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廣西宗親,廣東台山尋根記

廣西宗親,廣東台山尋根記

下午,文遷宗親帶著我、三叔和當天從新會區趕過來李寶新宗親來到新寧縣(今台山市)文章都(「都」相當於現在的「鄉」)塘村松子嶺,祭拜安葬在那裡的喬木公夫人伍氏。

據文遷宗親介紹:伍夫人是宋相國伍珉之女。當年,伍相國正是看中喬木公的人品和才幹,才將自己的掌上明珠許配給了喬木公。後來,喬木公受命從京都河南開封領兵入粵剿匪,伍夫人也攜獨生幼兒李玖隨夫南下。

剿滅粵匪之後,皇上又命喬木公前往海南島平定黎人騷亂,大功告成後喬木公奉命班師回朝,不料途中染疾在南恩州(今廣東江門陽東縣)身亡。皇帝宋高宗聞訊後痛哭流涕,下詔就近擇寶地厚葬,隨後又從京城派出四位風水大師到陽江為喬木公陰宅擇地,最後在陽江城東二十里的紗帽山上擇得寶地一塊,喬木公就厚葬於此(由於這座山葬有一位大官員,後來當地人就把這座山改稱為「官山」,一直延稱至今)。

喬木公葬畢,宋高宗即欽差大臣到陽江欲將伍夫人母子接回京都,但伍夫人思夫心切,不願就此離去。再說,現在自己已是寡母帶孤兒,回到京城又有何用?不如就近找一個好地方安頓下來,每年還可以祭拜夫君,也可以避免呆在京都再遭惡人迫害(喬木公在京都為官時,曾因與秦檜的投降派作鬥爭而被罷過官)。主意拿定之後,伍夫人就對欽差大臣說,近來心身疲憊,打算調養幾日後再回京都。欽差大臣信以為真,就任由伍夫人依意行事。那段時間,伍夫人在欽差大臣的陪同下,乘坐從京都派來的車馬,在陽江、台山、新會一帶周遊、觀光、散心。

一日,當他們一行人來到台山市大江鎮公益街附近海邊的一片荒郊時,伍夫人看到此處草木翠綠、聽到鳥語、也聞到花香,眺望遠處,海面的波濤滾滾而來,彷彿有財源廣進之意。伍夫人斷定這裡肯定是一方風水寶地,非常宜人居住和創業。於是,她就下車對欽差大臣說,今夜我要在這裡倒插一條柳枝,如果明天早上不見柳枝發芽,我立即跟你回京都;如果相反,柳枝發芽,這裡便是我的安家立命之地,就不回京都了。

欽差大離開京都出來已有些時日,正想找理由催伍夫人早日起程回京都,沒想到現在伍夫人竟然和自己打賭,而他也根本就不相信倒插的柳枝一夜之間能發出芽來,所以照準。緊接著,伍夫人命隨從折來一條柳枝,自己動手將它倒插在岸邊。當夜,伍夫人、欽差大臣和隨從一起,點起煹火,大家圍在火旁,靜候柳枝的變化。

次日天剛蒙亮,欽差大臣就接到隨從報告,昨夜伍夫人倒插的柳枝發芽了。大家前往一看,果真看到昨夜倒插的柳枝長已出了嫩嫩的細芽。見此情景,欽差大臣無話可說,只好領著一班隨從回京都向皇上稟報。皇上接報後,知道既是人願,又是天意,就不再強求伍夫人母子回京都了。過後,皇上下誥,將陽江、台山、新會一帶的一大片土地(包括江、海、湖、泊)劃作封地,封給喬木公,讓他的夫人及後人世世代代經營(伍夫人落戶定居的地方古時叫古岡川文章都尚書舊家,現在稱台山市公益埠東頭鄉舊桐村。文遷宗親就是在這個村長大的)。

伍夫人畢竟是在相國府長大的千金,從小就耳濡目染我國優秀的傳統美德,加之又受到嚴格家教的熏陶,所以,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治家有方、治封地有略。在她的治理下,封地範圍之內人心安定、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財源通三江、生意達五洲。在盡心治地的同時,伍夫人還把大量的心血傾注在獨生子李玖身上。

喬木公辭世時年方四十五,其獨生子才剛剛八歲。幸好,李玖繼承了父母親的優良基因,自小天資穎悟、聰敏過人,在母親的諄諄教導下,很快就學有所成。他一生篤學好修,但就是隱志不仕。究其原因,是因為他知道母親一生的不易,所以立志守母盡孝。李玖終身守候在母親的身旁,母子相依為命,他一生養育了四個兒子,從此,由河南開封帶下來的種子,開始在嶺南大地上開枝散葉……聽完文遷宗親講的故事,面對著眼前墓碑上刻寫的「宋兵部尚書文庄李公配伍氏正二品夫人墓」(「文庄」是喬木公的謚號)碑文和墓中的主人,我們不知道應該說一些什麼話,也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方式來悼念這位偉大的先祖母。只能是在上香敬酒之後,默默地佇立在她的墳前,祈禱她的在天之靈永遠地安詳並長久地保佑我們。

祭拜伍夫人之後,因寶新宗親還有事要趕回新會,我們一行人又回到文遷宗親的門店。送別了寶新宗親,文遷宗親和夫人又帶我們前往文章都黃泥凹飛鵝山,祭拜葬在那裡的喬木公和伍夫人的獨生子、我們的二世祖公李玖。對於李玖公,我知道他的事情不多,文遷宗親也沒有介紹太多的情況。只知道此公才華橫溢、膽略過人,皇上曾封給他一個相當於今天廣東省省長的官位,但他「隱志不仕」,婉言謝絕了皇上的好意。

