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於時潮的「機器人餐廳」有感一二

於時潮的「機器人餐廳」有感一二

是無聊,才會看了36氪的這篇報道「https://view.inews.qq.com/a/20180712A0WIDY00?uid=100042123427」後,起了要寫幾句的念頭。

但說在前頭的是,我沒有親去過任何一家「機器人餐廳」,對於前沿科技了解也不多,後續的「有感一二」也就難免偏頗。權當作為一個餐飲從業者的個人見解。

無人化,準確的說「去人化操作」在餐飲業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早在十多年前麥當勞等西式快餐廳便已經開始了「自動設備」的營運優化,其定製級的設備及配套設施動線不僅大大減低了人力的崗位需求(重點在崗位的減少,而不單純是人數減少),在餐廳產品操作的工業標準化控制下也確保了每一個產品的品質最大一致性。

基於產品的標準操作化這一基礎(先進的系統性管理體系並不是這裡想說的重點,且放下),讓這些西式快餐廳具備快速展店的複製且不失控於人員的操作技術差異對於產品品質的影響;而產品品質構建了最基本而重要的消費選擇意願。

從餐飲這個行業的新模式來看,「機器人餐廳」的成熟與發展需要明確幾個問題:

1, 標準化

2, 系統化

3, 模塊化

開1家店和2家店差別不大,但要開10家店甚至更多就需要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說「標準化」。

標準化不單指產品品質標準,而是在這「品質」基礎上建設出產品從「備貨」「接單」「加料」「製作」「擺盤」「出餐」「上桌」「整理」「收盤」的「有來有往」全線運作體系。

從硬體上說,設備,設施,器具,餐具,客需設施及運作動線的匹配標準化是否經過合理設計?且展現了體驗「機器人「或者」智能「運作?

以人工送餐及收餐這兩個環節來看,顯然是沒有解決這些問題;或許更值得關注的是,缺少對這些細節的思考。

其二是「系統化「。

系統化相對標準化是一個更高維度的考量,它是對標準化立體性的構結。

1, 產品結構的契合度,通俗的就是說菜譜的組合。

這個的設計就不單純是「好吃「這麼簡單。

1),實際操作中定品,定位,定量等標準化的組合設計;

2),自動化設備操作下的物料特性的穩定及產品口味的組合回饋;

3),營運操作下的交叉接觸及高頻下的食安問題;

4),設備清潔維護及緊急狀況下的應急措施;

5),菜單更疊後的設備設施及資料庫的適用程度;等等。

2, 設備設施與產品及客服的互動。

簡單的說,就是不能讓「機器人餐廳「演變為真的是機器人在操作。消費是需要體驗感的。

1),消費前/中/後的體驗的銜接設計;

2),用餐中的客需服務的互動與感受;

3),設備設施如何呈現「機器人「的特性;

4),點單系統及收送餐回饋的全流程信息同步;產品材料的亮點及與賣場產品的關聯熱點信息處理與推薦;

5)供應鏈問題,物料品質控制,行銷等營運實質性運作;等等。

無論從POS系統結算/優惠選擇方式,到一個鹽罐,醋壺,和餐巾紙,牙籤的擺放與取用設計,至清盤,清桌的處理是否有更體現「機器人餐廳」的設計思維?

打個比方:

在定位的顧客進店的那一瞬間,地板上一道藍色色帶引導顧客走向預訂座位,而座位也顯示同樣顏色,並致歡迎辭;

顧客想加點醋,在配料區域點擊一下,便出現醋壺,用完後放回就隨即消失。

最後是「模塊化」。

顧名思義,就是把一家餐廳,分割成幾個固定模塊,以便有效控制與快速組合。

這就需要首先完成標準化,進而在標準的基礎上簡單化。

系統化是在標準層進行加法與組合,而模塊化是在系統下進行減法。複雜的東西快不了也難複製。

只是模塊化不是粗放的拆解,一家餐廳就需要一家餐廳的主體設計感。

想做一些事,不僅要有大方向,還要有階段計劃與細節設計。

往往第一家店,具備有摸索的賦能與價值;第二家店進行優化與建模的基礎;第三家店才能初具成型與確立模版。

這過程其實也是一種累積,無論技術還是經驗,也無論是公司,團隊還是個人。

新的事物都是摸索出來的,在此謹祝所有努力都有所回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秋月 的精彩文章:

TAG:蕭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