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最後一場對決在這裡進行!但,垓下或許並不是秘密!
本文由「王宸」原創投稿!授權「姜子說書」編輯發布!
題:垓下或許並不是秘密
在當今看來,由於歷史變遷使當年之垓下遺迹已不可考,所以歷史學界存在不同的觀點,但歷史中的垓下自然是唯一的並且是真實確定的,只不過從《史記》開始就含混其辭,遂令後世失去真實的歷史線索。
但當年之垓下或許並不是什麼秘密,甚至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只有歷史事實進入到文本記載中之後,才使歷史的真實被逐漸消磨殆盡。
劉項最後決戰垓下是不需考辨的歷史事實,但垓下之戰從軍事角度去看,則存在很多違反軍事常識的地方。
以項羽的角度推測,既然定都彭城即今徐州附近,那麼最後決戰、或者說重要的大戰,當出現軍事失利需要撤退時,退保彭城是第一選擇;之所以要退保彭城,一是軍事輜重、後備力量、西楚族屬等皆在彭城,自然退保彭城再圖後戰才是最積極的軍事策略;即便軍事上潰敗不存在什麼苟圖的可能,仍然以先退至彭城,再圖遷都等等為宜,而項羽的軍事撤退直接繞開彭城,置彭城於劉邦數倍軍力的席捲之內,彭城並沒有很強的防衛力量,自然一邊是項羽敗退,一邊就是彭城陷沒了。
如果劉邦以韓信三十萬趙軍堵絕項羽退保彭城的路線,或許才可以解釋項羽為什麼會向垓下撤退,甚至彭城早在項羽敗退之前就已陷沒,項羽已無都城可以退守緩圖,自然只能向安徽滁州方向的垓下撤退。
所以,恐怕劉邦軍不僅堵絕彭城、甚至已下彭城,在安徽英布的勢力範圍內,很可能早有狙擊力量在等候項羽敗軍,所謂「十面埋伏」的歷史典故,大概並不是空穴來風,此類軍事典型案例歷史中是非常多的。
那麼,劉邦到底怎樣規劃的、在什麼地方合圍項羽敗軍呢?為什麼這個地方會是消失於歷史中的垓下呢?
實際上此中道理的邏輯性非常強。劉邦攻下彭城並不是第一次,早在諸侯混戰、項羽率軍事主力援攻山東時,劉邦就從滎陽一線迅速地抄了彭城,並在城中放縱享樂,項羽集團是痛恨欲絕,這是劉項決戰的一個重要的後發因素,更是劉項決戰不可挽回的決定性因素。
此後項羽迅速回軍擊潰劉邦,潰軍向安徽方向逃竄,被西楚軍隊在滁州一帶追殺殆盡,劉邦發家的老底子,主要是沛縣舊部死傷大半,後來還有項軍追殺劉邦、劉邦將孩子都丟下車的故事。所以,滁州一帶對劉邦同樣是痛不欲生之地,如果劉邦從此一蹶不振,那麼,滁州垓下就是劉邦之垓下了。
但劉邦先入關中、禮待秦國故族,見秦宮室金寶等,後封漢王又在天府之國攢了不少積蓄輜重,潰敗之後自然有的是金寶可用,於是先厚賄英布、離間楚、六,導致項軍攻殺英布,後又籠絡河北反楚力量,最終才重拾帝王大計。所以,當劉邦在軍事力量對比上確立了超級強勢之後,並不是急於擊潰項羽、收拾天下,事實上項羽軍事上已孤軍無援,作戰力量也是十分有限了,所謂「十面埋伏」就是一個類似於「請君入甕」的軍事部署,那麼瓮在哪裡?自然就是劉邦的人生轉折地——垓下故地了。
垓下圍困項羽敗軍之後,項軍築壘決死力戰,此時的「四面楚歌」甚至並不是劉邦的勸降策略,很可能是這位超級大老的報舊之恨。項軍十萬戰死垓下,與當年劉邦舊部死傷垓下大致相當,只是項羽卻已沒有機會了。從戰況去推測,並不存在項羽突圍的可能性,項羽全軍覆沒應無疑問;但從當時戰場實際看,項羽逃脫卻同樣可能:主要是項軍築壘挖壕,戰殺過後從地道中逃遁是可能的,當然此地道絕非後來未央宮中之地道了。
從軍事常識的範疇去推測,垓下之戰的真實內幕大致如此。所以,垓下在當時或許並不是什麼秘密,至少權謀諸流派都會熟知這些歷時不久的重要典故,特別是在史官序列中很可能更為清晰。司馬遷在《史記》前後的一些遭遇,與歷史真實和劉氏皇朝的忌諱之間的矛盾密切相關,至於司馬遷奔赴江淮考察垓下什麼的,已經是歷史真實被遮蓋之後的事了,或者從此天下三緘其口,歷史的真實就在文史中開始逐漸退色。


※賈寶玉前面還有賈珍與賈鏈,他憑什麼成了賈府末世的罪魁禍首?
※賈璉娶尤二姐,是替鳳哥兒娶妻,本質上其實是尤二姐選擇了賈珍!
TAG:姜子說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