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困擾已久的問題

一個困擾已久的問題

大概在四月份的時候,有人問了我這麼個問題

「你是覺得看書和看電影哪個更好?」

直到現在,我才略微思考出一點皮毛,想與各位討論一下

1、範圍問題

電影出現的時間比書籍要晚不少,但倘若結合影視作品還有話劇等等帶有一定故事情節的作品,那麼也不會晚太多。

所以說,這兩者在時間上和數量上的範圍都是相當大的,不能只針對其中的一部分來比較,否則就以偏概全了

例如

你拿《富春山居圖》和《白夜行》比。。

對不起。。。我完全不能比較,甚至感覺這是在侮辱東野先生的傑作

然後你拿《地獄變》和《釜山行》比。。

毫無比較性,高下立判

那麼,倘若非要從這一方面來討論,就必須選擇經過了影視改編的書和影視作品比

例如《肖申克的救贖》

從書來看,本書是斯蒂芬·金的代表作之一,在出版後就迅速的被改編成電影,其影響力在當時的世界文壇上引起一股潮流。

從電影來看,在著名的250佳片評選(2018.1.1)中排名第一,可以說是世界範圍內公認的影史第一。

那麼從兩者的影響力來看,電影是比書要好上一點的。

可作為一個兩者都看過的人而言,書裡面的部分情節在電影中是沒有體現的,而電影中帶給人的衝擊力(例如逃出去之後的復仇式宣洩)是書本比不上的,因為我看電影是看哭了。。

所以說,對於此類巨作而言,很難去評定哪個更好,因為兩個都很好。

但就一般而言,電影的高度很難超越書的高度。畢竟改編不可能改的面目全非,況且很多情況下改編都毀原作,尤其國產改編。。

2、觀看體驗

我一直都很贊同我一位好友的話「演員要演出來不是他自己,而是角色本身。」

我看過的書不多,電影也挺少的。就電影而言,很多情況下要看演員們在片中的發揮,才能看出好不好。

本段開頭那句話,看似很簡單,但就自己的觀影結果來看,能做到的還真不多。

舉個例子

中國版的《解憂雜貨店》裡面,王俊凱的演技挺亮眼的。但熱巴女神比較一般,尤其是在橫向對比《21克拉》之後,我覺得我就是沖著顏值去看的而已(雖說我也的確如此)。

倘若演員好演技棒,把故事演得跟真的一樣。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那觀看體驗就很好,但缺少任何一樣都會有點遺憾

對於書本而言,則要看書對不對胃口以及書本身的內涵有多深。

例如我自己,喜歡科幻或偵探之類的書。

然後有人遞給了我一本《瓦爾登湖》。。。

儘管這本書的地位在文壇上不低,但我真的翻一頁就眼花,翻兩頁就目眩。。完全沒有去領悟裡面精神世界的想法。

然後我捧起了《地獄變》。

恩不錯,天災發生了,人心惶惶。。嗯看完了。。然後?

沒然後了,啥都品味不出來。看完就看完了,想過度解讀都不給我機會。只會感覺浪費時間

倘若在看完一本書後毫無收穫,只是看懂了故事,就真的是毫無樂趣可言

所以,兩者都是要看兩個方面才能看出好不好,倘若缺失一環都不能說是好作品。但依舊沒有可比性,畢竟側重點不同。

3、時代意義

所以說,再說了前面1000多字的廢話之後,到了正題

還是舉例子

在看《頭號玩家》,有多少人知道這原本是一本書。

在看《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之前,有多少人知道這只是書中一個小故事的改編

如此例子,舉不勝舉

在當今社會,信息爆炸是主旋律。各種信息琳琅滿目,各種網路小說層出不窮。而且由於網路文學很擅長找到人的爽點。於是關注紙質文學的人逐步減少,而上網看小說也是看那些爆文的居多

畢竟,誰有空去花幾個小時乃至幾天去看書呢。時間這麼寶貴,不刷體力豈不是浪費。

而電影就不同了,他有著色彩斑斕的效果,有快進與暫停的功能,還有喜歡的明星在裡面。有些看完之後還會產生極強的共鳴。

最重要的是,時間最多兩小時。

在這種比較下,電影的優越性是十分明顯的。

有人說,看完電影之後不就會刺激人去買書嗎?

但買了書之後你是拿來看還是放在家中擺著呢。

買了書不看浪費,看完書不思考等於集郵。有什麼意義呢?

當然,並非說看電影就不用動腦,但電影一般都會把立意放出來。況且在經過演員的表演之後,人們無需去想像情節,要思考只需回味場景。方便多了

4、結語

這個問題,我想了兩個月,但由於之前的筆記本丟了,又不想放棄回答,於是只能寫下如此拙篇。

儘管這個問題的本身可能略失嚴謹,我回答的也不是很好,但我還是想說一下:

倘若你時間不充裕,連看電影都沒時間,那千萬別看書,畢竟效率至上。

但如果你有哪怕每天看一小節的功夫,我真心希望你看一些經典的書。因為這不僅僅可以給你提供想像的空間,更是一段真真正正的與作者交流的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繁星閱讀志 的精彩文章:

TAG:繁星閱讀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