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項羽為何只當霸王不當皇帝?沒能力那是扯淡,這才是更深層次原因

項羽為何只當霸王不當皇帝?沒能力那是扯淡,這才是更深層次原因

當年秦朝滅亡之後,項羽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那麼問題來了,他為何只自立為諸侯之首的西楚霸王,而沒有像始皇帝那樣當個九五至尊的皇帝呢?

有人說是因為項羽能力不夠,其實並不準確,更深層次的原因我們還要從古代王朝體系結構說起。

當年秦朝之所以滅亡,傳統的觀點是秦朝一統天下後,採用嚴刑峻法來治天下,百姓受不了,這才揭竿而起的。這個說法是漢初的賈誼給定下的,之後就代代相傳了。其實這個說法有些誇大了,實際上在這場推翻秦朝的戰爭中,各地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並非「天下苦秦」那麼誇張。

這其中表現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齊人和趙人,再下來韓、魏、燕,至於關中地區的秦地,根本就沒發生反秦的暴動。為何會這樣呢?難道秦朝在各地實行了不同的政策?有證據表明並非如此。那就奇怪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一個很可能的答案就是:各地的文化存在著差異。

縱觀數千年來古代王朝的歷史,一個國家若想實現統一的管理,必須要建立統一的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而要建立統一的制度,又必須有統一的文化。戰國末年,七雄並立,政治上處於分裂的狀態,文化也是多元的,秦國在一統的過程中,每佔領一個地方,便會在當地設置郡縣,派秦國的官吏帶著自家的律法去管理。秦國試圖用自己的律法在東方各地移風易俗,改造東方社會,實現文化的一統。可事實上,卻事與願違。

當年秦國在佔領了楚國的江陵地區後,設立南郡進行管理。半個世紀後,一位新上任的南郡官員說:「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鄉俗淫泆之民不止」,「私好、鄉俗之心不變」。由此可見,秦朝的法律和楚人的習俗存在著很大的矛盾,並沒有很快地被楚人接受。

移風易俗比軍事征服更難。文化的統一需要一個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秦朝的做法過於生硬,根本就沒收到預期效果,反倒激起了東方社會的反抗。而在東方六國舊地中,又屬楚文化和秦文化差距最大,所以楚人對秦朝的統治最為反感,反秦自然也就最為激烈。

而反觀劉邦,他在推翻秦朝之後,直接就沿用了秦朝的那一套,包括「據秦之地」、「用秦之人」和「承秦之制」,這「承秦之制」更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當然了,完全照搬秦朝也是有問題的,很可能就重蹈其覆轍的危險。為避免這一危險的發生,劉邦除了實行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等政策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便是在對東方地區的政策方面,和秦朝大不同。

什麼政策呢?那邊是實行了郡國並存的制度。

劉邦最初的做法跟秦始皇當年一樣,每消滅一個諸侯國,就在當地恢復郡縣,派官員用漢法去進行管理。開始還行,但很快就遇到了阻礙,尤其是在趙、齊、楚等地被征服後,遲遲安定不下來。於是統帥韓信就提出了一建議,要在趙地和齊地建立王國,起初劉邦是很不情願的,但最終還是同意了。

統一戰爭結束後,劉邦便正式建立了郡國並存的制度。這種制度使得諸侯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法律各方面都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因而可以顧及到當地的文化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從俗而治,在應對文化多元的局面時,可以說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春秋戰國之後,封建制開始逐步往郡縣制轉化,最終在秦漢時期形成了中央集權的龐大帝國,這是歷史的大趨勢。秦朝一統天下後,向全國推廣郡縣制,符合這個大趨勢,這是走得太急了點,步子跨得有些大了,東方各文化發展的步伐跟不上。由於秦朝的失敗,東方社會對中央集權的這種體制有著很強的心理反彈,人們普遍認為還是以前的封建制好。

項羽推翻了秦朝之後,迎合了這種看法,封立十八諸侯,自稱西楚霸王,在相當程度上是一夜又回到了戰國時期。劉邦打敗項羽後,自稱皇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同時郡國並行,允許東方諸侯國有一定的自主權,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這種看法。這實際上是一種歷史的退步,後來果不其然,漢文帝即位的時候,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立馬就顯現了出來。

天下一統是大趨勢,可文化的統一和政治的統一卻完全不同步,文化拖了政治的後腿,這就是項羽為何只是個霸王,而非皇帝的原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曾出奇謀,以該手段制夷,可最終還是失敗了
揭秘一位被歷史遺忘的抗倭名將,沒有他,抗倭歷史是不完整的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