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AAA債券也閃崩了:266億債券違約背後 煤老闆首當其衝

AAA債券也閃崩了:266億債券違約背後 煤老闆首當其衝

連AAA級債券也閃崩了!7月11日,中融新大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融新大」)發行的債券 「18新大02」盤中暴跌超過70%,就在前幾日其另外兩隻債券也出現閃崩,合計閃崩債券規模31億。

今年債券市場頻頻發生違約,本報記者統計,今年已經發生26起債券違約,違約金額共計近266億。最近幾個月來,債券新增違約主體的家數及違約數量環比、同比都在上升,不斷有機構踩雷,信用券市場風聲鶴唳。

「今年以來主要是民營企業債務違約,但是也要警惕債務違約有所升級,違約企業從民企向大型民企業、國企擴散,違約債券由低評級向高評級漫延。」華南某上市券商固定收益部負責人稱對《華夏時報 》記者稱。

民企債務風險的背後,一些地方城市的首富、煤老闆浮出水面,高債務運作風險橫亘頭頂。招商證券謝亞軒認為,民企在去槓桿之下融資成本飆升,促使再融資渠道收窄,滾動債務難以為繼,現金流凈額之和被迫面臨下滑。相反的是,國企本身融資具有優勢,加之供給側改革的助力,現金流越加充盈。

AAA債券閃崩了

公司債務違約風險在增加,債市再次出現擔憂與恐慌情緒。

中融新大發行的三隻AAA級債券近日均出現了閃崩,7月9日,15魯焦01盤中最大跌幅35.43%、債價最低至50.6元;15魯焦02最大跌幅26.9%、債價最低至47.5元。這兩隻AAA債券在上周五就已經出現過閃崩。7月11日,該公司發行的債券「18新大02」盤中暴跌超過70%,高空直墜般的下跌,反應了市場對其違約的極度擔憂。7月12日,為了避免其他債券也出現閃崩,中融新大發行的7隻債券全部暫停交易。

「今年下半年債務違約還會持續,在金融去槓桿、金融強監管風暴之下,公司債到期量在增加,但是融資收緊企業流動性緊張。」上述券商固定收益部負責人稱認為,債市總體風險可控,但是個體風險不可避免,機構要小心踩雷。

中融新大由此前的山東焦化更名而來,為山東的一家巨無霸企業,其產業布局物流清潔能源、礦產、能源化工及金融。公司董事長王清濤,2017年以575億元財富排名《胡潤百富榜》第28位,被稱為「青島首富」。

中融新大公告稱,目前生產經營情況一切正常。公司主營產品焦炭及副產品始終保持較高市場價格,盈利情況良好,經營性現金流充足。公司總資產達1578億元、凈資產達910億元,市場怎麼擔心其違約呢?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上個月卻將其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自「BB」調降至「BB-」。從其股權質押與借款來看,2017年借款總額達407.95億元,在上年272.41億元上增加49.75%;2017年公司直接或間接持有42家子公司股權,股權全部質押。

這不由得使市場想起了永泰能源,7月5日,其發行金額為15億元、短期融資券「17永泰能源CP004」到期違約未兌付,其發行的其他債券「13永泰債、16永泰01、16永泰02、16永泰03」進行了停牌處理。永泰能源也是一家煤炭企業,同樣股權高比例質押、債務高築,永泰集團質押的永泰能源股權比例高達99.92%。永泰能源實控人王廣西,是曾經身價數百億的「煤老闆」,如今在積極變賣資產籌措資金以償還巨額債務。「2018年新財富500富人榜」發布,其家族以147.1億財富位列第173位。

截至目前,今年債券市場已經有26隻債券出現違約,違約規模近266億元, 自4月份以來至今已有15隻,債券違約的只數與金額都有所增加。違約的企業向大型民企甚至國企漫延,違約債券評級向AAA級延伸。

