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的點點滴滴-憶即將忘卻的趣事

生活的點點滴滴-憶即將忘卻的趣事

文/張英鋒

生活猶如萬花筒,正看反看它都有靚麗的色彩,也應驗了千姿百態無所不有無所不奇的說法。當下的雨漫無邊際,晴日不多,雨點敲擊萬物的聲音惹人更煩,明明是盛夏季節,卻給人深秋的感覺,凌晨的氣溫讓出門的人在帶雨具的同時還得操心添加衣服的問題。昨夜被整個雨所佔有,輾轉反側,久久難以入睡,想東想西,就又想起過去的一些事,自己笑了幾次,現記之,與大家分享。

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都知道有一個「三線建設」,到底是怎麼回事卻不是十分清楚,大概能知道的就是軍工單位搬進山裡了。比如離我家十多公里的北山腳下就建有一個廠子,代號為「801」。生產什麼不清楚,由此還修建了一條柏油馬路叫棗鳳公路,自豪一點地說,我們那裡的人在上世紀70年代就享受到了柏油公路,只是相向而行的單車道,顯得有些窄罷了,其實「三線建設」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是國家基於安全所面臨的風險而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的建設。其開始的背景是中蘇交惡,還有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1980年代後,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三線建設由保密名詞逐漸見於報端。當時鑒於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這些遷建的軍工企業,都建立了嚴格的保衛措施,一般都有公安部隊值守和負責外來人員的盤查及內部「有問題人員」的盯防。工作人員不夠時就從勞動服務公司或者待業辦抽一些年輕人補充。最初的幾年裡流傳著這樣一件事;抽調的兩個年輕人,人長得還算標緻,就是早早不上學了。短期培訓後,領導就安排兩個年輕的內衛戰士去盯防一名「有問題人員」及他的女兒小李。這兩名內衛戰士十分認真,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

一天早晨,山區的天還是灰濛濛的,小李起床後看到時間晚了,恐怕要遲到,就匆匆洗漱後到廚房拿上吃的東西出門上班,在遠處暗暗盯防的兩個內衛人員看到小李今天和往日不一樣有些異常,手裡拿著東西且不停地在兩隻手裡倒著,他們在想,她為什麼行色匆匆,拿的又是什麼啊?手雷?炸藥包?是想搞破壞嗎?兩個內衛人員用眼神一交流便迅速跟了上去。小李急著趕路,不小心腳下滑了一下,身子在趔趄過程中看到身後兩個男人行為可疑,在這朦朧的天色里心裡更加慌張,步子不由自主快了起來。後面兩個內衛人員看到這種現象也加快了腳步,心裡也在暗暗鼓勁,絕不能讓她的陰謀得逞,就這樣一個在前面跑,兩個在後面追,快到廠子大門時,小李一看甩不掉這兩個可疑的人,情急之下把手中的東西丟在路邊猛地向大門值班室奔去,追趕靠前的內衛看到後心想壞啦,她要搞破壞,便一個騰空飛躍,整個身子撲向了那團黑乎乎的東西,同時向後面的同事喊到:不要管我,快報告領導,毛主席萬歲!後面的同事膽小順勢也就匍匐在原地,一分鐘、二分鐘,······怎麼沒有響?前面的內衛閃著一雙驚悚的大眼,起身一看,哦,身下是壓壞了的烤紅薯,烤紅薯似乎還散發出一絲絲香甜味。

原來,小李想自己出身不好,上班遲到肯定會挨批,就去把先一天父母埋在灶堂里的紅薯刨出來帶上準備上班休息時吃,無奈紅薯太燙,她又要急著趕路不可能等著紅薯涼下來,就把發燙的紅薯在兩個手裡不停地倒換著以免燙手,她的舉動讓盯防的兩個內衛人員看在眼裡,腦筋來了一個發散性思維,結果就發生了上述一幕。

這個故事流傳了半個世紀了,雖然多了些許戲虐的成分,但多少也能夠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活實際及思想狀況,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其規模可與抗戰時期的沿海工業內遷相提並論,三線建設地點都在偏僻地方,這也成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的重要助推器。

搬遷到偏僻地方後,「三線建設」裡面的人們慢慢地與當地也農民交往起來,主要是迫於生計問題,以至於後來發展到通婚,工人們放下了身段,農村人在交往中也開闊了眼界,聽到了以前沒有聽說過的事。星期天農民的屋子裡會看到穿著乾淨衣服的工人。有的是拉家常解悶,有的是說媒提親,還有的是以各種理由蹭飯的。農村人實在,來就來吧,飯不多,多個人還不是問題。有一日,休息的老趙領著二是六歲的兒子來到一老農家中,老農兩口看到這兩個不速之客,隱隱約約感到是沖著自己女兒來,一下子慌了神,因為攪團已經打在鍋里了,怎麼辦?好在老趙人比較活泛一些,揣摩到了老農一家兩口的難為情原因,就一連說了幾遍「吃什麼都行」,語氣之柔和誠懇,反倒讓主家很無奈,老農只得調好汁,盛了兩大碗攪團端了上來。十一月的山區,氣溫漸涼,盤腿坐在炕上的老趙爺兒倆一時也有些驚慌,看在一大碗黏糊糊的東西擺在面前卻不知道怎麼吃,這時老農兩口子倒是非常熱情地說別見外,蘸著吃,蘸著吃。聽到勸吃聲,老趙爺兒倆不住的點頭、站起,老農一勸,老趙爺兒兩就站起,老農一勸,老趙爺兒兩就站起。往複幾次,老農都來不及拉他們坐下了,而老趙的兒子個兒大,起身快,頭都碰到老農的木頂棚了。攪團冒著熱氣和調好的汁水擺放在那裡,幾個人顯得有些尷尬。還是老趙活泛,他問了老農幾遍,看到老農也一頭霧水,唯一的動作也是點頭,不停地咂叭著他那泛著金黃色的銅煙鍋。老趙只好端起調好的汁水向碗里倒了一些,拿起筷子夾了一團攪團,在汁水裡蘸了蘸放進嘴裡,隨之,老農笑了,把銅煙鍋在炕沿下磕了磕,吃了起來,老趙的兒子也笑了笑,但帶著苦澀的味道,他是在老趙和老農猛吃胡吹中皺著眉吃完了一碗攪團。看來老農的站即蘸,老趙的蘸非站也,而老趙兒子可能更多的是感覺頭被碰但不要留下印記而影響婚姻。由此你能說誰對誰錯呢?

作者簡介

張英鋒,微信昵稱雪山孤獨鬼,鳳翔人,62年出生,就讀於鳳翔中學,陝西警官學校畢業,大專文化,警察,操持刑事偵查工作,曾被聘請為陝西職業警官學院兼職教官,平庸之人,臨屆退休歲月。從警三十餘載,愛好散文寫作,早年些許作品見諸於寶雞日報文藝副刊及當今的西部法制網等平面媒體,秉持「天下有難,我有何用;有難不解,有我何用」之信條,篤定讀書可修身養性,多以茶、書和酒為伍,愛閱讀,以抄抄寫寫記扎記為樂趣;臨魏碑,拙筆撥墨揮灑始性情。好邀朋相聚,聊東西南北,隨性而起,遇緣而飲,自信人生三百年,各領風騷數十載。

精彩悅讀

責任編輯丨辛 克

文字審核丨李 強

公號維護丨魏曉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光撿漏 的精彩文章:

趙會俠 一件小事
安息吧,飛渡的英靈

TAG:時光撿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