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地震局汪成民 李有才與漢天文學者王笑東在閬中

中國地震局汪成民 李有才與漢天文學者王笑東在閬中

歲次丁酉,夏正六月癸巳,公暦2017年7月5日,漢天文學者王笑東陪同唐山大地震預報者汪成民先生與汶川大地震預報者李有才先生,赴四川閬中橋樓落陽山,朝聖漢暦創始人——漢天文學家落下閎。

漢天文學者王笑東認為,落下閎體系是東方科學之元。兩千多年前,天文暦算學家落下閎在閬中橋樓落陽山上,測繪了二十八宿距度,奠定了以北極星為中心,以赤道二十八宿為自然坐標的東方天地綜合科學體系——落下閎體系。王笑東認為,落下閎體系是東方科學的內核,由於歴史原因,落下閎體系的第一梯次未能有效展開。王笑東的最新學術專著《新能量學》傳承並超越了落下閎體系,是落下閎體系第一梯次的全面展開。

一天之前,也就是7月4日,閬中古城一場瓢潑大雨迎來了兩位國際知名地震學者汪成民和李有才。他們風塵僕僕穿過狀元坊,直奔狀元府第。漢天文學者王笑東出門迎接兩位共和國飽經風霜的地震學者。汪老不顧旅途勞累,詢問了漢天文學者王笑東通過古籍的天象和地震記事而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

成都七十八歲的書法家龔世昌先生題寫的晉代陸機《漏刻賦》的名句:玉衡立而天地不能欺。

五位中國本土科學家發出

恢復華夏赤道二十八宿科學體系——落下閎體系倡議書

中華古典文明屬於北半球的農耕文明,有著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和至少一萬二千年以上的天文觀測背景,有著比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更悠久的文明縱深。大約5000年至7000年前,早在黃帝文明時期,華夏民族就已經使用陰陽合暦——調暦。公元前104年實施的首部漢暦——《太初暦》是一部智能型調合的陰陽合暦,反應了漢民族的智慧,兩千年來指導了中華農耕文明,加速了民族大融合,使漢民族成為地球上人數最多的族群。漢天文學家落下閎作為《太初暦》的制定者,傳承並發展完善了華夏天文暦法體系——落下閎體系。

落下閎體系是華夏天地綜合科學的元點,是活躍至今的中華文明內核。在這個天地綜合科學體系中,時間與空間是不分的,時間只是是空間的相位。落下閎用不同的音律(十二律呂)對應宇宙空間不同相位,並用數字將日月等天體的運動協調起來(東漢黃香《九宮賦》:和日月之光耀,均節度以運行),其深邃的科學思想遠遠超過暦法本身。

人類文明歷史很多史料是根據口頭傳說整理的,這些信息至今仍無法確認。這是因為語言和文字表述的模糊性。然而人類文明在發展過程中,絕大多數有價值的信息都遺失了。

中華民族特有的天地人記事方式,為人類文明留下了最重要的信息,這些包含著天文信息的記事將是人類進步的依據和基礎,也是新科學和新文化的基礎。在大數據時代,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和整理,進行比對,建立人類社會信息資料庫,集成天地古今數據,聚合人類知識,引爆人類新文明和新科學。

公元188年,東漢的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觀察到了超新星的爆發,而直到十八世紀的歐洲,西方天文學家的認識還停留在機械的宇宙觀。

未來的競爭不僅是科學思想和科學體系的競爭,更是科學普適性的競爭。科學普適性決定著先進的科學思想能否轉化為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目前,在以分析科學為主導的西方科學體系中,「量子物理學」與「相對論」依然是不成熟的理論,至少目前還不能形成統一的貫通宏觀運動與微觀運動的科學理論,更不具有科學普適性。以赤道二十八宿體系為內核的東方綜合科學觀察體系——落下閎體系,雖具有科學普適性,但由於政治和歷史等原因,其第一梯次卻未能展開。中華文明即將迎來偉大復興,以落下閎體系為內核的中華天地綜合科學體系也將重新被激活,成為國家文化科學大戰略的核心驅動。故我們倡導科學界站在時代的前沿,重新認識和恢復落下閎體系。

王笑東 汪成民 杜樂天 陳蔭祥 徐道一

—— 摘自王笑冬學術專著《新能量學》

漢天文學者王笑東最新學術專著《新能量學》

漢天文學者王笑東最新學術專著《新能量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天文學家王笑冬 的精彩文章:

TAG:古天文學家王笑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