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俠客島:危機在前,我們應該踏實做點什麼?

俠客島:危機在前,我們應該踏實做點什麼?

昨天,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召開,會議提到關鍵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

其實看通稿,昨天會議談科技和科技創新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科技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我國現有科技水平、還有大篇幅在談科研領域怎麼改革。

從美國挑起貿易戰、中方被迫應對開始,中國輿論場上就開始了幾種討論。其中,理性且有建設性的一種是:從這場被迫接招的危機中,我們應當看到自己的差距,而非沉浸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巨大變化的喜悅中而不自覺。

前幾天有新聞提到中財辦原副主任楊偉民的一席話,引發了大家的激烈討論。我們不妨回顧下他說得最激烈的部分:

「我們現在的發展水平,說再過三年就基本實現工業化,可能嗎?中國製造業規模世界第一,220種產品產量世界第一。但是,中國產品質量居世界第一有多少?哪個是你原創的,擁有自己技術的企業有多少,產業鏈上別人離不開的技術有嗎?別人一斷貨,就休克了,好意思說基本實現工業化了嗎?工業化是質與量的統一,有規模沒質量,不能說完成了工業化的任務。」

中國的產業、科技,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們到底處在怎樣的位置?這是判斷形勢、研究戰略的首要問題。

昨天的會議提到,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和科技創新能力進步明顯,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顯然這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要求還很不適應。

差距有,還不小,這就給了我們強緊迫感和危機感。

所以,我們要堅定信心,奮起直追,從國家發展需要出發,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研究,努力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

2015年11月,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召開。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稱,在全球製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處在「第三梯隊」,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希望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

建國100年,也就是2049,距目前還有30年。在中國身前,位居「第一梯隊」的是美國,「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第二梯隊則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歐盟、日本等,在高端製造業和技術、資本、人才的積累上全球領先。中國與眾多發展中國家一道,依然處在第三梯隊、長期趕超的階段;「中國已成為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製造業強國,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製造業如此,如火如荼的新技術也需在繁華背後看到問題。2016年,在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說:「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一個互聯網企業即便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裡,那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習近平說。這不僅是因為他國「國家安全」、「政治因素」的借口,更深層的是產業和市場的規律使然。比如,在中國眾多的合資企業(尤其是技術含量高的企業)中,有相當高比例的技術活動都嚴重依賴其母國的研發資源,產品的研發活動高度集中於其總部所在地,中方几乎沒有參與空間,研發的外溢效應非常弱。

核心技術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永遠會陷入被「卡脖子」的危險。即便現在全球產業鏈拉長,我們可以憑藉比較優勢去做擅長的事,但對核心技術、關鍵領域依然要有掌控力。歸根結底,這要靠自己。

怎麼辦?

回顧兩百多年來的世界工業發展史進程,有一個規律不可迴避:產業的發展,前提和基礎是科學的突破。

比如,力學和熱學基礎理論進步,推動了蒸汽機、內燃機的發明,後面引發的工業革命,我們都熟知了;現代社會的基礎電力,其廣泛實用化得益於電磁理論;數學與物理的接力突破,奠定了無線通信的理論基礎;現代計算機無比強大的功能,起源於最基礎、最簡單的數學規則;航空航天產業的起飛,則得益於空氣動力學的演進……

時移勢易,道理依然。中國產業的差距,其實和中國基礎研究的差距是「共振」的。產業的差距是表現出來、人皆可見的表象,其內里則是基礎研究的差距。

2016年5月,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企業家任正非說過這樣一番話:「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教學、物理演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華為進入無人區」是當時新聞熱議的焦點。「進入無人區」的表述說明了華為已經在業界取得的領先地位,也說明了任正非和華為的焦慮。「高處不勝寒」,到這個階段後,沒有重大理論創新、沒有基礎科學的突破,華為也面臨著困境和迷茫。

擁有核心技術、無懼美國長期提防制裁的華為尚且如此,其他中國企業相信也會有類似的困擾。這也符合科技進步的邏輯——基礎研究、前沿領域、核心技術的積累,本身就需要符合科學規律、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蟄伏。

其實今天看那些「卡脖子」的核心技術,無論是發動機、晶元還是互聯網技術、精密製造,無一例外,領先的國家都比我們起步早得多,彎路也走得多,不領先才不正常。對此,要保持歷史的耐心。既然我們已用幾十年走過了西方數百年的發展道路,也就同樣不憚於再用幾十年,完成自己在科學技術上的「原始積累」。

尊重科學和產業發展規律,潛心治學、踏實研究,而不是光想著上規模、掙快錢,是危機中人們應當達成的共識,也是中國實現真正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怎樣搞好科學基礎研究?這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問題,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答案。但最根本的邏輯繞不開:需要培養大量的優秀人才。

放眼世界,但凡在核心技術層面領先的國家,其教育一定有值得稱道之處。且不論美國,德國的機床、精密製造,英國的航空發動機、機械、微電子,日本的材料科學、尖端機器人,其背後都有教育作為支撐。這幾個國家,培養出的諾獎得主都以數十計;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以及或均等、或精英的基礎教育體系,才是其真正的創新之源、實力之基。

一般人普遍的認知是,中國的基礎教育並不差,甚至比很多發達國家更好;但在PISA2015(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測評中,中國學生的排名從2009、2012連續兩年排名第一落到總分第十,閱讀剛過平均線,數學科學成績也一般。而在參與測試的國家中,中國學生「想當科學家」的人非常少,他們中的大部分解題解得很好,但沒有覺得科學是將來要從事終身的東西。

這也不難理解。一個孩子要有科學夢想,未來要能投身基礎研究、投身實業發展,前提是這個社會有足夠鼓勵科學、尊重人才的氛圍。畢竟,在急功近利的的社會氛圍里,絕難產生超越性的科學與思想。

不誇張地說,現代產業的根本在基礎研究,基礎研究的根本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的根本在中小學教師。只有讓教師成為最偉大的職業,成為優秀青年的嚮往,用最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才能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環。

應該說,幾十年來,我們的教育雖然整體投入巨大、增速也未減緩,但教育資源的分配、優秀人才投身教育的比例卻出現了不少問題。經常見諸報端的對比是,大城市裡天價學區房長期「一位難求」,但貧困地區的教師工資、兒童受教育的環境依然有相當大的待提升空間。「中國同時擁有最好和最差的基礎教育」的現狀若不改變,長此以往,不僅高端人才將繼續面臨流失窘境,適合未來產業發展的高素質勞動力亦將減少。

這恰恰是中國最應當引發重視和警醒的領域。

中國曆來不缺乏居安思危的辯證思維。危機出現之時,亦是機遇存在之刻。從危機中看到差距、找出根源,尋得方法、徐圖奮起,「危」便可轉「機」。如此,若干年後當我們回顧這場危機的歷史,或許也才會感激這「當頭一棒」、「斷然一喝」給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帶來的警醒之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房產 的精彩文章:

樓市大變局前夜:沒人主動減速的話 那就一起完蛋!
被稱為「福清主義者」的老人去世了,他這一生真是精彩!

TAG:鳳凰網房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