊之外,Michael 的作品同樣也不斷發掘著城市空間中的樂趣與幽默。

《小小危害》(上)和《沒準備好》(下),用迷你裝置和幽默文本來解讀的細微角落,讓不被注意的事物也有了可愛之處。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形式上的剋制與冷靜,結合內容的情緒化,使得 Miguel Marquez Outside 系列作品呈現出一種混搭的怪異幽默。而作為裝置藝術的精神內核,這些可愛的裝置背後,一面是直面社交恐懼與人群孤獨的大膽表達,一面是增進人與公共空間關係的溫柔勉勵:世界並非全然完美,但也不算太差。

無論如何,總有一塊來自 Michael Pederson 的新標識在等著我們,它也許是通勤路上的「新的一天,新的絕望」;也有可能出現在你我從未注意過的角落,寫著「歡迎來到新世界俱樂部,你的生活充滿陽光」。

未來預想圖 × Michael Pederson

Q:你有在創作過程中遇過什麼困難嗎?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A:有的時候,作品和想法難以按照我的預期呈現。一般來說,如果我對某一個創意更耐心一些,或是把它擱置一段時間,它可能會隨著時間得到一定的改善。而有的時候,原材料可能達不到我想要的標準,但我最終會在創作過程中找到更好的辦法。

Q:你希望人們在看過你的作品之後,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或轉變?

A:最好的話,我希望人們可以花上一點時間,去思考他們所處的環境、周邊的人的生活。如果大家覺得我的作品很有趣,或者挺好玩兒,那也不錯。

Q: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條評論是什麼?

A:有些人告訴我,在看過我的作品之後,他們決定出去走走,並且開始以一種新的角度來觀察他們周圍的世界。我很高興能夠收到這樣的評價。

《斷線簡訊》。「我到了。」「你在哪?」「Hello?」「?」 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引力的線徑》。「今天,引力是……

- 無法探測。你深呼吸一口就能飄浮而走。

- 很小。你想去哪兒蹦躂就去哪兒吧。

- 正常。想去哪兒去哪兒,想幹嘛幹嘛。

※ 可以感知得強。別干太多事,盡量坐著。

- 無法承受得強。趕緊回家躺著吧。

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家長指引》。「這片區域建議運用家長指引。這裡有一些粗俗的語言,中度無聊,孤獨感和上班族過路時經常給出的『見鬼了吧』的表情。」

這些作品即使身形迷你,設計製作上卻十分用心,與人們身邊真正的界面或裝置沒什麼區別。對移動端界面設計的仿製也是該系列作品的一大特點,由此,公共空間同時也有了虛實結合的觀感。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Q:在中國,這樣有關公共標識的裝置藝術創作並不容易。在澳大利亞的情況如何?你有沒有擔心過作品的保存與保護問題?

A:我的這些作品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完全合乎規定,但是人們一般不會在意我做了些什麼,尤其是在市中心這種地方。我所製作的標識大部分都很小,而且很容易帶走,這也省去了一些麻煩。(至於作品的保護和保存)我的作品們通常不會保存很久,但這就是街頭藝術的本性,我選擇接納它。

Q:你曾提到自己作為畫手和拍攝短片的經歷,這對你後期的創作有什麼影響嗎?

A:我認為影片製作對我的影響在於,它們使我的作品常常帶有敘述性。我的一些作品會像短篇故事,其他的則帶有科幻小說的色彩。而我的繪畫通常屬於極簡風格,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創作街頭藝術作品的方式。

《請在此等候》(上)上寫著,「請在此等候,未來的你馬上就來」;《陷坑》(下)上寫著,「吞噬城市的陷坑」。可見,在關注現實生活的同時,Michael 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大膽的科幻想像。圖片來源 | miguelmarquezoutside.com

Q:你有從其他的藝術類型中獲得過靈感嗎?有沒有哪一位藝術家是你最喜歡的?

A:我喜歡電影和音樂,平時會去逛美術館,像是悉尼當代藝術館和白兔當代美術館。我也喜歡閱讀,尤其是短篇故事。有的時候我會從這些不同的藝術來源中找到創意的種子,並且受到啟發開始我的創作。我也有很多非常喜歡的藝術家,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我的街頭藝術作品的藝術家包括有 Slinkachu、Mark Jenkins、 Will Coles、 Jenny Holzer 以及 Ed Ruscha 等等。

文:肖涵予 | 編輯:趙慧

更多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從Evernote獨立的印象筆記,會是矽谷公司本土化的樣本嗎?
金融可以再設計,公益可以再出發——2018中國公益金融Mini MBA如期開班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