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出版座談會在滬舉行

《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出版座談會在滬舉行

《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文化與藝術》出版座談會會議現場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6月29日,由上海大學文學院、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聯合主辦的《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文化與藝術》(以下簡稱為《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出版座談會在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舉行。上海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曾軍教授、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總經理賀聖遂分别致辭。《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作者、上海美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劉旭光教授介紹出版情況。賀聖遂總經理、曾軍教授、劉旭光教授、復旦大學朱立元教授共同為新書揭幕。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總編輯鮑靜靜主持新書發布會。

上海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曾軍教授,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總經理賀聖遂,《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作者、上海美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劉旭光教授,復旦大學朱立元教授共同為出版《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新書揭幕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總編輯鮑靜靜主持發布會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列屬於「光啟文庫」中的「光啟學術」系列。該書體現了「光啟文庫」的兩大特點:一是「經世致用」,即注重文化的學術性和實用性,既促進學術價值的彰顯,又推動現實關懷的呈現;二是「東西交流」,即注重文化的引入與輸出,促進中西文化的碰撞與溝通。《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正是試圖站在當代審美與藝術活動的角度,以探源的方式進行反思,追索隱藏在藝術繁榮背後的力量與條件,追問當下的藝術精神由何而來。

復旦大學朱立元教授、汪涌豪教授、王才勇教授、張寶貴教授、陸揚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朱志榮教授、朱國華教授、湯擁華教授,上海師範大學王建疆教授、王宏超副教授,上海大學孫曉忠教授,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劉彥順教授等均出席會議並圍繞「西方美學史研究之方法與路徑的拓展問題」、「中國對『文藝復興』的接受與再認識」、「藝術史、藝術學理論與美學史之結合的可能」、「關於藝術鑒賞的方法論問題」四個議題展開討論。華東師範大學王峰教授主持專題發言。

以文化傳統捍衛學術信仰

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總經理賀聖遂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做藝術類圖書是順應時代潮流,也是大有作為的事情。而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也趕上了好時代,因為藝術是為了美好生活而確立,只有在嚮往美好的過程中,藝術才會被更多的人關注,人們才能吸取其中的思想。」商務印書館於1897年創立於上海,始終秉承「引領學術、擔當文化」的學術傳統,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出版機構之一。賀聖遂表示,20世紀80年代以來,商務印書館大批譯介了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學術思想著作,其「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系列有「對我國學術文化有基本建設意義的重大工程」之稱,是學術出版精華的集中代表。《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一書所從屬的「光啟文庫」分光啟隨筆、光啟學術、光啟通識、光啟講壇、光啟讀本、光啟譯叢六大系列,其旨在構築優秀學術人才集聚的高地和思想自由交流碰撞的平台。「光啟文庫」既是對商務印書館引介海外優秀經典圖書這一傳統的延續,也是對「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系列的有力補充。

上海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曾軍教授致辭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曾軍認為,《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是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學術」系列,列屬於「光啟文庫」之一。為此,首先應感謝的是他們的支持和幫助,希望有機會通過合作貢獻我們力量。他表示,上海大學經過20餘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文理工並重的綜合性院校,在人文、藝術、美學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卓有成效的進展,希望學術界、出版界支持上海大學的發展,並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推動文藝美學研究的發展。

以文藝復興探求美學精神

「我希望能把審美理論、藝術史和文化史三者結合,也希望將美學理論還原到具體的藝術實踐當中去。把微觀的藝術作品分析和宏觀的藝術理論、審美理論建構進行結合。並且美學是史學研究和藝術史研究成果最豐富,也是最考驗一個學者耐力和智力的領地。」劉旭光表示,作為美學概念而存在的「文藝復興」對於美學精神的探究與發掘具有重要的內涵。《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一書既是一本以藝術史為基礎的美學著作,也是一次將藝術史研究與美學問題研究相結合的嘗試。它既包括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美學問題的思考,又從藝術社會學角度探討了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藝術活動;既還原與探究了部分美學觀念史,也對圖像學方法進行了實踐應用。它通過把歷史與文化攏聚到美學中,進而歷史化、具體化地處理美學問題。

