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挑戰不可能沙漠中都可以種大米了

挑戰不可能沙漠中都可以種大米了

88歲的年齡早就應該退休了,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卻始終沒有退休,這位在人類戰勝飢餓的歷史上寫下光輝一頁的科學家,如今又在忙著研製新型水稻:一種是「海水稻」,一種是「沙漠稻」。他想讓地球上更多的土地能夠種上水稻,四處糧食飄香,他真的能做到嗎?本版文字 余落 王裳

如何把地球上面積驚人的荒地利用起來,改造成良田,讓更多人不再為糧食發愁,這是很多科學家的夢想。而另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是,聯合國機構發布的《2017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指出,全球人口中面臨嚴重糧食不足威脅的人,在2016年,從8000萬猛增至1.08億。研發「海水稻」和「沙漠稻」,是袁隆平希望更多的人有飯吃的夢想。

「海水稻」

在鹽鹼地里生長

最近,袁隆平的團隊的「海水稻」取得了成功——雖然叫做「海水稻」,但是它並不是在海水裡生長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海水太咸了,根本種不了水稻,所以我們通常說的「海水稻」,是指在鹽鹼地上也能生長的水稻。對土地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鹽鹼地其實是被鹽分「污染」的土地,由於土壤鹽分太高,不要說種水稻,很多時候草都不長的。

袁隆平的團隊發揮他們的特長,研發出在鹽水裡能夠正常生長的水稻。據稱,一般水稻的耐鹽度是千分之一,而他們研發的「海水稻」的耐鹽度能夠達到千分之六至千分之八左右。此外,研發人員還採用一些新科技手段對鹽鹼地土壤進行改良。現在,實驗田的水稻畝產能達到了620公斤。

這真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一旦鹽鹼地可以大面積種植水稻,這意味著我國可以增加很多「良田」。之前有統計數字表明,我國的鹽鹼地面積達到9900多萬公頃,全球鹽鹼地面積更是高達9.5億公頃。

「沙漠稻」

在中東沙漠試驗

袁隆平團隊不但能在鹽鹼地上種水稻,還可以在沙漠里種水稻。

今年1月,他們受到中東國家的邀請,在當地熱帶沙漠開展水稻試驗種植。今年5月首批水稻成熟後,經多國的專家進行產量測評,其中一種水稻畝產量超過500公斤,還有兩種水稻畝產量超過400公斤。要知道,當地沙漠白天和晚上的溫差相差30多度,還經常有沙塵暴。在這樣的沙漠條件下種水稻獲得成功,厲不厲害?

預計在2020年,在沙漠中的水稻可以達到標準農場的規模,隨後這樣的農場會複製40個,成為沙漠里的「人造綠洲」,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也提高當地的糧食生產能力,減少太多飢餓。這同樣也意味著能增加大量的「良田」,特別是我國西北地區。

88歲袁隆平的夢想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帶領團隊培育出的超級雜交水稻,讓水稻產量由畝產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做出了貢獻。目前,袁隆平正帶領團隊繼續進行「海水稻」實驗,希望大面積向全國進行推廣。袁隆平有個夢想,如果「海水稻」推廣種植1億畝,按最低畝產300公斤算,每年將增產300億公斤,能多養活8000萬人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