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薛仁貴的唯一一次大敗,被軍二代坑得全軍覆沒
在大唐第二代將領中,薛仁貴是名氣最大的一位,民間廣泛流傳著「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的傳說,堪稱是一代戰神。
薛仁貴作戰極為勇猛,多次作為先鋒部隊披堅執銳,以少勝多是家常便飯。在李勣去世後,他隱隱成為大唐軍界的一面旗幟,李治也將其視為王牌。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在吞併吐谷渾之後,再次侵略西域各部。李治忍無可忍,派出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吐蕃,護送吐谷渾返回故地。
李治對此戰極為重視,不僅出動了五萬大軍,還為薛仁貴配備了阿史那步真、郭待封兩員副將。然而,就是這個郭待封將薛仁貴坑慘了。
郭待封,名將郭孝恪之子,出身將門之後,之前一直和薛仁貴官階相當。現在,薛仁貴是主帥,他是副將,心裡很不爽,對薛仁貴的命令開始陽奉陰違。
進軍至大非川時,將要進入烏海,薛仁貴道:「烏海險要而且路遠,行軍困難,帶著輜重,難以取勝。應該留下兩萬人,在大非川設立兩座柵欄,把輜重全部放在柵欄之內,我們率領輕銳部隊,一天走兩天的路程,乘敵人沒有防備發起進攻,一定能夠擊敗他們。」
計議已定,薛仁貴率領本部兵馬先行進軍,在河口大敗吐蕃,進駐烏海等待郭待封匯合。郭待封卻故意帶著輜重緩慢進軍,結果還沒走到烏海,就遇到了吐蕃二十萬大軍。
郭待封瞬間潰不成軍,拋棄輜重往回跑。薛仁貴孤軍深入,無奈之下也只得退回大非川。這時,吐蕃宰相論欽陵率領四十萬大軍趕到,唐軍遭遇一場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遭遇人生中唯一一次大敗的薛仁貴沒了再戰的資本,被迫與論欽陵講和,吐谷渾就此落入吐蕃之手。得知戰敗的消息後,李治派大司憲樂彥瑋前來調查失敗的原因。
最終,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步真三人全被免除官職,貶為平民。薛仁貴大半輩子換來的軍功和榮耀轉眼間化為烏有,真是有苦說不出。
嚴格說來,這次大敗的主要責任並不在於薛仁貴,但誰叫郭待封是軍二代呢?戰時不敢殺,戰後不敢爭辯,薛仁貴只能吃啞巴虧。直到十幾年後,他才東山再起,並一雪前恥。


※李世民欽定的謀反大案,只有他持反對意見,結果他陞官了
※為了這個胡人將領,李世民用女兒和薛延陀交換
TAG:沉香藝文志 |