《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作者、上海美學學會副會長、上海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劉旭光教授介紹出版情況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文藝是如何復興的?」回到現實層面,劉旭光試圖回答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問題。以城市與藝術的結合問題為例,探究城市生活如何推動了文藝的繁榮,進而理解藝術在這種城市生活中的功能、使命與其呈現出的「形式」,特別是它們的變遷,這對於認識和理解審美與藝術的現代性來說是基礎性的工作。從本體論角度出發,反思藝術精神走過的道路,對於探究美學精神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一書不僅意味著對於古典藝術之「美」的追溯,也將給予讀者關於藝術之「美」的現實啟示。

美學史與藝術史相結合的書寫路徑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朱立元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朱立元認為,《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一書從美學和藝術學角度切入,既有對藝術實踐的勾勒,同時並不僅僅停留在藝術史的描述上,而是提升到美學理論的高度,這種美學史與藝術史相結合的書寫路徑,是一種探索性的嘗試,值得繼續下去。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王建疆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文藝復興的文化精神和藝術精神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中國學者也需要對其進行研究並加以繼承、弘揚。」王建疆表示,《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對很多藝術史上的細節進行了描寫,特別是對藝術與宗教的關係進行了細緻的探討,這不僅具有藝術史價值,同樣也具有思想價值。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朱國華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朱國華認為,作者對多種知識系統進行了引用,例如歷史學、圖像學、社會學等等,對於藝術史的細節的真實性有著非常精準而精彩的把握,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有條不紊,涉及到多個完全不同的學術領域。

上海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孫曉忠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孫曉忠認為,藝術史的好處是能更多地從直觀層面或者生活的層面,或者說能夠展現市場、宗教、物質載體,甚至是文化等級,能夠讓我們一眼看得出來。做文學研究或者理論研究的,通常停留在理論層面無法落實,作者研究的一個思路就是如何在講觀念時找到它的形式外觀,書中很多的細節都特別有啟發,比如書中有「逃往埃及」這幅圖,讀了之後覺得津津有味,這幅圖反映了從宗教畫轉到現實畫,表述的是義大利的現實主義興起。義大利在歐洲有著強烈的獨特性,而且它與中國思想界的關聯是非常直接的,從美術史或者藝術史的角度重新理解文明轉型是學術界當前的研究熱點,藝術史的優勢在於能夠更多地從直觀層面或者生活層面展現人類社會,甚至是文化等級。怎樣通過審美分析,把理論分析和藝術史的分析很好地結合起來,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和實踐。

復旦大學汪涌豪教授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汪涌豪認為,作者視野是很開闊的,議論也很精深,有自己比較精妙的發現,並能把美學史和藝術史結合在一起,既有理論的視野,理論素養,又有歷史的維度、觀察的集中,《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可謂是一本集美學史、藝術史和社會史、城市史於一體的跨學科專著。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劉彥順教授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劉彥順表示,這部著作有比較突出的學術價值。第一,藝術史和美學史作為兩個學科的劃分,從來就沒有一個鴻溝,恰恰是這種學科的劃分,有很多的缺點。所以,這部著作能夠在藝術史與美學史之間,達到一種比較美妙、完滿的和諧。第二,著作議題落腳在西方美學史以及西方藝術史中。文藝復興是承上啟下的,最關鍵的、最難的一個時期,著作是從美學思想與藝術史,以及與社會、與政府、與制度這樣一種複雜的互動中展開的。在這樣一種複雜的生態中,作者試圖去找到美學思想對藝術史的影響,以及在美學史中所出現的觀念和概念,到底來自於哪裡?如果是純粹的藝術史,以及純粹的一般意義上的美學史,是沒有辦法解決這樣一些問題的。為此,沒有必要去迷信所謂的專業的西方藝術史的那樣一種研究的模式。

復旦大學王才勇教授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王才勇認為,作者很勤于思考,很有觀點,很有創新,著作選擇這個議題,反映了作者對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關注,這些藝術體現了那樣一個時代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的畫法,是把兩維空間轉化成三維空間,而中世紀的畫法是人、神都是扁的。文藝復興這個時期畫的神像、世俗的人,參觀者一看就感到身臨其境,這個繪畫技術是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後不斷地被讚歎。為此,文藝復興的研究空間是很大的。

華東師範大學王峰教授作專題發言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參加《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文化與藝術》出版座談會專家學者合影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出版的《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新書 本網記者 查建國/攝

原標題:堅守文化傳統追求美學精神《歐洲近代藝術精神的起源——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的文化與藝術》出版座談會在滬舉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宗悅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趙懷普:「島國心理」——英國對外政策研究新視角
賈中正:縱觀全球形勢 西方之亂與中國善治不言自明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