「一是民營企業發債較難,2018年民企能源類只有永泰發行成功,市場縮量嚴重。二是公司從年初就開展一些融資策略,但因為股價和定增問題擱置,公司也尋求五大行求助。三是公司希望投資者打折購買新發債券形式作為對到期債券償還,但申購未達預期短融失敗。」永泰能源旗下子公司一高管對公司債券違約如此解釋。

為什麼今年公司債務頻頻違約?國泰君安債券覃漢認為,引發債券市場違約的原因有五個方面,一是經營低迷導致內外部現金流出現收縮。主要包括行業低迷導致的企業經營惡化,政策突然變動導致企業經營出現惡化,失去主要客戶導致的企業經營惡化。二是激進擴張和多元化導致違約。短期投資過多企業無力支撐,投資的回報不及預期導致投資無法收回。三是實際控制人風險導致的違約。實際控制人風險往往是民企的特有風險,對於民企的經營及外部融資有很大影響。四是技術性違約。技術性違約主要是指發行人由於非主觀的技術性原因,沒有按時將資金足額劃轉至託管機構,由此造成的違約行為。

謹防系統性風險

這一波違約潮當中,民營企業首當其衝,六成違約發生在民營企業身上。

「未來民營企業仍然是信用風險的主要爆發點。」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本報記者分析稱。

其理由是,民營企業受外部經濟波動和行業因素影響較大,且在經濟去槓桿和金融嚴監管的背景下,民企的融資環境較國企而言將更差,融資難、融資成本提高將進一步加大民企的信用風險,一些財務狀況較差的低信用等級民營企業容易發生資金鏈緊張甚至斷裂的情況,最終引發違約,而民企違約事件頻發又使得其融資環境更加惡化,容易導致惡性循環。

聯合資信在最新研報中分析,民營企業對宏觀經濟波動、行業周期性和政策不確定性的承受能力較弱。隨著金融嚴監管政策持續落地,融資環境整體趨緊,融資難度加大且融資成本大幅提高。對民營企業而言,一旦經營業績惡化,將面臨嚴峻的再融資壓力,造成信用風險加速暴露直至觸發違約。

今年下半年,更多的企業會產生債券違約的風險,聯合資信認為煤炭、房地產、貿易、化工等行業內信用狀況分化將進一步加劇。

國泰君安固收首席分析師覃漢稱,地產行業高土地庫存、低可售庫存的狀態註定了地產需要維持高投資增速進行開發,投資未來依然會在高位,行業信用基本面拐點暫時未到,下半年仍有較大的風險。建築和貿易行業在外部融資趨緊的背景下,信用資質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需要關注其信用風險的爆發。建築行業本來就是依賴融資、高負債率運行的行業,應付賬款的增長將會進一步急劇行業的現金流緊張,信用風險會居高不下。

至於市場普遍擔憂的城投債,覃漢認為外部融資環境惡化,內部幾無償還能力,信用基本面明顯惡化,但2018年對城投違約容忍度仍低,剛性兌付仍是大概率時間。

「從今年債券違約來看,實際上是金融監管層打破剛兌的一種體現,債市、信託違約現在已不是什麼希罕事,過去最終都剛兌了,現在違約就違約了,機構承擔風險,才會重視風險識別。」深圳某股份制銀行金融市場部人士認為,只有打破剛況,市場才能出清,風險才會得到釋放。

下半年,債務風險持續爆發,監管層會不會出手呢?東方金誠分析師王青認為,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趨緊的背景下,預計監管層還將繼續出台相關措施,緩解市場緊張情緒,避免違約蔓延。

7月3日,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債券通周年論壇上強調,中國債市於2018年5月末,違約率只是0.39%,較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1.74%、以至國際債券平均違約率的1.2至2.08%為低。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時報 的精彩文章:

特斯拉工廠選址或已確定 下一步解決生產資質
新加坡航空樞紐面臨挑戰 新航發起客源爭奪戰

TAG:華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