他終身守母盡孝,並協助母親把封地內的事務管理得整整有條。他一生養育四個兒子:長子巨江(居文章都—今公益埠)、次子平江(居地不詳)、三子蘇江(遷瓊洲府定安縣)、四子咸江(遷南海沙頭石江鄉南邊坊)。

祭拜了二世祖李玖公,天色尚不晚,文遷宗親和夫人又馬不停蹄地帶我們來到座落於台山與新會交界處的新會區轄地內的七世祖李遇公祠堂。說到李遇公,有一個現象非常有趣。即從李遇公這一世往上看,六世祖叫李溢,五世祖叫李黃(王)護。

這祖孫三代都被誥贈或授「中憲大夫」(相當於現在的廳長級別),而五世祖李黃(王)護和六世祖李溢先後擔任浙江按察司副使,七世祖李遇後來則擔任浙江寧台海道按察司副使。這種現象的存在,究竟是「世襲制」的結果還是「舉薦制」的結果或者是「科舉制」的結果,目前我們不得而知。李遇公祠堂是在他告老還鄉且逝世後皇上下誥恩建的,原在今台山市轄區內,後行政區劃多次調整,現屬新會區管轄。

該堂佔地有百來平米,靠山而立,堂前有塘,四季不幹。我們去時正值春夏之交,眼前的田野一片綠油,預示今秋定會有個好收成。我們走到堂前,見用花崗岩石柱構架而成的堂門完好無損,雖經幾百年的風雨沖刷,但門頭上鑿刻的「祠公李副憲」五個大字仍清晰可見。由此可相像出祠堂當年的雄偉和氣勢。進到堂內,卻是一番令我意想不到的景象:堂上屋頂有的地方已坍塌下來,山上的樹根、草根、枝葉破洞而入;地面上堆滿雜七雜八的東西;在神台的靈位處,見許多位置是空著,但卻看到神台下面,散落有不少的靈牌。見此情景,我便問文遷宗親,遇公的祠堂為何如此的破敗不堪?

他感嘆道:主要是這個地方已不屬台山地界,管理起來有諸多不便;再就是離祠堂不遠處雖有一個村莊,但該村沒有李氏宗親,所以,樣樣都靠我們大老遠跑過來料理的確不太現實。

附近個別不講道理的村民正是利用這一點對遇公祠堂弄手腳。有一段時間,附近的一村民竟然將遇公祠堂當作他家的牛欄,把牛拉到祠堂來圈養。我們知道後,做了很多工作,跟他講不少道理,最後他想明白了,才把牛拉回家。祠堂後面的坡上,是遇公的墓園,原來非常壯觀,但「文革」期間慘遭破壞,當時參加破壞的人以「破四舊」為晃子,從遇公的墓穴里挖走不少的金銀財寶。這些人當時雖然瀟洒了一陣子,但據說後來沒有幾個是善終的,偶爾有個別人躲了過去,但他的後代非瘋即癲,或無疾早逝。

我不明白其中的玄機,或許是人們常說的「善惡總有報,只是遲與早」在現實生活中的應驗吧! 後來我又問文遷宗親,遇公的祠堂下一步怎麼打算?文遷宗親說,計劃籌資幾十萬元人民幣重修遇公祠堂,目前已著手動員眾宗親捐資,希望宗親們一起努力,把遇公的祠堂重建好。

在回住處的路上,我的腦海中又浮現出文遷宗親門店裡的那一大堆資料,從查閱的資料里得知,遇公一生養育三個兒子,長子平善(勝保),居斗洞、次子維善(勝德),遷南海縣官窯鄉、三子資善(勝任),亦說遷南海縣官窯鄉任教(但我還不敢肯定)。平善公繁衍出來的後人現主要居住在斗洞一帶;維善公和大夫人繁衍出來的後人現主要居住在南海里水、官窯一帶,現已查明的豸廈村、黎崗村、鹿眠村、江邊村、七甫村和廣西德保縣敬德街的李氏族人,都是維善公和大夫人的後裔;維善公和二夫人繁衍出來的後人現主要居住在上沖和新寧官窯一帶。遇公有那麼多後人,如果人人都懷有一顆「沒有遇公就沒有我的今天」的感恩之心、存有「祖宗安詳,我才安然」的理念、本著「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的精神,那麼我想,文遷宗親的願望(當然也是我們所有宗親的願望)定能早日實現!

6月16日上午,我們原打算給文遷宗親帶去陽東官山祭拜喬木公,但陽東離文遷宗親住處較遠,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再說那段時間他的事情多,比較忙,我們不忍心打擾他,就另想辦法去陽東。但我們到離文遷宗親住處最近的汽車客運站——開平市水口客運站查詢,得知發往陽東、陽江、湛江方向的客車到當天下午兩點多鐘才有。為了不耽誤其他行程,我們只好踏上發往廣州的快巴,在文遷宗親夫婦的目送下,徐徐地離開了他們……(廣西德保縣敬徳鎮敬德街李厚權,2018年7月11日於南寧)

編者按:飲水思源,尋找先祖的來歷,一直是有志之士的行為。因為我們的血管中澎湃著先祖的基因,尋找先祖的美德和功績,承祖恩啟後人。請擴散,正能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氏宗親群 的精彩文章:

TAG:李氏宗親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